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劳动共同创造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既包含体力劳动,也包含脑力劳动。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主要是脑力劳动。任何一种产品都是研究、应用(或管理)和操作这三种劳动的共同结果。最初,这三种劳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后来,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这三种劳动分别由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来完成。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作为总体劳动的一部分,同样创造价值。并且,由于科技和管理人员的劳动是复杂劳动,它们在一单位个别劳动时间内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潘毅 《开放时代》2005,24(2):108-125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的企业中出现了施行跨国公司生产守则(Code of Conduct)的趋势.这种趋势的出现引发了我们对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反思为什么跨国资本愿意主动采取措施来保护中国劳动者的权利?跨国资本在劳动关系的调整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跨国公司生产守则将如何对中国的工厂体制进行全球化的改造?全球化工厂体制的确立又将对中国的劳动关系和劳动权利产生怎样的影响?跨国公司生产守则的施行可以被理解成一个资本积极建构劳动关系的过程,本文将这个过程概念化为"道德理念重构".  相似文献   

3.
姜伟 《经济研究导刊》2009,(18):116-117
在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异化和异化劳动是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紧密相连的,“资本主义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现实表现形式,而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本质。”于是,传统观点认为,异化及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特有的现象,社会主义条件下是不存在异化的。但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也出现了一些“类似异化”的现象,比如拜金主义盛行、血汗工厂的存在、人际关系功利化倾向等等。显然,保守经典作家的异化劳动理论已经无法解释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中国劳动者既是生产社会财富的主体,又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主体。正确理解劳动在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中的重要性,既要承认一切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及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共同劳动的必要性,又要彰显劳动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重要贡献。但是,我们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防止异化劳动的危害。异化劳动的危害主要有:劳动者生产的物质财富被私人占有;劳动自我异化的工人丧失更多取得收入的机会;劳动异化的工人会与美好生活疏离;劳动的异化将导致社会严重的两极分化。本文在揭示异化劳动对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会产生危害的基础上,提出了共同富裕的实现规避异化劳动的路径安排:一是将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在初次分配中;二是构建劳动贡献导向的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机制;三是切实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侵犯劳动者自由劳动的权益;四是始终坚持劳动贡献为主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5.
王肃 《当代经济》2008,(5):46-47
本文把《劳动合同法》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冲突分为显性冲突与隐性冲突两种.对二者的融合则划分为强制性融合与自然性融合两个阶段。强制性融合是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主要特点,而自然性融合则是一个“大道之行,行于自然”的境界,新型劳动关系便在《劳动合同法》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融合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6.
维护工人权益、协调劳动关系的过程中,工会主要以劳动产权为客观尺度,以劳动力产权为主体支撑,维护职工的劳动收益、改善企业的管理方式、优化职工的工作环境。劳动产权与劳动力产权构成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的两个理论维度。  相似文献   

7.
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是指由劳动争议处理的各种机构和方式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各自地位和相互关系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一般认为,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为“一调一裁两审”制,处理劳动争议的机构有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二种。依劳动法第19条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6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以前为劳动部)的相关解释,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劳动统计的问题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岳希明 《经济研究》2005,40(3):46-56
目前我国有两种劳动统计。一种是以人口普查为主体的劳动统计 ,另外一种是由城镇单位劳动统计、工商行政管理局对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行政登记、以及乡村就业人员统计三者组成的“三合一”劳动统计。两种劳动统计在就业人员总数、就业人员的行业构成以及它们的时间变化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本文通过讨论两种劳动统计在统计方法上的差异来揭示它们在统计结果上出现差异的原因 ,目的是对在经济分析中正确使用劳动统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正> 劳动就业体制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解决的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每一个劳动者都在一定的单位中工作,在调节劳动者行为的机制中,失业机制和职位竞争机制要通过单位的聘用和辞退行为对劳动者发生刺激作用;而报酬机制对劳动者劳动供给行为的刺激,从根本上讲,是用人单位分配行为的一种结果。因此,用人单位的制度结构,即产权体制和运营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劳动者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纪文杰 《时代经贸》2012,(14):17-17
本文以《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杂志所转载文献为基础,回顾了2012年上半年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领域的研究热点。分别综述了研究者在就业与失业问题、劳动关系与劳动立法、收入分配、工资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时地了解最新的理论动态和学科发展方向,便于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深化对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认识,对于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建立科学完善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划分必须以马克思关于生产(性)劳动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与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联系起来,对第三产业的生产性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探讨了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文中指出 ,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关于价值创造的理论与方法 ;澄清传统政治经济学中一系列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原意、更脱离现实经济生活的观念 ;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 ,扩展价值创造和生产性劳动的领域  相似文献   

13.
区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对于正确分析价值自我扩张、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各种变量、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干预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都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要区分一般生产劳动和资本生产劳动。只有在生产中所从事的劳动才是一般生产劳动;资本生产劳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剩余价值生产标准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劳动的绝对标准。  相似文献   

14.
延伊伦 《生产力研究》2011,(10):116-118
由于工会在劳动关系中代表性、独立性欠缺,维权手段不足,未能有效地履行其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责,劳动者的认同度下降,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和影响力趋向弱化.依法确认劳动者和工会罢工的权利,是解决工会在劳动关系中边缘化问题的一条值得探索和肯定途径.  相似文献   

15.
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分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市场机制的主要功能,是使社会有限的资源,特别是劳动力资源配置到效率或效益最高的部门或领域。劳动力使用权的转让与购买过程,同时就是劳动力资源在各种用途之间的分配过程。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是一种理论抽象,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力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并由此引伸出劳动力市场竞争的理论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实际之间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6.
17.
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自马克思《资本论》发表 1 3 0多年来 ,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导致劳动领域的扩展和劳动形态的变化 ,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一系列需要深化研究的新问题 ,诸如商品生产中的活劳动是不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 ,物化劳动是不是参与价值创造 ,第三产业尤其是流通、服务领域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 ,如何看待科技劳动、管理劳动 ,生产要素为什么要参与收入分配等等。本文试图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辨证法 ,结合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当前实践 ,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并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FDI、劳动异质性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技能劳动的划分一直是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研究视角,也是难点之一。文章创新性地采用模糊聚类方法测算了我国第二产业中各行业的劳动高技能性,推算了高低劳动技能行业的工资比率,并进一步实证分析了高低劳动技能行业的工资比率、FDI等因素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高技能劳动一般与资本结合得更为紧密,高低劳动技能行业工资比率的提高抑制了劳动收入份额的上升;(2)FDI引入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也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元”和“多元”的分野,仍然是当前有关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论争的焦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颠覆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源泉的“一元论”,但必须充分重视非劳动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媒介”作用。与此同时,还应当结合新的实际,具体分析“科学劳动”、“创新劳动”、“管理劳动”、“精神劳动”和“服务业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与特点。  相似文献   

20.
对于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区分标准的争论是自亚当.斯密两百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课题。文章试图将判断标准的确定安置于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并且在继承和发展亚当斯密相关理论的前提下,重新构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判断标准的选择模型,确定判断标准,并且试图证明逻辑的严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