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特点(一)就地转移成了农村劳力转移的主要形式。安徽省天长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阵地是在本市范围内,吸纳载体主要有市属及乡村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及“三资”企业与小城镇。1996年在市内流动的约12.5万人,占整个转移劳力的79.5%。原...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贵州32个调查县的2240个农户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转移情况的抽样调查表明:去年我省农村当年转移的剩余劳动力74.56万人,其中:男劳动力46.09万人,占61.82%,女劳动力28.47万人,占38.18%;转向二、三产业的人数分别为44.11万人和29.63万人。从转移地区看,省内转移23.37万人,转向省外51.03万人。1997年我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3.
党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和发展目标。党的十七大提出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是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河北计划投资1,861.3159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2007年9月,河北启动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工作。目前河北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颇具成效。  相似文献   

4.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战略重点,是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重要渠道,是促进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城市社会转型的杠杆。  相似文献   

5.
卢凤君同志(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农机化室)在“劳动力产业结构性转移分析及我国情况预测”一文中指出: 我国在产业结构变化和劳动力转移方面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 经过建国以来36年的努力,我国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1984年与1949年相比,  相似文献   

6.
中原经济区突出的特点是经济欠发达,三农问题突出、城镇化率低,劳动力资源充裕、人口压力大。十二五规划纲要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研究其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历史变迁过程、现状、特点及其提出制度性的政策建议成为中原经济区应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国内外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果颇丰,但针对中原经济区这一特定区域的特定问题——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研究仍属阙如,研究其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 ,如何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 ,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步伐 ,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村发展的沉重包袱。因此 ,分析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对新时期探索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尤为重要。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1 兼业性。我国绝大部分已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并没有脱离农业 ,他们或者离土不离乡 ,或者离乡不离土。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 ,我国转入非农产业的农民 ,有 86 4 %没有退出承包地 ,只有 1 3 6%完全转出或部分转…  相似文献   

8.
徐寒晶 《农村经济》2004,(12):74-76
根据刘易斯的理论模型 ,统筹城乡发展、消除二元经济结构 ,关键是要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这要求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废除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各种限制性措施。从根本上说 ,就是要求政府进一步转换角色 ,有步骤地开放劳动力市场 ,同时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9.
10.
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的联产承包制普遍实行之后,引起了农村整个经济运行过程的显著变化。在甘肃、安徽,承包经营一、二个周期之后,以剩余劳力和剩余资金的涌现为依托,多种经营会有一个可观的进步。寻找新的生产门路,成为那里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在江浙、广东等地,这个变化的进程就更快一些,实际开拓的新生产领域和经营门路也更丰富广阔。这样,就从联产承包制的实践中提出了农村分工分业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和特点,我市是一个农业市,农业人口占90%。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23元,人均生活消费为1315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144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为5326元。  相似文献   

12.
一、潮阳市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 潮阳地处粤东沿海,总面积1255.6平方公里。农村总户数35.7万户、总人口182.6万人、总劳动力84.4万人。人均耕地0.25亩、山地0.39亩,土地资源十分贫乏。农村劳动力从事三大产业的分布比例为35:55:1O。在农村劳动力中,累计到本村以外务工三个月以上的达44万人,占总劳力的52%;其中常年外出务工经商的10.4万人。从本市农村劳动力情况来看,呈现以下四大特点:一是有进有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农民生活水平较低,要致富,就必须转移富余劳动力,解决好培训质量,就业渠道,保障合法利益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及解决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鸣  魏一 《农村经济》2003,(5):63-65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 ,并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而农村特别是贫困乡村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 ,农民增收缓慢是制约农村小康建设的关键因素。而且 ,农民劳动力也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一支生力军 ,对城市发展已经做出并正在做出重大贡献。但由于一些不完善的制度安排的原因 ,使得农村想进城务工的劳动力并不能走得出去、工作得好、生活得安心 ,成为了游离于城市的边缘人。一、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非农产业与农业的比较…  相似文献   

15.
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速城镇化进程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逐年上升。自 1 978年以来 ,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两个特点 :一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数量由 1 978年的 2 82 7万增至 2 0 0 0年的 1 70 78万人 ,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改革以来累计 60 0 0多万人至 1亿人之间 ,仅 2 0 0 2年底 ,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已达 940 0万 ,按照我国制定的发展方略 ,到 2 0 2 0年至少将有 3亿的农村人口进城。十六大指出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是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1、农村劳动…  相似文献   

17.
人多地少,就业不充分,这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问题,是九十年代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 农民要富裕,农村要繁荣,除开发非耕地资源,拓宽农业发展空间,增加农业投入,走土地节约型农业之路,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创造条件,加速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现代化产业转移。现在农村劳动力存量不断增加,而转移量又小  相似文献   

18.
(一)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商业与农业分离,正是人类社会劳动力的再分配过程。从第二次大分工发生以来,人类社会就开始进入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过程,而社会大分工同时也是商品交换的肇始。  相似文献   

19.
陈杰  费明胜 《农村经济》2007,(2):102-104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小企业是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本文论述了中小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制约中小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原因,以及未来中小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趋势,最后,提出了加快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宏观对策.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城乡协调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繁荣城乡经济、促进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