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主要城市群的城市流动态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流描述了城市的基本活动,反映城市的对外服务职能,而城市流强度则是定量描述城市流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我国15个主要城市群城市流强度与结构的分析,从城市流视角探讨我国城市群对外服务功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增长情况。结果表明,京津唐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为高城市流强度中心,是城市群外向服务能力和城市群综合实力最强的三个城市群,且国内较高城市流强度的城市群基本都分布于沿海和沿江的经济地带内;此外,城市群外部贡献率的高低也是城市群演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2.
基于城市流的长株潭城市群城市联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流强度的量化指标可以定量衡量城市联系的强弱.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选择城市主要外向服务部门从业人员指标,根据城市流强度公式,对城市联系进行定量分析,并且基于城市流强度和结构的视角下提出加强城市联系的措施,以期加快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与成熟.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陕西省十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进行时空动态比较,考察陕西省城市外向服务的空间差异和产业间结构,并建立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对城市流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城市流强度"一市独大",但综合服务能力不够强;其他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较小,专业化优势不明显;第二产业对城市流强度的影响程度大于第三产业;各城市产业影响的水平效应差距较大。提出中心城市应着力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其他城市则应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着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各城市均应挖掘城市特色,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4.
周克 《价值工程》2019,38(13):28-31
本文运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和中心度模型对2016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地级市的对外联系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外向型服务部门的总体发展水平较低,武汉和长沙作为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处于较为优势的地位,但部分功能仍有待提升,而南昌的现代对外服务业发展不尽人意;功能效率相对均衡,部分城市由于劳动力的素质相对较高,因而导致其外向功能效率较好,但较多城市的劳动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城市流强度与城市经济实力基本一致,而城市流倾向度与经济实力不平衝,各城市经济地位相差很大;城市间的各项中心度两极差异明显,城市联系网络处在相对单一、低层次的状态,且存在较为明显的"核心-半边缘-边缘"结构。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地区城市流强度时空动态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城市联系愈来愈密切,并呈现出网络化特征。本文基于城市流强度理论模型,对京津冀地区13座城市5年的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城市流倾向度等指标进行测算,并进行时间、空间动态比较分析,将京津冀地区集聚扩散中心划分为三个等级。针对京津冀地区城市群的功能联系现状,提出各城市应进一步加强城市间合作和交流,利用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价值工程》2016,(31):199-201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是城市竞争力的基础,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途径,而城市竞争力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与凝练。文章针对性的对国外几个先进城市的成功发展经验进行研究,以期对提升我国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给出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7.
基于城市流的浙中城市群内在功能联系及其政策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分析浙中城市群的时间演化和空间特征着手,依据城市流强度和倾向度两个指标,分析了浙中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城市流结构及其内在功能联系,并对浙中城市群八个城市发展方向和产业定位提出了建议.最后,针对浙中城市群的功能联系现状提出政策响应,即加强浙中城市群的一体化建设、促进"聚合主轴线"的形成和提升浙中城市群的外向度.  相似文献   

8.
城市区位研究的回顾与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平华  于波 《城市问题》2006,(8):15-20,37
回顾了中心地理论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关于城市区位的相关研究,包括对中心地理论的修正与检验,基于该理论的城市体系空间分布模式研究,及其在聚落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市服务功能研究中的应用等;总结了空间结构理论对城市区位研究的拓展,以及基于城市区位理论的城市形成发展动力相关研究;对城市区位相关研究的趋势和问题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9.
城市湿地的生态功能   总被引:70,自引:5,他引:70  
城市湿地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 ,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依赖的重要自然系统 ,具有众多的生态及社会服务功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合理开发往往导致湿地功能的退化 ,为达到城市湿地的可持续利用目的 ,必须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利用城市流强度划分中心城市规模等级体系--以江西省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雷菁  郑林  陈晨 《城市问题》2006,(1):11-15
利用计算城市流强度的方法来划分江西省中心城市规模等级体系,得出江西省中心城市规模等级体系中的四个层次的城市,通过计算对划分结果的分析,证实利用城市流强度来划分城市规模等级体系是一种切实有效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生态城市评价体系对比与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城市和城市生态思想起源于工业化初期的城市发展,但生态城市和城市生态建设却一直没有融合于传统城市的发展之中,从而使城市形态远离生态健康.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态城市和城市生态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导向.在我国出现了城市生态系统研究与评价、城市生态化研究与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以及生态城市发展研究和评价等研究热点,并衍生出不同部门、不同侧重点且带有行业特色的诸多生态城市概念,形成生态城市研究的多元化格局,也出现了生态城市管理的混乱现象.鉴于此,在对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及其评价体系对比研究的基础上,立足城市整体人类生态系统,以实现生态城市综合功能为目标,提出生产功能、服务功能、聚居功能、健康安全、管理与影响5个层面共15个指标的生态城市评价的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2.
推进省内全域一体化发展,是江苏贯彻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为深入了解江苏城市之间的空间经济联系强度情况,利用断裂点模型、流强度模型,通过计算城市之间断裂点位置、断裂点场强、城市空间影响半径以及产业区位熵、外向功能量、城市功能效益、城市流强度、城市流倾向度等相关指标,对江苏各城市空间影响的强度和范围进...  相似文献   

13.
城市共生:发生条件、行为模式与基本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以往的城市共生现象的研究工作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指出应当从研究城市个体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共生过渡到对城市个体与周围其它城市之间的共生现象的研究上去.首先,对城市共生发生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和均衡条件进行解析;继而,简要阐述城市功能共生行为和战略共生行为;最后,从聚散效应、自组织效应和功能流内部化效应三个方面论述城市共生的重要性,以求更好地指导现代城市与周围其它城市实现共存共荣.  相似文献   

14.
基于创新流视角的广东省城市创新体系与职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城市作为创新的重要载体,研究城市创新体系与城市创新职能结构对构建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城市创新流视角,利用城市创新流强度,揭示了广东城市创新体系与创新职能结构。研究表明:广东形成一个以深圳、广州为塔顶的三级塔型城市创新体系。商贸业是广东创新职能强度最大的部门,其他依次为科教文卫业、金融与房地产业、交通与信息业、工业与建筑业、农林牧渔业、公共管理与服务业。除农林牧渔业外,珠江三角洲是各行业部门创新职能强度的高位区,但不同区域各职能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15.
“巨型城市区域”是城市—区域迈入协同发展阶段的高级形态,具有多维要素流高效互动的空间、网络特征。珠江三角洲正呈现经济繁荣、空间连绵、市场一体、功能分化的特征,并正迈向“巨型城市区域”,以珠江三角洲为实证研究对象,借助多源大数据刻画其功能节点与网络特征,并进行发育测度。研究发现:(1)“功能城市区域”不断涌现,多级节点体系形成。区域内共192个功能节点,其中核心城市广州占49个,深圳42个;(2)区域间要素互动剧烈,广佛跨界单向紧密、深莞双向紧密,深圳多中心网络结构明显,广州核心边缘结构明显;(3)区域整体繁荣并形成以深圳都市圈、广州都市圈为核心的四大功能区域;(4)珠三角深嵌于全球—地方体系,功能节点不断重组,形成巨型功能地域。随着各类流要素向内湾集聚,珠江三角洲未来将形成更完整、高级的一体化区域组织形态。  相似文献   

16.
由于信息化、城市化的深入发展,智慧城市逐渐体现出生命力,而作为智慧城市核心内容的智能化信息服务成为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本文从株洲市“智慧城市”发展的角度阐述了智慧城市环境下信息服务的功能,设计了株洲“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模型,对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和信息服务的转型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创意产业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创意产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创新作用进行了研究,提出创意产业通过对文化和个人创造力的投入,借以城市衰败空间,促使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其在城市发展中的创新作用使城市功能空间得以再生和提升;提出创意城市是城市创新系统的高级形态,二者是城市创新的共同事物。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我国内陆地区开放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了更好地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我国内陆节点城市需要在城市功能方面做出积极响应。通过构建城市功能响应指数,对我国内陆节点城市功能响应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发现,功能响应状况特征明显:一是响应程度总体不高;二是在城市和区域间存在明显分化。从城市来看,在10个内陆节点城市中,成都和重庆的城市功能响应程度最强,其次为武汉、西安、郑州,西宁垫底。从区域来看,西南地区整体较强,西北地区偏弱,中部地区中等;三是五大城市功能子系统的响应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站在“一带一路”十周年的新起点,我国内陆节点城市要积极主动作为,在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融入全球开放大局,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在推动丝绸之路数字化、绿色化和创新发展中提升节点城市功能。  相似文献   

19.
城市空间由于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各个城市表现出不同的形状特征.城市空间形状可以从交通通勤、建筑布局等方面影响碳排放.因此,不同的城市空间形状有着不同的碳排放强度.研究首先基于Boyce-Clark方法对我国35个城市(直辖市、省会及副省级城市)2000年和2009年建成区形状指数进行测算;再采用碳排放计算模型对35个城市建成区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得到单位建成区面积碳排放强度;最后利用Excel软件分析城市空间形状与碳排放强度的耦合关系.根据两者相关性,提出低碳排放目标下的城市空间形状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企业经济》2016,(2):5-9
本文提出了城市循环型创新系统的概念,认为城市循环型创新系统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将自然资源与"废物"作为重要创新资源,遵循"6R"原则、区域公平原则和代际公平原则,通过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消费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实现物质流、能量流、知识流、技术流、价值流协调运行,构建循环型创新网络。然后将此循环型创新网络与城市循环型创新环境进行循环和协同演化,形成以循环型知识、循环型技术、循环型产品和循环型服务为主要创新产出,区域之间闭环型创新链环节合理分工与合作,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循环发展为目的的创新系统。在此基础上,文章阐述了城市循环型创新系统的基本特征,构建了城市循环型创新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济南为例,进行了城市循环型创新系统评价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