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采集非银行信用信息作为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对扩大征信数据范围,提高征信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比较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非银行信用信息的采集情况,我国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机制存在诸多问题。我国征信体系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需要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机制建设,以利于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文彬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26-28
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工作中存在着中小企业信用意识淡薄、金融机构推广不积极、非金融机构数据采集更新难等问题。建议增强中小企业信用意识、提高金融机构信用信息采集工作的积极性、稳步实现非金融机构信用信息的互联共享等,以促进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国外个人征信体系运作模式,分析了非银行信息采集范围和特点,提出了我国开展征信体系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非银行信用信息作为信用信息采集的重要内容受到关注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其采集的可持续性、指标选取的科学性以及是否可以在采集、应用和管理之间达到成本和资源的经济性。分析当前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与应用状况,认为非银行信用信息要根据金融机构的实际应用需要实现规模化的采集,同时,必须从采集初期就要特别重视数据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5.
曾鸣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9(2):25-28
消费信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然而,目前我国消费信用存在着诸如消费信用品种及其提供者缺乏、风险控制能力不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今后,我们应该转变消费观念,倡导居民消费信用,健全个人消费信用体系,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等,从而使我国的消费信用更加科学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蔡赛男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9(2):51-54
信用信息的开放与共享是征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征信机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信用信息的开放与共享,有助于矫正信息不对称而形成的重复博弈机制,提高经济效率和优化信用资源配置。目前,我国信用信息的开放与共享领域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法律法规缺失、信用信息分散、标准化建设欠缺以及监管缺位等。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的征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我们需要从加强立法、整合资源、制订技术标准、加强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等方面着手,建立科学的信用信息开放与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7.
当前,央行征信系统建设和应用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面临新的挑战:征信数据质量有待进一步强化,信用报告覆盖面有待扩大,征信系统功能有待完善,为此应提升征信系统采集数据的精准性,构建央行征信系统外延信息采集框架,创新征信系统产品应用服务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在应用方面存在着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缺乏相关的法律保护、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存在不足等问题。今后,应加快征信立法,改进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规范企业和个人信息采集及使用权限,全面综合分析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等,以切实维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为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征信充分发挥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防范信贷风险、促进信用交易规模扩大、提高政府部门行政效能、维护经济持续增长和金融稳定等核心作用。近年来,河北省以健全完善征信体系为核心,充分发挥征信体系的基础作用,进一步推动社会各领域、各部门信用体系建设,积极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探索出一条依托征信系统推进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迅速膨胀,网络信用成为其决定性因素.我国当前电子商务信用体系仍不健全,信用采集、评价与应用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我国征信立法仍不完善,社会诚信水平、公众诚信意识还处于较低水平,我国更适于采用政府推动、央行负责的网络征信方式.当前,可借鉴央行现有征信系统运行模式,推动网络信用信息的采集、加工和使用,实现数据可获取性、产品可加工性和客户隐私可保护性,促进网络信用体系建设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丽丽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8(2):64-66
目前,非银行信息已成为征信系统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安徽省征信系统非银行信息采集数量和范围不断扩大,为各金融机构的应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是,非银行信息的采集面不够宽、单类信息采集入库量不足、数据质量不高、异议处理机制尚未明确、信息应用缺乏标准等,制约了金融机构的有效应用。因此,应建立“人行领导,政府推动,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格局,继续扩大非银行信息的采集力度,努力提高入库信息质量,鼓励金融机构出台非银行信息应用规范,引导非银行信息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加强与公众的交流与沟通,取得了如下较好的政策效应:央行的政策目标偏好被公众所了解,有助于稳定公众通货膨胀预期;增强了公众对货币政策的理解与支持;增强了政策的可预测性;提高了央行的威信。不过,由于央行沟通还不够充分。其沟通应有的政策效应并未充分发挥出来,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改善央行的沟通,以有效引导公众与市场预期,增强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周琳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8(1):32-35
征信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有序运行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支撑,而目前我国征信业尚未立法。因此,加强征信业立法研究,建立起能为我国征信市场规范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的征信法律体系,是当前我国征信体系建设必须解决的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14.
丁丽英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2,14(4):30-33
应收账款是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诸多企业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企业在这方面的流失和沉淀很大,对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营运资金的周转和经济效益,甚至关系企业的存活,强化应收账款的管理已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当务之急。同时应收账款作为一种商业信用,资金被客户无偿占用也存在风险,因此企业需要在收益和风险之间进行必要的权衡。 相似文献
15.
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存在产权模糊、体制缺位、管理不善等方面的问题,在日益激烈的金融竞争中,为了不断提高适应市场竞争力,克服自身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笔者认为当前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应该在对其自身性重新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全行业的体制性改革以及内部管理的优化来实现改善环境、扭亏为盈、服务三农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刘晓芬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2):39-44
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与机构信用代码管理系统作为中央银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设施工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制度困境。结合基层实践,从机构信用代码推广及应用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提出现行制度条件下推进中央银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路径:以"四个一核心"为建设主线和行进路线,通过"一套编码体系、两级数据库建设、三大推进步骤"的制度设计,围绕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推进社会统一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最终建成包括统一的信用代码制度和信用信息平台且高效对接社会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一、概况信贷业务是国内银行最主要的经营活动和价值创造的核心业务,也是银行主要的风险来源,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风险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自身盈利水平,更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国家金融战略安全。随着信贷经营环境的变化,当前的经济形势对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提出严峻的考验。首先, 相似文献
18.
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建明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2):65-68
博弈论是专门研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理性决策主体在决策客体、决策行为直接发生作用时的决策行为及其均衡的理论,在银行信贷中的应用就是对银行不同的信贷决策所能带来的收益进行分析,从而寻求一种均衡,保证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本文对商业银行与借款企业在贷款发放前后的相互博弈进行分析,讨论了不对称信息环境中商业银行如何有效规避信贷风险,力求结合我国实情,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寻求更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银行市场集中度对银行信贷渠道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小苍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6(6):59-63
利用1996—2007年间的银行贷款及国内生产总值等数据,深入探讨银行信贷市场集中度与银行信贷渠道作用的关系。通过构建一个银行市场结构与贷款及存款利率之间关系的模型,并在“更大的市场集中度导致较低的贷款和较高的贷款率”的假设前提下,发现随着银行集中度的增加,银行借贷对于利率(即货币政策指标)的敏感度下降。因此,货币当局对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化应该保持随时关注。另外,应对不同类型贷款(农业贷款、工商业贷款、房地产贷款或建筑业贷款)给予关注,分析货币政策冲击对不同类型的贷款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