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废油再生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十一五”规划也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列为基本方略。全国上下形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热潮。  相似文献   

2.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本文对循环经济的内涵、产生背景、实现方式等进行介绍,并说明生态工业园是循环经济实现的有效形式,而贵阳市、开阳县正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和理念,在全国开循环经济法规建设和循环经济实现之先河的。  相似文献   

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必然要求。为此,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遵循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史健玲 《特区经济》2006,(4):152-153
循环经济是以与环境友好的方式来发展经济的模式,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相比,其最大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本文分析了深圳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所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和人口膨胀压力,指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经济型城市的必要性。最后,依据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了推进深圳循环经济发展的6条可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天津经济》2005,(2):25-29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和强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一次提出:“必须坚决扭转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状况,全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是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配合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本刊编辑部组织编写了一组介绍循环经济相关知识的文章,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鸿铭 《浙江经济》2006,(22):16-17
要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重要途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领域内全面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要途径。如果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社会消费方式和文化思维方式,我国的资源能源将难以支撑,生态环境将难以承受,国家竞争力将难以持续,国家安全也将难以保证。"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循环经济立法起草小组组长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薇 《特区经济》2008,(2):63-65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北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剖析北京市的产业发展现状,以循环经济理念为依托,从北京市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方面深入分析了适合北京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传统的经济模式是“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其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越大,最终丧失发展的基础和后劲。循环经济的模式是“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这种模式力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承载企业,如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我们必须思考研究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0.
张晓雯 《发展》2008,(12):59-60
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甘肃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由于历史等原因,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现象普遍存在。因此,甘肃省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只有走循环经济之路,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着眼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性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海西要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坚持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增速明显,其在循环经济系统中具有耦合作用,产业范围的划分奠定其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第三产业发展与循环经济综合发展呈负相关,表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循环经济,是新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先选择。重点阐述发展第三产业循环经济的有效实施途径,应着重在产业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绿色消费模式化、循环型服务业群落化、三次产业耦合化等方面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3.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月13日,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下达《印发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如何进行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第六条意见是“加强水泥矿山资源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而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 内蒙古乌兰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正是本着“发展有限,创造无限”的理念构筑企业循环经济的新乐章。[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在县域经济中,重要的是要转变靠资金资源拉动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韩城作为全省率先推行循环经济试点的城市,应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提升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必须着力加快五个转变:  相似文献   

15.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全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这是关系我国今后长远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作为中国北方环渤海地区新的经济引擎、天津最大经济增长点的滨海新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对于振兴环渤海区域经济,促进天津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会起到至关紧要的作用。一、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发展观作为以人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世界观和…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年来,一方面,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但另一方面,高消耗、高污染等资源环境问题如影随形,对经济发展的破坏和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我国必须谋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国转变,而循环经济无疑是其中重要一环。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十七大报告更进一步指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民族的共同事业。8月2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循环经济促进法》,该法将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17.
向循环经济转变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卢嘉瑞 《南方经济》2005,46(2):37-40
循环经济以环保和节约为基础,倡导在经济发展中坚持“低消耗、高利用、再循环”。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增长方式。由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既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一定会为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人民生活质量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唐山经济》2006,(2):43-44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是通过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来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和方式。近年来,遵化市委、市政府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在能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大、污染重.随着我国未来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渐加剧,资源支撑这种粗放式增长方式已难以承受.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后危机时期,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将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源型城市鄂尔多斯,依托资源优势,"十五"以来,经济发展迅速,近年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依然面临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资源环境压力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承载力较弱、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鄂尔多斯市应抓住后危机时期全球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契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系统解决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有效确保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