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危机视角下商业银行声誉风险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国际国内商业银行经历了最严重的银行声誉风险危机.基于此,无论是监管机构还是商业银行自身都加强了对声誉风险的研究和管理.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体系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论述了诱发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相关因素,提出了实现有效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路径选择.主要包括:强化声誉风险及其管理意识、建立科学的声誉风险预警机制、制定并实施声誉风险预控和声誉危机处理计划、进行全面的声誉危机公关以及总结经验教训、重建银行形象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危害性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监管的对策,以便更好地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相似文献
3.
4.
近年以来,服务收费问题令商业银行面临严峻的声誉风险考验。随着银行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转型和强化,实施服务收费已是大势所趋。因此,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有关法律与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之间的衔接,引导社会公众树立有偿金融服务理念;增强服务定价机制的科学性与收费行为的公信力,有效保证客户的事前知情权和交易选择权,促进服务收费过程的透明化和合理化;站在公共利益角度切实加强对银行服务收费的外部监督管理,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将服务收费标准的提高建立在服务增值的基础之上,通过效率的改进实现银行与客户的互惠共赢。 相似文献
5.
声誉风险视角下商业银行服务收费问题探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以来,服务收费问题令商业银行面临严峻的声誉风险考验。随着银行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转型和强化,实施服务收费已是大势所趋。应加强有关法律与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之间的衔接,引导社会公众树立有偿金融服务理念。增强服务定价机制的科学性与收费行为的公信力,有效保证客户的事前知情权和交易选择权,促进服务收费过程的透明化和合理化。站在公共利益角度切实加强对银行服务收费的外部监督管理,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同时,将服务收费标准的提高建立在服务增值的基础之上,通过效率的改进实现银行与客户的互惠共赢。 相似文献
6.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之一,同其他风险种类相比,声誉风险有其个性化特征,因此,加强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管理既要研究风险管理的一般规律性,更要在深入研究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特征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商业银行应该针对当前声誉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声誉,从而立于竞争的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8.
如何完善对债券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从而提升信用评级质量、促进评级行业高质量发展,是国内监管机构迫切关注的问题。2021年开始我国调整了债券发行强制评级要求,在保留对主体评级强制选择的同时,将债项评级的选择由强制调整为自愿,这一政策的实施,将长期影响评级市场的竞争格局以及评级机构的迎合行为。针对强制评级政策的调整,本文研究发现:取消债项强制评级后,保留债项评级的发行人数量与债项评级质量均下降;而当评级机构声誉较高时,信用评级质量下降程度较低。异质性分析显示,上述关系主要存在于评级机构竞争程度高、客户重要程度高及首次发行的情形。本文还发现,取消债项强制评级后,保留债项评级的发行人评级膨胀,会降低债券融资成本,表明债券市场并未充分意识到信用评级存在膨胀问题,促使发行人寻求虚高信用评级。本文的结论表明,取消债项强制评级政策一方面会增强评级机构之间的竞争程度及评级机构的迎合动机,短期降低了信用评级质量,但另一方面债项评级的选择由强制调整为自愿之后,评级市场的声誉机制能够发挥作用,长期而言有利于“市场驱动”的信用评级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9.
10.
胡敏 《金融经济(湖南)》2014,(3):114-116
作为经营信用的特殊企业,声誉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既能成为其核心竞争力.也能给其带来经济上的损失。本文从声誉问题的起源及其一般应用出发.对商业银行声誉问题的相关研究文献展开综述,以期促进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该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其中,商业银行的声誉问题主要涉及声誉的作用、声誉风险的内涵及特征、声誉风险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1.
市场竞争和声誉机制会影响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行为,从而影响评级结果。基于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占据的市场份额不同,对评级机构面临声誉资本得失与竞争收益时的评级行为进行演化博弈分析,并利用我国2015—2021年发行的企业债评级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无论评级机构市场份额高低,市场竞争都会推高评级结果,而声誉机制只约束了低市场份额评级机构的评级行为,无法抑制高市场份额评级机构的虚高评级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声誉机制抑制了竞争因素对低市场份额评级机构评级结果的推高行为,并约束了评级机构将评级推高至AAA级别的行为,证明了声誉机制的有效性。研究分析了评级机构的行为机制,探究了评级虚高背后的原因,对实施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声誉风险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过去摧毁一座金融帝国可能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是现在即便是经营了上百年的银行也可以在一夜之间倾塌。”这句名言在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中得以验证。声誉风险使大批国际知名商业银行遭受重创, 相似文献
13.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信用危机激发了社会对“信用评级悖论”的关注.声誉溢价模型与美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历史说明了声誉机制对破解“信用评级悖论”、促进信用评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由于竞争过度、评级方法不透明、声誉信号传递不通畅和付费方式的影响,我国评级市场声誉机制难以发挥其作用.因此,应改革现有的信用评级体系... 相似文献
14.
即使是损失很小的操作风险事件,也会引发巨大的声誉风险并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探究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引发的声誉风险效应及影响因素,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以2001年1月至2019年3月中国上市银行公开披露的201件操作风险事件为样本,运用事件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由于国家声誉的风险分担机制,相较于股份制银行,国有大型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引发的声誉风险更低且恢复较快;而涉及高管人员的操作风险事件会造成更大的商业银行声誉损失。本文进一步对声誉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国有大型银行比中小银行更易受到声誉损害,但国家声誉对国有大型银行操作风险事件的声誉风险效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这种风险抑制作用会与商业银行有形资本形成"替代效应"。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以国有大型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中,应重点关注中小银行和高管人员在监管操作风险事件引发的声誉风险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完善落实有形资本的监管制度提升对声誉风险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金融监管研究》2020,(1)
即使是损失很小的操作风险事件,也会引发巨大的声誉风险并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探究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引发的声誉风险效应及影响因素,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以2001年1月至2019年3月中国上市银行公开披露的201件操作风险事件为样本,运用事件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由于国家声誉的风险分担机制,相较于股份制银行,国有大型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引发的声誉风险更低且恢复较快;而涉及高管人员的操作风险事件会造成更大的商业银行声誉损失。本文进一步对声誉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国有大型银行比中小银行更易受到声誉损害,但国家声誉对国有大型银行操作风险事件的声誉风险效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这种风险抑制作用会与商业银行有形资本形成替代效应。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以国有大型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中,应重点关注中小银行和高管人员在监管操作风险事件引发的声誉风险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完善落实有形资本的监管制度提升对声誉风险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刚刚起步,建立规范的声誉危机管理体系,将声誉风险纳入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防范和化解随时可能出现的声誉危机,是商业银行适应新时期市场变化的需要。本文回顾了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声誉风险管理的实践,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商业银行的国家风险评级与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国家风险对商业银行安全性的影响日益显现。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开放度迅速提高,大批跨国公司涌入国内市场,同时,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不断增加,使得各项业务活动中越来越多地涉及国家风险管理,这对现有风险监控体系和分析工具提出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8.
考虑到评级机构拥有市场声誉的本质在于其可以通过扭曲评级从而对市场产生影响,本文分两步研究中国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的市场声誉:第一步,将信用评级对各种基本面因素进行回归,并以实际评级与回归预测值的差值作为评级偏差的量度。与既有文献相比,本文的重要改进是在基本面因素中引入了发债企业与各评级机构(分支机构)最短距离的均值和方差,这能较好地控制因发债企业私有信息可能造成的选择偏误。第二步,考察评级偏差和机构特征如何影响企业的发债成本。研究表明,中国评级机构作为一个整体具有显著的市场声誉,但各评级机构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最后,考虑到评级机构与发债企业在选址上可能会有集聚效应,我们基于高铁开通事件进行双重差分检验,研究表明本文结论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19.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已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之一。同其他风险种类相比,声誉风险表现出多样性、常态性、关联性、复杂性和典型性五大特征。风险特征决定具体的管理策略,只有从理念、组织、防范、预警、应急、化解、监管等方面建立有效的声誉风险管理机制,才能更好地提高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尹兵 《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4,(3):15-16
今年来,发展成为议论最多的话题。如何使发展成为有效发展,可持续发展,强化资产风险监管不能忽视,探索并引入科学的风险监管方式和手段已经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任务。内部评级法是新巴塞尔协议中的一个先进的计量风险模式,对强化自律监管,尤其是对科学监管,计量监管具有较以往监管方式更为先进和可操作性的特点。目前,国内几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都在积极研究内部评级法在风险监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