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卢泽回 《生产力研究》2014,(2):129-135,157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服务业在印尼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结构演变在发展中国家中颇具特色。文章首先对印尼交通运输业、金融业、旅游业等服务业部门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接着进一步分析服务业整体结构及内部结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演变特征,最后对印尼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印尼独立以来工业化阶段及政策特点进行系统分析,包括苏加诺工业化阶段、苏哈托工业化阶段、后苏哈托工业化新阶段。研究表明印尼工业化政策逐步趋向自由化和全面化,从苏加诺时期严格市场管控,到苏哈托时期逐步减少市场管制、政策走向宽松,再进一步朝着苏西洛时期市场化、自由化、全面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东北地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清政府的移民实边,俄、日等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和掠夺性开发,农业地域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并具有独特的区域特征。文章采用文献归纳与演绎的方法,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总结,依据区域农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从土地、农业生产、农业经济等结构性要素变化的角度,探讨了东北地区农业地域结构形态演变过程与阶段特征,分析认为人口增长、农业政策、农业技术、城镇体系与交通区位等因素及其变化是东北地区农业地域结构演变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的工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文章在对其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轻重工业结构、支柱工业结构和区域内部工业结构差异等诸多方面,对演变进行实证、动态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工业结构优化过程明显,已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呈重化工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口结构、发展能力、生活水平、土地利用投入、土地利用产出等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测度指标体系,以耦合协调模型为研究方法,对中原经济区2003—2013年人口与土地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原经济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呈不协调趋势。除周口市人口城镇化指数(0.113)与土地城镇化指数(0.094)差距较小外,其余城市均有一定程度的差距,其中郑州市、信阳市、宿州市、泰安市二者的指数值差距较大;(2)人口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发展与耦合度由轻度不协调类土地滞后型向勉强调和协调类土地滞后型阶段转变;(3)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对比类型始终表现为土地滞后型。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分析2003—2015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效率分解,剖析效率变化的原因,进而提出效率改进的路径。研究表明:(1)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环境效率在时间上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演变性,农业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效率存在负向影响,DEA有效区域由西北、西南转向东北和华北地区;(2)效率分解显示,2003—2011年农业生态环境效率变化主要是规模效率作用的结果,2012—2015年农业生态环境效率变化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双重作用的结果 ;(3)农业生态环境效率损失主要来自于过多的资源要素投入和环境污染物排放,非DEA有效的粮食主产区效率改善路径存在差异。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减少环境负效应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效率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阶段定位及区域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内外农业发展阶段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细分为三个阶段:(1)现代农业初步实现阶段,以调整农作物经营品种、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特征;(2)现代农业基本实现阶段,以发展绿色高效农业、优化农作物品质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为特征;(3)现代农业全面实现阶段,以建立资源节约型农业、扶持农村非农产业、引导农村和谐发展为特征。此外,通过构建4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进一步对我国各区域的现代农业发展进行评估,利用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4个大类,并提出区域分异视角下的现代农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正>产业结构是反映经济发展阶段、水平和优势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全省产业结构动态变化的角度,介绍江苏产业结构调整和高度化过程.(一)江苏产业结构的演变和特点江苏产业结构的演变和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地反映出来:1.江苏工业化发展在解放后经历了四种次序演变,总体上处于工业化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正在加速进行.(见表1).(括号中年份是结构次序超越年份,产值按现价计算)在发展的起步阶段,虽然江苏是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之一.但工业的发展程序仍然很低.是一种典型的农业省份.直到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工业的份额有了迅速的上升.三次产业结构才呈现出“一、二、三”的次序.从农业生产占主导到工业生产超前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特征呈现“二、一、三”的次序,大约花了15年时间.第三次产业产值份额首次超过第一次产业的产值份额.是在1992年,这期间共花了近20年的时间,直到这时,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才宣告结束.这些年来,第三次产业增长速度一直在加快.如1993年第三次产业的产值份额就超过第一次产业的6.4个百分点,结构变动呈加快转换之势,朝着工业化的第二阶段(第三次产业超过第二产业的阶段)发展.2.支柱产业的位次由农业型特征逐渐地转化为重化工业型特征.随着工业化第一阶段的完成.与人均收入相适应?  相似文献   

9.
农业产出的多少是衡量农地制度绩效最主要的标志。文章选取了我国解放后几个典型阶段的农业生产情况,通过资料对比、分析,总结了当时不同的农地制度的特点和农地制度演变的规律,并对我国今后农地制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促使零售业态与经营方式演变的因素与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归纳、分析与评价了国内外零售业态与经营方式演变的观点.探讨了零售业态与经营方式演变的"原生性因素".提出了商业竞争机制、消费者需求变化、企业创新和科学技术应用这四个促进零售业态与经营方式演变的因素,以及由这四项因素综合决定零售业态与经营方式具体的发展阶段与内容的一般性规律理论.运用此规律,对国内外零售业态与经营方式演变的有关历史、现实、理论和实践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解释与预测.  相似文献   

11.
在现有的考察贸易和环境问题的文献中,多为贸易对环境影响的单方程研究,且较少涉及农业层面.基于此,通过选取我国1995至2015年数据,使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实证分析了农产品贸易的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与农业环境之间的动态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1)农产品贸易的结构效应、规模效应与农业环境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动态关系;(2)农产品贸易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在长期都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3)农产品贸易的规模效应对农药、农膜和化肥使用量波动的解释力较强,而农产品贸易的结构效应对农药、农膜和化肥使用量波动的解释力较弱.因此,得出我国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在短期内将会导致农业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而在长期则会使农业环境逐步改善的结论.为了进一步控制农业污染排放的增加,我国可以著力于实施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手段来缓解农业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12.
传统研究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明显的渊源模糊性和同现实变革的不对应性。由强调增长方式转变到发展方式转变,是现代化战略认识上的重大升华。文章认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贯穿于现代化进程中,由结构转变到技术进步的递进升级过程,又在对美、欧、日等国变革量化映证中,将其区分为四个阶段,确认当前阶段的中国发展方式转变,整体上处于结构型和结构与创新型交替期,是一个由传统农业经济为主向现代经济演变的历史过程。同时,从变革实质、主导路径、特有机遇、运行状态几个侧面,分析了转变的阶段特征,重点阐述了化解二元矛盾、转变农村发展方式、创新工业化路径、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的见解。最后,在发展方式转变与现代化进程相统一的视角上,提出以农村变革为基本增长点的发展战略观。  相似文献   

13.
闻潜教授的市场类型理论认为(1)划分市场类型的客观依据是卖方与买方市场经济力量的对比;(2)由市场价值、市场价格、供给和需求、市场竞争所构成的市场结构决定市场类型;(3)典型卖方市场、典型买方市场、均势市场、畸型卖方市场、畸型买方市场在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上有不同的特征;(4)市场价值和市场容量是引起市场类型转化的主要变量.根据此理论,把自1978年至今中国市场基本格局的演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财政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不仅限于再分配更在于初次分配环节。文章借助数理模型分析了我国不同阶段财政对收入分配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财政制度安排影响要素分配和分配基本格局。初次分配格局确定后,再分配调节作用有限。长期中,财政将通过居民要素结构影响收入分配;(2)我国不同阶段的分配状况是财政体制和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结果;(3)构建和谐社会条件下,财政支出结构将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提高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喀斯特山区绿色经济发展,文章运用耦合模型对贵州2005—2015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演变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及整个系统的发展指数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分别由2005年的0.07、0.37及0.22上升至2015年的0.81、0.69及0.75,经济发展系统上升幅度明显高于生态环境系统;(2)系统动态耦合度总体上表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0.31≤C≤1.0,整体处于由中等水平耦合向良好水平耦合演进状态;(3)系统动态耦合协调度总体上表现出不断跃升的趋势,0.27≤D≤0.9,整体处于从中度、轻度失调衰退型发展向良好协调发展型演变状态,但系统耦合协调度较低,生态环境整体比较脆弱。文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2016,(12)
2013年开始"互联网+"思维逐渐走入公众视野,随之而来"互联网+农业"也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逐步成为越来越有前景的电子商务模式,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对我国商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互联网+"思维开始,引入到"互联网+农业"。从"互联网+农业"中抓住其创新模式生鲜电商来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来研究"互联网+"思维下的农业发展前景,与电子商务的发展问题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发现目前存在如下问题:(1)供应链操作难度大;(2)物流配送问题亟待解决;(3)农产品生鲜源质量保证缺失;(4)物联网模式农业渗入不足;(5)营销策略不成熟;(6)生鲜产品标准化程度地。同时对发现的问题给予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非典型化特征,概而言之,就是在我国经济结构变革过程中,就业结构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具体表现为:(1)工业中过高的资本劳动比;(2)第三次产业发展十分落后;(3)城市化水平低。上述非典型化特征的出现,是我国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造成的一系列经济结构非典型化特征的总后果。  相似文献   

18.
运用熵值法、耦合度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云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子系统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1)2008—2017年云南省农业子系统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逐年稳定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缓慢提高;(2)云南省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持续增长,环境系统则持续下降,成为制约云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3)研究时段内,云南省各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都有所提升,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于东部地区;(4)云南省各州市仍处于较低耦合水平,基本协调发展阶段,可分为低耦合极不协调区、低耦合较不协调区、低耦合基本协调区、低耦合比较协调区、拮抗耦合基本协调区5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
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亩均农业生产总值作为农业结构调整成效的量化指标,运用协整检验方法对影响广东农业结构调整成效的六个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亩均农业生产总值与亩均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和农林水事务财政支出显著正相关,与亩均乡镇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显著负相关。同时得到一个全新的结论:亩均化肥施用量和农药使用量已进入边际效应递减阶段,与亩均农业生产总值无明显相关关系。对结果逐一分析并解释原因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规律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阐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含义的基础上,利用城市化的S型生长曲线和生态环境演变的倒U型曲线,演绎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规律曲线,并以中国的实际数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生态环境随城市化发展呈现出着先恶化、后改善的不规则倒U型耦合规律,但该规律曲线只是它们实际耦合的一种演变趋势;(2)1985~2005年间,中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与城市化水平耦合表现出先倒U型和后U型的阶段特征,而这种特征曲线正是技术进步、产业结构高级化、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经济增长的压力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