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根据针对北京市生猪养殖农户所做的问卷调查的数据,对猪肉可追溯系统中农户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在行为方面对猪肉可追溯系统相关要求和规定的实际执行情况总体较好;以农户是否记录"生猪养殖档案"表示的农户行为受到农户的文化程度、养殖规模、生猪养殖收入所占比重、是否接受技术培训、对政府支持政策和无公害猪肉质量标准具体要求的认知程度的影响,并且文化程度越高、养殖规模越大、生猪养殖收入所占比重越高和接受技术培训、对政府支持政策和无公害猪肉质量标准具体要求的认知程度越高的农户记录"生猪养殖档案"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2.
产业扶贫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户生计策略和收入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卫柏  于晓媛  袁鹏举 《经济地理》2019,39(11):175-182
文章利用贵州省3个民族自治贫困县341户贫困农户调研数据,采用Probit计量分析模型和广义精确匹配方法研究产业扶贫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户生计策略和收入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扶贫使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参与特色农产品种植、特色畜禽养殖生计模式的占比分别提升了13%和15%,但产业扶贫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外出从事非农务工和经商活动影响并不明显;与此同时,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显著提升了民族地区贫困农户的特色农产品种植收入、特色畜禽养殖收入和总收入水平,降低了外出从事非农务工活动收入,但产业扶贫对经商活动收入和贫困农户人均收入影响并不明显。因此,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在提升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增收能力,实现脱贫致富目标的效果较为明显,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在产业扶贫项目引导下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分配给特色农产品种植、特色畜禽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并降低外出从事非农务工活动的时间,实现民族地区贫困农户生计模式向特色农业生产转移。  相似文献   

3.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选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4个市、10个区/镇、20个村的682家养殖农户调查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农户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对其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意愿的影响,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意愿对农户利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计划行为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农户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意愿和行为,其中,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对农户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意愿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意愿对农户资源化利用行为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笑寒 《财经科学》2008,(5):110-117
本文以江苏省苏南地区的农户实地调查为依据,运用政策与工程评估中的"倍差法"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农户收入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现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可以提高农户家庭人均总收入、人均非农业收入,但其影响作用不太显著,对农户人均农业纯收入和人均种植业纯收入的作用也很小.要想持续发挥该项制度对农户的增收效应,必须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走现代农业、效益农业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杨淑巧  宁晋 《经济问题》2000,(12):52-55
本文通过1986~1998年山西“十村千户”连续跟踪观察农户资料分析发现:农户家庭人口模型呈下降趋势;农户粮作经营行为趋向“自给化”;农户经济收入增长总体呈一种“n”模式,农户间经济增长呈两极化趋势;农户家庭经济结构趋向非农化与非粮化;家庭人力资本是影响农户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当年收入和上年收入是影响农户家庭生活水平提高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内陆干旱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面临着既要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又要使广大少数民族农民尽快脱贫致富的双重任务.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只有通过与特色产品基地建设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增加农民生产资料占有量相结合,才能在改善恶劣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项目区产业结构调整,改变贫困农户收入结构单一的现状.只有通过林业生态资产产权制度的创新,调动项目区政府和贫困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才能使林业生态资产保值增值,使贫困农民尽快走上富裕之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长期以来从事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如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然而,中国的环境问题如生物多样性丧失、水土流失、沙漠化进一步恶化。该研究目的旨在从林农户视角调查林业生态建设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基于对171林农户的调研,采用多变量回归模型,对其愿意接受补贴,从事生态环境生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94%的林农户愿意接受补贴,从事生态环境生产。但是,补贴高达每年每公顷6033元。计量结果进一步揭示,受教育程度越高、距离城市越远、农业收入较高,其索要的生态补贴就越高。与此相反,部分在自己地上劳作的农户和农地面积较大的农户,其索要的生态补贴就较低。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工程的环境改善功能对种植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因果分析法和面板数据法分析了我国林草地的增减变动对种植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前,林草地的减少所引致的环境退化对种植业造成了负面影响;工程实施后,中部、东部地区林草地的增加促进了种植业单产的提高,而西部地区尚未建立起这种关系;通过退耕还林工程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对种植业具有经济功效.  相似文献   

9.
笔者以陕西省40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方差和Logit回归分析,对农户正规信贷违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户主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打工人数、是否种粮户、是否有借款、贷款金额及借贷方式以及农户的主观努力程度等对农户信贷违约具有显著影响.笔者据此得出农户家庭经营能力、经济结构和收入以及信贷产品设计是影响农户信贷违约关键因素的结论,并提出增强农户经营管理能力、扶持农户多元增收和完善金融服务模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退牧还草区农牧民家庭收入结构转型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户家庭收入结构转型效益的研究对于揭示政策影响下农户家庭经济收入增长的内在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从不同退牧还草模式的角度,采用半结构访谈的数据采集方法与分位回归模型,分析了不同生态功能区农牧民家庭收入结构的转型效益。结果表明:生态补偿方式与收入转型需求错位,生态功能区农牧民家庭收益普遍降低,补偿性收入所占比重较大;受农牧民家庭经济特征影响,各种收入来源对农牧民家庭的收入效益贡献不一;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的地区差异,以及当地传统生产生活习惯与退牧还草政策的影响,各生态功能区农牧民家庭收入结构转型效益存在差异。退牧还草生态工程体系缺乏完善,尤其替代生计补偿缺乏针对性,有碍于农牧民家庭收入结构的有效转型。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江西省20多年来山江湖工程建设已取得的主要经验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进一步推进山江湖工程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对策,即以发展山江湖生态经济带规划全省经济发展战略,以山江湖资源比较优势确定各地的产业分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发展山江湖生态经济,以既竞争又合作推动山江湖工程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12.
由宁夏中部地区的资源开发看生态建设的整体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彤慧  姜玲 《经济地理》2002,22(5):612-615
宁夏中部地区是宁夏乃至全国的土地资源及能源的重点开发区域。但是,由于其生态环境具有强烈的过渡性、复杂性和脆弱性,以往的资源开发活动已经造成了森林退缩、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与土壤盐渍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文章指出上述生态问题的产生也是人们在资源开发过程中非整体性行为的作用结果,为此,生态建设要作为一项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从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体制建设与生态工程建设等几个侧面共同入手,只有这样,才能保有以往的生态建设成果,实现本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甘孜州生态经济持续发展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立勤  晏鄂川  何勇 《经济地理》2001,21(2):155-158
大力发展甘孜州生态经济,必须从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经济系统来考虑,当务之急是搞好流域生态环境建设。这此再创秀美山川,既是甘孜州生态发展的抉择,更直接关系到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安危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发展生态产业,开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必须大力实施生态畜牧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能源、生态旅游、生态药业等生态经济工程。经过长期的奋斗,结合西部大开发中长江中上游的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地处长江上游的甘孜州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最终为州经济建设奠定坚实的自然可持续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14.
川西北高原牧区是我国八大牧区之一,也是全国三大林区之川西林区的主体,还是我国第二大藏区、"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是生态脆弱区域和生态关键区域,其独特的生态地位、生态价值和战略意义,使其成为西部生态建设的先行区。经过西部大开发十多年来的生态建设,取得许多积极成果,同时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和转型任务:沙化及荒漠化继续向东蔓延,人口压力和牲畜超载依然严峻,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矛盾加剧,生态建设与牧区发展未能有效链接等。川西北高原牧区新一轮生态建设的努力方向和政策深化方向是: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构建易于操作的生态补偿机制,创新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借鉴对口援建方式推进生态建设,继续深化前十年的生态建设政策等。  相似文献   

15.
湘西生态建设途径与分区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谢庭生 《经济地理》2000,20(4):36-40
湘西生态区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发展和沅水,澧水下游及洞庭湖区的安危。本文分析了本区生态的基本特征,提出退耕还林还草,加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治水土流失,发展农村经济等生态建设和保护途径,并根据生态环境的差异性,划分4个生态区。  相似文献   

16.
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可以通过生态化的景观营建、交流空间的营建、赋予人文特色的生态空间、功能化空间的生态设计、舒适生态的邻里道路的营造、合理空间尺度的设计等途径和设计手法塑造一个不仅能取悦人,而且能感化人、陶冶人的景观环境,引领住区情感的回归,实现居住区的生态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低碳旅游是一种降低"碳"的旅游,也就是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休闲农庄资源规划与开发应以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为第一指导原则。在具体的项目开发建设中要注重妥善解决开发所带来的环境破坏和污染,采取必要的生态措施和技术改善林网、水系、田园的农业生态环境,培育绿色产业,繁荣传统文化,构成绿色产业体系。把"绿色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融入各项目区的规划建设之中,高度重视资源保护和文化传承,充分发挥农业、农村、农民的生态和文化优势,吸引游客观光休闲和精心体验,避免盲目开发、无序开发和破坏性开发,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分析安徽沿淮区生态系统状况的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提出构建淮河生态廊道系统的发展战略,详细分析了生态廊道的种群结构、范围规模、形态特征及功能效益,并探讨了淮河生态廊道建设的经营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是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空间布局规划的客观基础。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对生态环境提出了具体要求,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生态环境对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具有正面和负面影响。在生态视角下推进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用科学发展观规划西部地区生态建设是前提,加快西部地区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经济是根本,选择适合西部地区新农村的发展模式是重点,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和增强农民自创能力是保障。  相似文献   

20.
王焱  曹磊  沈悦 《技术经济》2019,35(4):112
海绵城市是从城市雨洪管理角度来描述的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以天津大学新校区景观设计为例,阐述基于海绵城市建设基础上的景观设计方法。结合基地现状及上层规划,通过水敏感度分区和开发强度分级,架构了由渗透、滞留、储蓄、净化、利用和排放雨水技术手段组成的绿色水生态系统,建立削减暴雨径流量、增加水系调蓄能力、提高雨水外排速度的三重安全排水保障机制。并将雨洪管理技术与北方盐碱地区排盐措施相结合,最终达到生态雨洪管理与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