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技术效率由全要素生产率分解而来,反映了投入与产出关系的问题,而技术效率又可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本文以河北省11地市的经济增长数据为基础,运用DEA中的Malmquist指数法测度了1995~2010年间技术效率变动情况,并对技术效率从时间上和地区分布上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全要素生产率对河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增长2.1%,其中,对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的是技术进步,年均增长2.4%,而技术效率拖累区域经济的增长,年均增长为-0.3%,规模效率是影响技术效率变动的主因,反映了河北省地区仍处在粗放式发展的阶段.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暴露出的问题,对河北省城市的经济增长提出了相关政策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迅速发展,如何完善公司治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移动互联网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为基础的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结合移动互联网产业链进行分析,对24家移动互联网上市企业2010—2012年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组成部分进行测算和分解。结果表明,中国移动互联网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普遍较低,其处于较低水平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进步指数较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对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高增长模式的质量与动态效率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30年的强劲增长速度,年均增长率达到9.8%。中国经济高增长模式的质量和效率到底如何呢?为了准确分析中国的高增长模式,本文另辟蹊径,通过对配置效率和资本生产率公式的分解,从投资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国民收入分配、支出分配四个维度,分别考察了资本生产效率和体现经济增长质量的三个指标间关系及具体在中国的表现情况如何,试图能够更加全面地看待高增长模式在中国的运行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4.
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一、中国经济增长分析(1953-1995) 新中国建立之后,经过3年经济恢复,整治了由于长期战争和半殖民、半封建统治带来的经济不发达,在1952年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农业就业人员占83.5%的典型农业国基础上,在当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援下,从1953年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  相似文献   

5.
全要素生产率是技术进步的一个替代性指标.从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化的角度,反观GDP及其增长率是否真实或可信这一逻辑是否成立,依赖于技术进步的性质.如果技术进步是一个相对稳定而且缓慢的演化过程,那么,作为技术进步替代性指标的全要素生产率,在正常情况下,即在没有面临重大自然灾害或天赐良机的情况下,就不会在短期内发生急剧的变化;如果没有非正常情况发生而全要素生产率却发生了急剧变化,一般而言,是产出测量或投入测量出现了问题.但如果恰好面临技术革命或根本性制度变迁时期,则全要素生产率会发生漂移性变化,即从这一时刻起全要素生产率会发生永久性水平的变化.本文利用DEA模型实证性地研究了中国X省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与GDP核算误差之间的关系,并对相关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研究:1978~2005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Malmquist指数对1978~2005年中国省区、三大地区间经济增长源泉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要素投入和TFP对经济增长效应年际、省际变化比较大,要素投入的贡献高于TFP的贡献,但在不同的时期内,要素投入和TFP对经济增长效应不一;1990~1995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最高,而技术效率的贡献自1978年以来一直比较低;1978~2005年要素投入和TFP对三大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顺序都是东部、中部、西部,并且年际变化不大,技术进步的贡献高于技术效率的贡献,并且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中国1979~2010总量和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纯要素生产率法和Solow余值法分别测算了中国总体和省级生产率变化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产率变化趋势出现了涨跌互现的波动情形,生产率提高促进了中国经济较快发展,但资本投入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首要来源,东、中、西部经济差距主要是由资本投入贡献不同造成的。2000~2010年中国生产率增长呈现下降趋势,出现高资本投入、低生产率和高增长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民间金融已成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研究民间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关系,对于中国民间金融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民间金融对TFP增长指数提升有积极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具有阶段性差异性,即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金融对TFP的正向作用逐渐提升,同时目前民间金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渠道主要是技术水平提升途径;民间金融对TFP增长指数的作用具有地域性差异性,但就整体而言,这种差异化正在不断缩小。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标:探究经济增长动因结构及转换趋势。研究方法:基于中国1980~2014年三次产业的时间序列数据,构造结构指数生产函数,采取指数分析与对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2008年以来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缩减是经济增长大幅减速的最主要因素;要素规模增长率下降与产出弹性缩减的双重挤压导致资本和劳动力规模贡献下滑;资本和劳动生产率增长双减速是造成全要素生产率大幅下降的主导因素;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动力从以产业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为主转向以产业之间要素配置结构的优化为主。研究创新:从三次产业的要素规模和效率进行考察,三个层次层层推进,为经济增长动力及其变迁轨迹分析创造更加广阔的拓展空间。研究价值: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变迁的动因结构以及最新转换趋势,为旨在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政策设计提供了新的科学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王明益 《价值工程》2007,26(5):20-22
中国经济增长依靠的是要素高投入所致,这种增长方式不会持久。因此,要从提高综合生产率这一角度来探寻经济增长的新途径,并且提出实现综合生产率得以提高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测度人民币汇率制度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文章从效率的内涵出发,以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经济增长的效率,选取汇率制度弹性作为汇率制度变量,对人民币汇率制度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制度历经几次改革后在长短期内对生产率的提高起到了正向推动作用,浮动汇率制度是有效率的制度安排,适当提高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将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3.
前沿生产函数,要素使用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叙述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将利用前沿生产函数把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率进行分离,其中包括一项技术效率的变化率;第二部分将结合数学推导解释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化率。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基于我国27省市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外贸依存度和R&D投入增长率Panel Data的实证检验并结合其变化趋势,得出人均人力资本、R&D投入的增长率下降是导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以下简称TFP)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而进出口量增长对TFP增长影响不显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进出口量增长迅速的一些地区TFP增长却不快。  相似文献   

15.
王沙沙  周勇 《企业导报》2012,(22):129-130
本文根据C-D生产函数和索罗余值法,建立了新疆的总量生产函数模型,并利用新疆1991~2010年相关指标数据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新疆总量生产函数是一个规模报酬递减的生产函数,新疆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代表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对新疆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保持在57.13%左右,但其与发达国家的80%~90%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因此,要保持新疆经济长期持续增长,还需要大力提高新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  相似文献   

16.
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研究(1953—1990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我院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中、美、日生产率与经济增长比较研究》是由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在国家统计局平衡司的配合下与被誉为“美国生产率之父”的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前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数量经济学会上任理事长乔根森(Dalc W.Jorgenson)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以及日本庆应大学产业研究所所长黑田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研究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状况及其区域差异,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同时采用增长回归法对我国地区之间TFP、技术效率、科技进步的差异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1994-2007年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达到1%,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技术效率总体上呈现下滑趋势;我国各省市区的科技进步、技术效率、TFP变化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其中TFP和科技进步变化差异最为明显,而技术效率变化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国民账户体系(SNA,2008)框架下对中国1952—2014年研发(R&D)资本进行科学测算,在此基础上测度了研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利用扩展的索洛模型及隐性变量法进一步分析了考虑研发资本投入的真实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研究表明:(1)1952年以来,中国当期新增R&D资产绝对额及相对额均呈快速增长趋势,但与美国相比,水平仍较低;(2)R&D资本投入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其对经济增长贡献达21.95%;(3)过去中国的R&D资本中硬技术比重较高,规则、标准方面的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即技术进步更多地为体现型技术进步;(4)考虑R&D资本投入后的真实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经济增长贡献也呈相同趋势,且在近年来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把资本存量、就业人数、能耗、时间等变量纳入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将碳排放总量、能源强度等变量以及区域虚拟变量作为生产无效率函数的解释变量构建随机前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碳排放增长会扩大技术无效率项并降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降低了能源强度却引至了更多的碳排放,符合杰文斯悖论;减排技术较高的地区对应较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比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更快。  相似文献   

20.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中国被普遍认为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并被当作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对这样一个目标在合理性和可行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从流行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角度,对全要素生产率度量经济增长质量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探讨,并论述了粗放增长阶段的无法避免性以及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资本积累的质量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