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目的:探求农村劳动力外流背景下耕地撂荒的影响机制,以期为耕地撂荒破解之道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条件过程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劳动力外出务工确会减少留守农业劳动力投入进而促进耕地撂荒;(2)纯务工劳动力既会直接影响耕地撂荒,也会通过影响留守农业劳动力的投入进而影响耕地撂荒,而兼业劳动力只有间接影响;(3)农户非农收入削弱了劳动力外出务工(尤其是兼业劳动力)对留守农业劳动力的负向影响进而减少耕地撂荒;(4)农业机械化提高是把“双刃剑”,既增强劳动力外出务工与留守农业劳动力投入的负相关关系,也减弱留守农业劳动力投入与耕地撂荒之间的负相关关系;(5)当且仅当农地流转市场发育度高时,无论非农收入和机械化水平高低,劳动力外流对耕地撂荒的影响将不再显著。研究结论:应着力增强留守农业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激发留守农业劳动力农耕的内生动力;同时,对于不同非农收入和机械化水平的农村地区,应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并推行制度创新,并配套在全国范围内促进农地流转市场的完善,减少耕地撂荒。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中国粮食生产结构与实际需求不匹配,本文将农业劳动力数量和老龄化率引入劳动增强型生产函数(C-D函数),分析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玉米、小麦和稻谷三大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粮食生产存在明显的"内卷化",这阻碍了粮食增产。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粮食生产劳动投入,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与机械化,通过提高单产与种植面积促进粮食增产。此外,中国粮食增产尚处于依赖要素和资本投入阶段;从长远来看,在劳动力知识水平未显著提高的情况下,这种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加速机械、技术等现代要素的引入,促进我国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普遍存在效率低的情况,贸易自由化让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足的状况愈发凸显。检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有政策的合理性,指出减少农业劳动力、激励经济主体对土地的投入、加强财政对农业相关的投入等方面的非价格支持形式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效率的重要切入点,其中以减少农业劳动力为主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来,江苏农业劳动力数量和比重持续下降,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且劳动力呈现结构性失衡。究其根源,非农部门劳动力需求增加以及农村家庭劳动力供给减少是农业劳动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农业劳动力减少对农业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容易导致土地粗放经营,复种指数下降和耕地撂荒等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一个契机,诱致资本等投入品替代劳动和新的经营方式代替旧的经营方式。最后,提出了应对农业劳动力不足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5.
[目的]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影响农户农业生产方式变迁,土地质量差异造成的生产差异会随着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造成的人力投入减少而更加显现。针对农户的市场经济行为,文章从理论及实证角度探讨农户农业劳动投入减少时农户生产决策的变化,并根据实证结果进一步探讨我国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趋势,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方法]该文运用多元回归模型,从土地资源异质性的视角分析了劳动力非农就业后在不同地势耕地的农业生产决策变化。[结果]劳动力非农就业明显影响了农户种植决策,在质量较高的平地上,农户的生产决策是种植机械化生产使用高的粮食作物来减少劳动力投入下降,在质量较差的山坡地上,农户的生产决策是降低对山坡地的使用强度来解决劳动力投入不足问题,具体表现方式是降低粮食种植面积以及抛荒方式来分配家庭农业劳动投入。[结论]不同地势耕地利用强度将会出现不同变化,平原以及交通便利地区,可以通过机械来替代人力投入,交通较为不发达的山区丘陵地区,需要通过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来解决山区丘陵地区的抛荒问题。政策支持方面,鼓励中低产田提高产品产量与提升降本技术,保障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6.
钟钰  孙雪峰 《农业经济》2003,(10):29-30
从经济学的一般原理而言 ,要增加收入就必须增加投入 ,但农产品需求弹性小的特征 ,决定了靠增加投入而单纯提高农产品产量 ,并不能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业收入的关键在于 :把众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 ,一方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另一方面从非农产业获取非农收入。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和测算所谓农业剩余劳动力就是超过农业实际需要的多余劳动力 ,农业实际需要的劳动力就是达到现有生产要素最优配置的劳动力数量。因此 ,农业当前的劳动力数量与达到其生产要素最优配置的农业劳动力数量之差就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研究了土地细碎化、劳动力转移对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发现土地细碎化降低了农户的粮食生产效率,减少了粮食产量。土地细碎化降低粮食产量的传导路径有两个,一是减少农户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投入,从而抑制了本应生产出来的粮食产量;二是增加了农户的投工量;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减少了农户的农业生产投工量,降低了粮食生产效率,表明中国的农业发展已经处于后刘易斯转折点阶段;农户家庭的医疗支出负向影响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医疗支出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产生了显著的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背景下,采用玉米生产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劳动力工资变化与玉米机械化生产的相关关系。并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计不同要素投入对玉米产出的贡献,进一步分析机械使用和劳动力投入之间的替代关系,以及农场规模对机械化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机械和劳动力的相对价格变动是影响机械化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生产中劳动力与机械投入呈现显著的相互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9.
利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1995年~2009年的面板数据,作者运用面板VAR(PVAR)技术将农业信贷、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资收入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作者采用系统广义矩(SYS-GMM)估计、面板Granger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后得出几点结论。一是农业信贷投入是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Granger原因,农业信贷投入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存在明显的长期负向约束作用;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从长期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并未对农民工资收入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三是农业信贷投入不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Granger原因,农业信贷投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期正向冲击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耕地的不断减少,提高农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只有依靠技术的不断进步.只有不断加大财政农业科技的投入,才能实现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一、我国农业劳动力过剩的特点和原因 一般的说法,所谓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边际效益等于零甚至是负数的那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出去,即使不增加投入也不至影响农业总产品的产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理论表明: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减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其转化的程度和水平是标志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和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其主要推动力来自于农业和工业生产在技术方面的不同要求和劳动力收入的不同预期。因此,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经济运转的内在机理、减少农业资本流动的限制性、发挥区域经济的聚集作用、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等,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各国经济史表明,只有实现农业生产力的重组,才有可能在农业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满足非农业人口的粮食需求和工业发展对农业的原料需求,传统农业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缓控释肥料是一种根据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需求而释放养分的新型肥料,具有控制肥料养分释放、肥效周期长等特征,可使传统化肥利用率提高50%至一倍以上。因此.由于具有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肥料对环境污染、减少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力投入、增产增效等多方面的特点,缓控释肥料被称为“21世纪新型环保肥料”,成为人类化肥工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剩余劳动力在城乡间转移的障碍及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过剩劳动力的原因与分布从全国来看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剩余劳动力 ,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多 ,城乡之间劳动力转移主要体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向城市。目前引起农村劳动力过剩的主要原因有 :(1 )农业内部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下降。伴随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农业投入和技术含量逐步提高 ,人力资本素质的逐步攀升 ,活劳动投入大幅度减少 ,单纯农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 (2 )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日趋萎缩。在我国乡镇企业崛起的近 2 0年中 ,共转移了近 1亿农村剩余劳动力 ,但 1 990…  相似文献   

16.
□辖内农村经济对信贷资金的需求现状(一)传统种植农业正在改变,小额农贷基本满足了农户需求。当前,随着市场粮食价格的一路走低,农民对传统农业的依赖程度在逐步减弱,种粮积极性在降低。据调查,当地群众每亩地夏、秋两季粮食生产投入600元,实际全部售粮收益为900元,如果再剔除劳动力生产成本和各种农业杂税,实际是亏本,粮食生产仅仅是为了解决一个口粮问题,所以,农村信用社的传统农业贷款需求量逐步减少。同时在调查中了解到,对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小额贷款,农村信用社采取限额信用贷款、联户担保等贷款方式给予了…  相似文献   

17.
在农地经营规模、要素投入强度、劳动力文化素质以及农业碳排放之间逻辑关系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文章作者利用2000年~2016年中国31省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对农地经营规模影响农业碳排放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碳排放的作用路径在于要素投入强度扮演的中介作用,即农地经营规模变化诱发化学品投入强度和技术投入强度变化,继而影响农业碳排放。劳动力文化素质可以有效调节要素投入强度在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碳排放间的中介作用:较高的劳动力文化素质加强了技术投入强度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负向关系,削弱了化肥投入强度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8.
对农机化替代效应呆滞现象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众所皆知,农业机械具有替代人畜力的功能.农业机械化的基本作用与直接目的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操作,以机械动力置换人畜力,减少活劳动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与人畜力的减少,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这已被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共同实践所证明.因此,农业劳动力转移量的多寡,是评价一个国家农机化水平和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农业“人口红利”及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随机成本前沿分析中投入需求函数,根据1990年~2009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对四川省农业劳动力的使用效率和剩余情况进行了估算。估算结果显示:四川省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增长非常显著,从1990年的28.77%上升到2009年的65.9%,但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仍存在较大规模的剩余劳动力,计731万人。在四川省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进一步分析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省内第二、三产业转移,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以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等服务业。最近几年,省内制造业和建筑业对劳动力的大幅吸纳逐渐取代了早期较大规模的劳动力省外流出。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宏观经济影响呈现较大波动,对政府合理引导以及防范农村劳动力回流都是很大挑战。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永续盘存法和2008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28个国家1995~2013年的农业净资本存量进行了估计;在此基础上,采用Malmquist-TFP指数分解方法测算了农业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及偏向效应,并比较研究了不同要素禀赋类型国家农业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28个国家存在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大部分国家的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提高;第二,农业技术进步在资本投入与劳动力投入、土地投入与劳动力投入之间节约劳动力要素,在资本投入与土地投入之间节约土地要素,但总体偏向于节约劳动力要素;第三,不同要素禀赋类型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不同,人少地多型国家农业技术进步的要素投入偏向较为稳定,而人多地少型国家的农业技术进步的要素投入偏向则变化较大,甚至出现反转。基于此,各国要充分利用由要素相对价格变化带来的新机遇,选择与本国要素禀赋类型相协调的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模式,从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