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传统社会学中的世界观,本质上是一种人类中心论的世界观。它只承认人对自然界无条件的统治,认为人类利用自然的生态资源为人类社会服务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可是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生态问题给人们敲响了董事,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人和社会依赖于生物圈及其生存的生物物理条件,并且这种依赖性是永远也不可能消除的。“生态问题社会学”,“生态社会学”,“社会生态学”、“环境社会学”,“灾难社会学”等新学科的出现,使得对于这些学科进行科学的划界,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相似文献   

2.
孟迪 《魅力中国》2011,(11):253-253
艺术是人类精神文化现象和复杂心理流程的展现,是物质本体和精神本体的神秘集合;艺术是人类精神结构有价值的自由象征,艺术的社会功能指艺术作品作用于人的精神而对社会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发生的影响,也称“艺术的价值”或“艺术的社会作用”。本文即从“艺术的价值结构”、“艺术的社会功能”出发来对“艺术的现代价值”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柯山 《中国西部》2010,(8):64-67
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范畴。因此,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可以说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相似文献   

4.
释觉真 《沪港经济》2008,(12):75-75
现在提倡“生态文明”,这个提法极好,因为它深刻地概括了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一体两面。人与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也是一个整体,人与社会均立根于大地。佛家的依正二报理论,以及“安立所依”学说,正确无误地指出了人类社会对自然、对土地的依存关系。生命主体,称为正报,是凡圣能依之身。大地环境,称为依报,是凡圣所依之土。“依正不二”,就是自然与社会的整体观,这是十分深刻的科学思维,也是佛家对存有认识的最高智慧。  相似文献   

5.
创新之艰难,我们以生理学为基础作了必要的阐述,然后又从心理学的角度予以验证。而事实上,人的生物性本能最终还影响到人的社会属性,这可以从人类化学所归纳出来的基本概念得到进一步的佐证。作为化核心的“价值体系”,正是由“历史演绎并经过筛选而形成的价值观”,它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又是限制人类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从“产物”到“障碍”,充分证明,人的“死本能情结”已经转化为某种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6.
“社会人”的大量产生,是转型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人”具有个体性、动态性、弱势性和焦虑感强的特征。做好新时期“社会人”管理工作,要在服务好“社会人”的前提下,严格加强对其各项社会管理。优化“社会人”服务保障工作,重点要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扩大劳动就业,解决住房保障,落实基本社会保障,加强心理疏导工作,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参与、社会协同、齐抓共管”的方针,坚持综合化、社会化管理和职业化、专门化管理相结合,建立健全“社会人”综合管理机制,强化“社会人”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7.
“各尽所能”强调每位社会成员都能为社会发展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和作用,促进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和谐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各尽所能”的实现需要良好的主客观条件,如果人类社会能充分调动每位成员发挥创造新世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劳动成为人的需求,那么这个社会发展就达到了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8.
陈跃 《杭州研究》2006,(4):22-23
“平安生活”、“和谐社会”,决不是无矛盾的生活、无差别的社会,更不是没有任何问题和冲突的社会生活。打造“平安生活”、建设“和谐社会”,立足点是在矛盾冲突的社会生活中,找寻缓解矛盾、解决冲突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营造平安生活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氛围。在众多社会矛盾中,关键是要调节好个人的自我心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纠纷、协调好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9.
王兰香 《发展》2009,(9):83-83
一、荀子礼法论的理论依据 (一)在天与人的关系上,苟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即天和人各有自己的职责。从这一认识出发,他力图从人类社会本身来探求礼法等社会现象,而不诉诸于天命神权,从而改变以往儒家的“礼义出白天性”的观点。他认为,“天行有常”,即自然界的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绿色生态观的出发点不再是狭隘的人类子系统,而是自然界整个生态系统,追求的是人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把“生态”概念引入学校管理,目的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教育,从而找回教育长久缺失的东西——关注人的生命。我认为,教育既要保护“生态环境”,也要注意“生态平衡”。反对过度开发和浪费教育资源,倡导尽一切可能防止教育生态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学说认为,整个人类社会是在诸多“合力”交织作用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无一不是在没有人的参与下进行。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始终是人的发展,所有物的进步的终极目标始终是为不断地解决人的匮乏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个性不能超越共性。人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正是由于众多个性的创造,才使人类社会千姿百态发展到今天如此繁荣,使人类生活五彩斑斓。人类社会是在众多的个性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共同体,如果每个人的个性毁灭了,社会的共性也不复存在,人类社会就会窒息。我们保护人的个性,就像保护不同物种一样。但是人的个性发展要有个度,就是共性所能容忍的限度,超过这个度就会破坏共性.破坏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海闻 《港口经济》2012,(1):53-55
海洋价值观反映了人类对海洋战略地位及其重要价值的认识。在人类社会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的海洋价值观经历了多次认识上的飞跃。自古以来,“兴渔盐之利,通舟楫之便”,一直是海洋利用的传统认识。  相似文献   

14.
王焕平 《魅力中国》2010,(17):46-47
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从字义上看,“和”字为象形字,最早的意思是一个人在庄稼边奏乐看书;反映出历经战乱的人们对于社会稳定、悠闲自得的追求。“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既有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仰慕的“天下大同”的和谐社会;也有以后“盛世”的和谐社会。当然,传统的和谐社会与“民主法洽、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有着诸多的不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要求,具有独特的时代意蕴,它历史地包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深刻挖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内涵,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实现和谐社会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赵雪燕 《魅力中国》2014,(14):377-377
一、健康的含义 古往今来,人们都在不断的追求健康,古人健康的标志是体格健壮,精神快乐。WTO在1948年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免于虚弱”。一个健康的人,一是身体没病,二是心态平衡精神正常,三是适应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健康的标准也在变化。  相似文献   

16.
周蔚 《理论观察》2008,(5):66-68
权力制约问题一直是民主政治的主题之一,迄今为止,权力制约主要有三种形式,即“权力制约权力”、“权利制约权力”和“社会制约权力”。“社会制约权力”是在国家和社会二元分离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权力制约模式,其以市民社会为逻辑起点,在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之下,较之传统的“权力制约权力”和“权利制约权力”的模式,“社会制约权力”模式具有更强的现实操作性和更切实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浩 《黑河学刊》2008,1(1):16-18
制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规则,它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人为界定。制度如同生产力一样,要有所发展,与当下的社会相适应,才能有效地调节社会关系。制度作为社会技术的范畴,它们之间是一种交互决定的关系。无论是社会制度的创新,还是社会技术的创新,归根到底都属于社会工程的范畴。社会技术一般并不直接应用于社会生活,而是必须经过一个“工程”化的过程,或者说,正是为了实施某项具体的“社会工程”,人们才去创新社会技术。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和思想,利水型社会源于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水的利用对水造成伤害的现实,基于传统思想和现实的需求,其成长具有深厚的“土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何处理好人与水的关系,不仅关系到社会福祉,更关系到经济的持续繁荣和人类社会永续发展。因此,处理好人与水的关系至关重要,构建“利水型社会”是人水和谐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那可儿”一词是在蒙古族历史、文学巨著——《蒙古秘史》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它的演变充分反映了蒙古族社会的历史变迁,成为人们观察其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的“活化石”。同时,它也给我们说明了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语言。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语言就没有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发展又促进了语言的变化、丰富和发展。而语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发挥着传递信息、  相似文献   

20.
“人是一种有环境需求的动物,需要环境里有自己的历史和记忆”。是建筑,将人类各种分散的社会生活归拢在一道道的围墙之内,固化了流逝的岁月.承载了历史的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