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业管理活动的法律主体是业主(前期是开发商)和物业管理企业。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只能代表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全体业主,维护业主在物业管理方面的合法权益。业主大会是物业管理活动中的权利机构,业主委员会只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它只有执行业主大会决定的职责。据此,《物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了业主的概念,规定了业主的权利与义务,业主大会的组成、宗旨、成立条件、职责、会议制度、议事规则,业主委员会的性质、职责与组成,业主公约的内容、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2.
谁来维护物业管理公司的合法权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业管理条例》于2003年5月28日公布,自2003年9月1日起开始施行,本条例对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业主代表大会、业主委员会之间的权利、义务规定相对较详细,但该条例没有对业主代表大会、业主委员会在选聘物业管理公司时违约,造成物业管理企业的经济损失由谁来承担,如何进行承担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3.
翻开《物业管理条例》(下称《条例》)《、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深圳经济特区住宅区物业管理条例(》下称《深圳条例》)以及新近颁布的《深圳市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指导规则》(下称《深圳导则》)关于业主委员会的规定,不难发现,“热心公益事业”是这四部法律性文件要求业主委员会委员的共同标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在物业管理过程中,业主委员会应该是一座桥梁、一个纽带,增强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情感沟通。但是纵观上述四部法律性文件,对业主委员会的法律性质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位,也只字未提有关业主委员会委员薪酬这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谈谈对《物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认识。 (一)业主、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 《条例》明确了业主的权利和义务,特别强调了维护业主的  相似文献   

5.
<正>业主公约,是指由业主承诺的、对全体业主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定业主在物业管理区域内有关物业使用、维护、管理以及业主的公共利益等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自治规范。业主公约是维系业主自治管理物业的重要纽带,是有效调整业主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的重要途径。2003年9月1日,我国第一部关于物业管理的行政法规《物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开始实施。《条例》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第一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规定了我国物业管理业主公约制度。《条例》第17条、第22条、第23条对业主公约的内容和效力作了规定,但这些规定比较概括,而业主公约在物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比较复杂,本文将结合《条例》的有关内容作以细致的探讨与解析,以期有益于我国物业管理的法律理论与实务。一、业主公约的必要内窖根据国内外有关法规的规定,业主公约一般应有以下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浙江房地产》2006,(3):11-16,31
第一条 为规范物业管理活动.维护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相似文献   

7.
《物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首次明确规定,物业区域内经过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同意,可以重新解聘或选聘物业管理公司。《条例》实际上为业主自主选聘物业管理公司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因此,自《条例》颁发后,全国范围内由业主自主选聘物业管理公司的事件逐渐增多。然而,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业主重新选聘物业管理公司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不尽如人意的事,  相似文献   

8.
为了规范物业管理活动,维护物业管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物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突出建章立制的重要作用,确立了以下七项物业管理的基本制度。一是,业主大会制度。各地在物业管理实践中,大多采用业主委员会制度,即由业主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代表全体业主行使有关物业管理的权利。从实践效果来看,业主委员会制度对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起到过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该制度集决策和执行于一体,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难以体现全体业主的意愿,有违权责一致的原则。在实践中,有少数业主委员会成员侵害大多数业主的利益,也有的住宅…  相似文献   

9.
《物权法》对物业管理行业的影响 江苏爱涛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史剑 《物权法》关于建筑物专有部分所有权、共有部分共有权以及共同管理权利的规定.为物业管理活动中的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界定奠定了法律基础。要充分认识和重视《物权法》确定的业主在物业管理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以及由此可能会带来物业管理制度的重构、物业管理的利益格局将发生改变等.并调整企业战略和服务思路,通过改善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赢得业主的信任。  相似文献   

10.
业主自治,既可以指业主的权利状态,也可以指业主们的行动状态,其可以和阶段、能力、活动、行动,甚至运动等组合为新的词语。在一些省市的物业管理地方法规里,也曾经写入“业主自治”这个词汇。比如,2007年颁布的《深圳经济特区物业管理条例》第三条,“物业管理实行业主自治、专业服务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的原则”。但是,在法律层面,对“业主自治”缺乏准确的定义。  相似文献   

11.
国家《物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发近两年,许多地区都按照规定实行了物业管理一一业主自治与专业化管理相结合,物业管理正朝着规范化轨道健康发展。但是,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委员会在实际运作中双方关系处理得不好,严重制约着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海南省实际,对业主委员会做面面观。  相似文献   

12.
随着物业管理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我国出台了《物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条例》明确规定,物业服务收费应当遵循合理、公开以及费用与服务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区别不同物业的性质和特点,由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按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物业服务收费办法执行。  相似文献   

13.
业主投票权是业主对物业管理区域公共部分的利用和公共事务的管理进行表决的权利,初始投票权则指业主在首次业主大会中的投票权。如何确立业主初始投票权,《物业管理条例》(以下称《条例》)对其仅作了原则规定,即依业主拥有的物业建筑面积和住宅套数等因素确定,但具体确定办法则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但各地规定不尽一致,故有必要对其加以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14.
2003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物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自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根据《条例》规定,物业服务合同终止时,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将物业管理用房和房屋和设备的有关资料交还给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合同终止时,业主大会选聘了新的物业管理企业的,物业管理企业之间应当做好交接工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全面发展及业主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各种矛盾纠纷越来越多且主要集中在住宅物业管理小区。2003年9月国家出台了《物业管理条例》,对广大业主和各物业管理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做出了明确规定,特别是住宅物业管理公司必须要抓好企业自身建设,尤其是法制建设,才能有效避免矛盾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2007年8月26曰,为了与《物权法》有关规定相衔接,国务院对2003年颁布的《物业管理条例》进行了修改(以下将修改后的《物业管理条例》简称为“新《条例》”),其主要内容是将《物权法》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一章中有关物业管理的内容写进新《条例》,比如说业主表决权的变化,业主对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诉权,物业管理的定性等等。增加的这些新规定可以规范物业管理行为,解决物业管理中的一些现实问题。但笔者认为,此次修改远远没有满足现实需要,一些突出的物业管理矛盾仍然无法可依。  相似文献   

17.
蔡毅 《上海房地》2004,(10):59-60
《物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我国第一部物业管理行政法规,其核心意义在于确立了一系列重要的物业管理制度,对业主及业主大会、前期物业管理、物业管理服务、物业的使用与  相似文献   

18.
“业主”是随着商品房开发建设和区分所有物业产权制度的出现而出现的一个法律概念,其正式出现最早应当是在2003年国务院出台的《物业管理条例》之中,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所有权,区分所有权包含专有权、共有权和共同管理权。2007年颁布实施的《物权法》更加明确和详细地规定了上述权利。  相似文献   

19.
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行前,我国物业管理收费基本上是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制度。然而物业管理有其特殊性,即交易的模糊可变性和价值取向的公众差异性,从而导致价格的不确定性。政府定价制度确实存在许多弊病,物业管理公司不满意,业主不满意,政府也不满意。《条例》规定物业管理价格以市场调节为主,  相似文献   

20.
2003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物业管理条例》,从法律上规范了物业管理行为,对我国的物业管理实践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随着《物权法》的出台,该条例与《物权法》的规定有多处不一致的地方。现在看,以前在物业管理制度设计上存在一定缺陷,导致物业群体性纠纷不断,致使全体业主的共同利益受到损害。比如,小区内道路交通被堵塞,甚至酿成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其主要表现在物业管理服务不符合要求;开发商遗留的问题未妥善解决;物业公司乱收费,财务收支不透明;物业企业占用业主共有财产,侵害业主共同权益;业主以拒交物业费的方式消极维权;业主大会选聘与解聘物业公司难以操作等方面。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的问题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