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模块化与产业组织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模块化是在经济系统主导要素的演进更替下对传统产业组织形态的突破和创新,是信息时代新的组织模式和产业结构的本质。产业模块化能够推动市场结构演进:使市场集中度降低;改变少数核心企业主导产业发展的格局;降低进入和退出壁垒,促进产业的竞争与重组;增加产品多样化程度。产业模块化改变企业行为:在模块化价值网络框架下进行企业边界的调整,实现杠杆增长;使设计规则的标准成为竞争的焦点;将面对面竞争演变为背对背竞争,促进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同时,产业模块化能够提升产业绩效并带来巨大的创新效应,加速产业技术进步;能够形成模块化垄断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以及提高生产相对效率。  相似文献   

2.
后发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既要符合区域禀赋结构与比较优势,又要契合产业与技术发展趋势,东亚经济体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具有借鉴意义。作为后发地区的中原经济区,工业发展面临着"赶"与"转"的双重任务,需要从产业、企业和空间的异质性视角,明确未来一段时期区域工业转型升级的演进方向,并走出一条从产业链上游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由加工制造向服务增值揭开,由空间分散形态向集中形态转变、由牺牲资源环境向绿色低碳发展的转型升级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陈梦筱 《企业活力》2015,(2):144-149
城市形态和产业空间布局表现出明显的联动关系。城市形态研究视角从历史、市镇规划、功能结构向空间形态转换,城市形态具有多样化及层次性。产业布局理论经历了从区位论、市场论、产业聚集到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发展。产业布局模式经历了从均值、增长极、点轴、网络布局到梯度开发模式的演化。城市形态和产业空间布局互相促进优化发展。河南已形成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体系,城市形态主体区中原城市群产业成梯度分布,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取得成效;但是河南城市形态、城市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有待继续优化,城市发育不足,产业层次低,辐射带动功能有待提高。河南未来的城市形态和产业空间布局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构建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放射状、网络化城镇空间格局;强化城镇产业就业支撑,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推动体制机制创新,通过产城融合促进河南城市和产业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江苏省二元经济发展情况,把空间产业转移因素引入传统的部门二元经济模型,提出了一个包含部门和空间的双二元经济结构,并以此来分析劳动力流动、产业的空间布局以及政府政策三类要素对双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转移改变了劳动力流动的空间选择,即从"外地转移"向"本地转移"转变;政府政策则改变了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收益比,提高了企业转移产业资本的利润空间,便利了劳动力在部门和区域之间的流动,从而有助于消解双二元结构.运用江苏省13个地级市1996年-2006年间的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也表明,非农劳动力比重的增加、FDI形式的资本转移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并未促使部门间收入差距的缩小,而且不同的区域收入差距的决定模武也不相同.但是,总体而言,促使二元经济发散的力量仍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新产业空间的不断涌现、演化与发展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改变着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空间结构。国内外有关专家对新产业空间的产生与发展和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和实践做了相应的研究。新产业空间的演进带动了城市空间形态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对新产业空间和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的研究,来探析新产业空间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博弈关系。  相似文献   

6.
西部大中型城市是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优化这些城市的产业承载空间,需要在明确引进产业是当前空间拓展主动力的前提下,紧紧围绕引进产业类型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分类推进不同城市的产业承载空间调整,通过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建设卫星城和新区、调整行政区划和完善与此适应的体制机制等,促进合理的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胡永仕  王健 《物流技术》2012,31(1):16-20
在研究区域流通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法对福建省流通产业空间分布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福建省流通产业空间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更加突出和明显,世界经济布局并没有完全朝着均衡化方向发展。相反,却出现了产业更加集聚的空间现象——产业集群。作为有效的空间组织模式,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动力源和创新中心。本文将产业集群作为一个自组织的复杂系统加以研究,尝试运用耗散结构、协同论等自组织理论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演化经济学中的选择——变异这一基本观点,探讨产业集群的演进路径和生命成长进程中的关键问题,为深入研究产业集群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相似文献   

9.
论文认为城市空间结构的演进归根结底是微观经济主体,尤其是企业的生产行为和区位选择行为推动的。企业对生产组织和空间布局的不同选择,直接影响着两种不同的空间发展模式——集中化和分散化。全球化和信息化推动了生产技术方式和生产组织方式的演进,对企业区位选择、产业的空间布局,以及城市空间结构和空间组织产生了重要影响,都市圈、城市群成为当今先进生产组织方式的重要空间载体。  相似文献   

10.
组织重构:产业模块化下企业应对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模块化作为产业纵向分离后企业间协作的产业组织方式,是信息时代产业结构的本质,对企业传统经营格局和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面对产业模块化这一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和演进,企业应首先在模块化产业系统中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并从内部着手实施业务能力要素的模块化和组织结构的模块化,从而实现企业模块化,以充分利用这场变革带来的重要机遇.  相似文献   

11.
国家开发区多以"一区多园"空间布局及形态组织。在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产业化等融合发展背景下,研究以乐清市产业园区为例,通过GIS空间网络和UCINET社会关系网络的技术手段,研究区域内产业园区的集聚形态→园区间联系→园区建设的空间效应(产—城融合)。结论如下:①乐清市开发区内各园区的产业集聚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集聚形态以串珠型、组团型、条带型、V字形等空间形态为主。②各产业集聚区两两联系强度差异性较大,其中产业链条上的联系弥补了时空距离联系的相对松散性。时空联系中联系紧密程度决定于道路等级而不是道路密度。③从产—城融合阶段来看,6大集聚区处于不同的产—城融合阶段和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导性地位的产业作用。文中通过对产业集群发展演化过程的分析,探讨区域产业集群在不同阶段对区域物流网络系统的要求;同时,从区域物流网络空间系统演化过程探讨其对区域产业集群演化发展的作用;进而,从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网络空间系统相互作用的关系,分析两者相互作用的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物流网络系统空间布局规划的创新思路,即从区域物流空间系统演化的规律进行规划和布局以及从产业集群发展角度进行规划和布局等,以指导我国区域物流网络空间系统的布局规划。  相似文献   

13.
区域协调发展是世界发展潮流、落实国家城镇化战略格局、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经之路。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还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包括城镇组织结构、经济效率、区域交通系统、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性安排等方面还有待提升。今后区域协调发展的工作重点在于通过"交通·产业·空间"规划协同创新等手段来破解区域协调发展困局,通过开展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的理论创新、探索区域产业体系一体化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区域协调发展的合作模式等方式来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为提高我国区域发展的全球竞争力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4.
长株潭两型社会是坚持打造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产业创新是促使长株潭区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解决能源和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重要战略手段。文章从长株潭地区产业发展与创新的现状切入,分析该区域产业创新的必要性及制约因素,并根据现实问题提出产业发展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5.
产业空间协调既是从区域的整体协调角度来审视区域产业发展,又是以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整合化为目标来促进区域发展,它强调了区域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和协同效应。文章系统地阐述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空间协调的背景,深入地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空间协调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空间协调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三、城镇体系空间分布与功能组织分析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是职能类型结构和规模序列结构在区域内空间组合的表现形式,也是区域自然、经济条件空间差异和劳动地域分工的表现形式,对城镇体系功能的空间组织方式有很大影响。空间布局结构分析有以下方法: 密度分析法城镇分布的疏密状况是空间布局结构的最直接表象。我们可用城镇密度ρ及其在区内、区外的差异来分析疏密状况: p=r/R式中r为城镇个数,R为区域面积。当ρ用于表示大小城镇的分布密度,r可取不同规模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模块化网络状产业组织的源起入手,分析了技术进步、个性化需求出现、分工细化和网络外部效应对其产生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划分了其中的关键阶段与标志性事件.最后,以计算机行业为例,分析了传统的纵向一体化形态向模块化网络状产业组织形态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的研究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产业集群的成功示范效应,产业集群升级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成为致力突破的一个理论难点。但从以往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是基于经济增长常态的确定环境下所作的探讨,并主要是着眼于集群生命周期、全球价值链和区域创新网络视角,而结合企业生态观原理研究多变的动态环境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的文献非常之少。因此,本研究试图作进一步的理论深化和拓展:首次提出并研究"金融危机下我国不同发展形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升级路径差异问题",分析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重大影响。基于金融危机影响效应的判断,通过对我国产业集群升级机理、动因的分析,内涵的界定,以及对发达国家产业集群演进历程和一般规律的考察,提出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升级的分层梯度式特色模式和政策体系设计。这项研究的探索将为我国形成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提供理论支撑和应用例证。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成创新的核心是知识的集成创新,区域产业长期竞争优势的保持与创新发展植根于对区域知识承载力的培育与提升。首先,明确了区域知识承载力的内涵,提出面向产业集成创新的区域知识承载力分析框架;然后,分析了区域知识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并通过构建解释结构模型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最后,给出培育和提升区域知识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西南历史城镇"区域尺度的生态格局、城镇尺度的山水格局、街区尺度的簇群模式"的形态特征与构成机理分析,综合阐述其空间形态的多尺度效应和逻辑,并从高强度与技术引发的自然灾害、人口增长及新需求导致历史物化空间不能满足现代功能及规模需求、历史文化资源与资本经济价值之间失衡等保护困境方面探析西南历史城镇发展矛盾,提出"资产包形式、大拆大建、穿衣戴帽、政府托底"等多种历史城镇保护利用模式思路,并重点从"资产包形式、居民结构优化、空间布局"等方面进行实践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