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前几个季度的相关统计数据,分析了城乡居民收入和分行业劳动力成本的变化趋势,并用计量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速对劳动力成本的影响。在2012年1季度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了良好的上升趋势,但在未来几个季度保持这种趋势的难度不小。分行业的人均工资水平显示,2012年1季度劳动力成本也保持了上涨的趋势,从中长期的角度看,经济增速的加快会推动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最后提出了提高居民收入和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东南沿海的“民工荒”现象的不断出现,劳动力成本上升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经不容小视,广大的专家学者也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势必会削弱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产业升级的契机。本人认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我国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势必会对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产生巨大的冲击,但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劳动力成本仍然偏低,我国劳动力工资上涨仍有一定的空间,这为我国经济转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我国应该抓住这一机遇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产业的升级与改造。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和评价传统理论和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突破单一的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传统思维,构建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受迁移地非农收入的实际效用因素的影响,受迁移成本变动因素影响的理论模型。根据全国29个省市1995-2006年的面板数据,经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关系检验,利用回归模型,估计分析了非农收入的实际效用因素和非农收入成本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度。城乡收入差距、非农产业生产总值比率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呈正相关,城乡消费支出比率、城镇失业率分别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价格成本和就业风险成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呈负相关关系。要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合理转移,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非农收入的实际效用,二是降低非农收入的成本率。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29个省市的经验数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和评价传统理论和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突破单一的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传统思维,构建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受迁移地非农收入的实际效用因素的影响,受迁移成本变动因素影响的理论模型.根据全国29个省市1995-2006年的面板数据,经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关系检验,利用回归模型,估计分析了非农收入的实际效用因素和非农收入成本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度.城乡收入差距、非农产业生产总值比率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呈正相关,城乡消费支出比率、城镇失业率分别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价格成本和就业风险成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呈负相关关系.要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合理转移,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非农收入的实际效用,二是降低非农收入的成本率.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能够优化资源的配置,通过自由交易的市场机制来确定各种要素的报酬,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方式,也是最为公平的。本文以劳动要素市场化对劳动力要素的影响为主线分析其对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它对后者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了劳动力要素所有者收入的提高。但是另一方面,要素市场化会拉开劳动者内部的收入差距,使得劳动效率高的劳动者与劳动效率低的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开档次。  相似文献   

6.
王庆  周莹 《新财富》2007,(10):18-20,22
中国是否已进入了通胀时代仍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认为现在断言中国长期通胀时期已来还为时尚早。因为此轮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缘于国内需求的拉动,这可以通过从国际市场进口食品来消弭;非食品价格目前涨幅有限且有相关政策的护航,仍处于政府可控制范围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目前仍然处于低资本成本与低劳动力成本时代,前者使得产能过度扩张,产品供应过剩,从而削弱了企业对产品的定价能力,后者使得中国劳动力名义工资的增长长期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工资上行对通胀的压力难以显现。因此,短期内,只要低资本成本与低劳动力成本这两个因素没有消除,中国就不可能进入通胀的时代。预计此轮通胀未来或将沿着如下的路径发展:需求增加→食品价格大幅上涨→CPI适度上涨(非食品价格保持平稳)→食品供给缓慢增加+货币紧缩政策的实施→食品价格上涨的趋势有所缓解→CPI企稳。[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形成了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也因此遭受很多国际贸易壁垒,如反倾销、SA8000等,于是多方观点认为应该发展竞争优势。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角度,当前应该保持比较优势,同时向竞争优势转化,二者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呈现劳动力价格整体水平快速上涨、不同区域和行业间劳动力价格不平衡、不同群体间劳动力价格上涨速度不一、教育培训费与社会保险费所占比重严重偏低等变化趋势,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日益缩小.导致劳动力价格变化与劳动力成本优势缩小的主要原因在于:劳动力“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以及劳动者生产、生活成本与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劳动力价格上涨是必然趋势,应持续完善劳动力市场环境,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就业质量,持续提高我国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钱力  张轲 《商业研究》2023,(1):59-67
基于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战略背景,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项目微观数据,构建Logit模型,考察劳动力流动、收入差距与城乡居民相对贫困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户相对贫困具有显著减贫效应,城镇劳动力流动会提升城镇居民发生相对贫困的可能性;农村劳动力流动会缓解农村地区收入差距,城镇劳动力流动会加剧城镇地区收入差距;在收入差距相对合理与收入差距较大时,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户相对贫困分别起到“加剧”与“缓解”的作用,而城镇劳动力流动在不同收入差距状况下均会“加剧”居民相对贫困状况;收入差距在劳动力流动影响居民相对贫困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其缩小会达到减贫效果。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早已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有国外报道,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不会降低国际竞争力,也有国内学者认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使中国失去低成本竞争优势,大幅度减少就业岗位。本文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必然会将绝对低成本竞争优势转化为相对低成本竞争优势,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机遇,提升劳动者知识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19902011这22年间中国制造业的RCA指数、劳动力成本、劳动生产率及FDI的变化进行的计量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逐年提高,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上升也很快,而吸引的FDI虽较多,但是近年来的增长率放缓。对中国劳动力成本及FDI建立了ARMA模型预测、对劳动生产率建立BP滤波分析的结果显示,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趋势将不可避免,而我国吸引的FDI将在20132011这22年间中国制造业的RCA指数、劳动力成本、劳动生产率及FDI的变化进行的计量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逐年提高,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上升也很快,而吸引的FDI虽较多,但是近年来的增长率放缓。对中国劳动力成本及FDI建立了ARMA模型预测、对劳动生产率建立BP滤波分析的结果显示,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趋势将不可避免,而我国吸引的FDI将在20132018年逐步趋稳,增长率很低甚至出现负增长,我国劳动生产率将在长期内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然后用影响因素制造业RCA指数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劳动力成本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劳动生产率和FDI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所以在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不能再继续依靠招商引资的方式提高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只有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才是保持和提高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2.
贸易自由化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的福利水平和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及资源配置效率。 文章经过理论分析表明:进口贸易会通过竞争效应降低劳动力收入、价格效应和技术效应提高劳动力收入,也会通过影响劳动力市场就业进而对劳动力收入产生影响;出口贸易会通过吸引劳动力就业提高收入,但是非正规就业会降低收入,也会通过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流动,进而对劳动力收入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也要充分关注劳动者群体的报酬和福利。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劳动力成本进入快速上升期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突出表现在工资水平的增长和社会保险费用增加等方面,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则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相对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4.
《广告大观》2007,(10S):34-35
阳狮集团是五大全球广告集团中最迟进入中国市场的,但其中国市场收入逐年增加。2003年中国市场的收入首次跻身全球市场收入TOP10,2004年中国市场收入增长11.8%,与加拿大市场并列第七,2005、2006年保持该名次,分别增长18.8%和8.9%。目前阳狮集团在中国业务主要有广告代理、媒介购买、公关、互动与专业营投资很少采用合资新建方式,多以并购为主,而且相当青睐在华港资公司,[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商》2016,(1)
劳动力迁移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迁移发展迅速。这与劳动力剩余、收入差距、就业机会、社会网络等都密切相关。然而,户籍政策、受教育水平、心理成本和生活成本等也成为阻碍劳动力迁移的重要因素。1998年,中央政府将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作为原则,希望逐步改革现行户口管理制度。本文通过对各省户籍制度改革的回顾,分析了户籍制度改革对劳动力迁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05年我国就业的主要特征及2006年面临的突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2005年我国就业的主要特征 特征一: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有效缓解劳动力供给压力2005年是劳动力增长的高峰期,劳动力资源比上年约增加了1600万人。同时,我国经济继续保持着快速稳定的增长,全年GDP增长达到9.9%,有效带动了就业岗位的增加。全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70万人,完成全年900万就业增长目标任务的108%。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中国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息息相关。众所周知,我国对外贸易是从传统低端的加工贸易逐渐兴起和发展起来的,而加工贸易的发展则长期依赖于国内廉价的劳动力市场。随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水平的上升,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上升,研究劳动力成本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为我们对外开放政策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使用跨度三十年(1988—2018)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城镇抽样调查数据,综合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半参数回归模型和无条件分位数回归(UQR)等计量方法,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回报率的变化及其与收入结构、地域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劳动力教育回报率与收入的关系自1988年以来发生了逆转,高收入群体的教育回报率逐步赶超中低收入群体,且这一趋势与各经济地区产业发展状况呈现出时空同步,反映出我国对劳动力素质需求增加、城镇经济结构已经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升级到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为主,进而说明中国经济已经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19.
不少学者认为,劳动力自由流动是阻碍中国传统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区域转移的根本原因。然而,该观点是否正确,尚缺乏必要的实证检验。通过对1993—2006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27个产业的劳动力成本进行分析后发现,劳动力自由流动并未使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得以维持:一方面,东部地区制造业的劳动力绝对成本持续快速上涨,且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大部分传统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成本优势已经丧失。这表明,劳动力自由流动并非是导致东部地区传统产业外移乏力的根本原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产业区域转移的规模不足。  相似文献   

20.
何清蓉  曾玲  高丽  邱玉红 《商》2014,(4):197-197
按照传统理论,劳动力转移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数据分析,得出城乡收入差距仍有扩大趋势,劳动力转移人群也在逐年增加。劳动力转移通过很多负面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为此,本文提出通过政府职能转变和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等多种措施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