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国内外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入手,通过分析国内其他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成功典例,分析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谋求企业、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战略,制定教学大纲确立企业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期建立财务管理专业“中国式双元制”体系,为同类院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理念要素、目标要素、内容要素和方式要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市场导向性、师资队伍的双师型、教学实践性、培养模式的动态创新性、专业设置的区域性等特点。在职业教育实践中,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支撑、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等路径构建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基本培养方式和过程管理总和。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既要满足物流行业的需求,又要遵循能力的递进规律,还要整合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安徽科技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通过能力递进式"三阶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应用型课程建设、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条主线、两个融合、三层对接、四个强化、五种能力"人才培养特色得到一定凸显。  相似文献   

4.
<正>“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之举,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可根据“1+X”证书制度的特点和本质,围绕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系统探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而打造融合互通教学育人模式、“一体双翼”校企协同机制以及成果可转化、可认定的评价体系,来不断培养具备核心职业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5.
<正>校企合作是高职物流专业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校企合作是指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为核心、利用学校与企业的优质资源进行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校企合作虽然越来越被人们关注,但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校企合作层次肤浅;二是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较差;三是校企合作定位不够明确,观念转变不够;四是实训教学环节经费投入不足。这些已  相似文献   

6.
杨艳  罗如学 《企业导报》2010,(4):200-201
我国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目前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与经济发展差距过大、轻就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等。应该从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进行校企合作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7.
以高职物流专业为切入点,简要阐述“1+X”证书制度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在分析当前“1+X”证书背景下物流领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探索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结合课程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提出“课证融通、校企合作、多元育人”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方案,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敏  吴映萍  罗婧 《物流科技》2012,(12):57-60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定位的必然选择,文章对应用型人才的特质及其培养模式的内涵要求进行了思考,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开展国际合作教学、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对惠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进行了探讨,对同类院校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对学生应用开发、研究、科学咨询和技术转换能力的训练,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都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不同于高职高专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应建立在旨在培养中高层职业人才的培养。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捷径。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历史悠久,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国外主要校企合作模式对我国校企合作教育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对学生应用开发、研究、科学咨询和技术转换能力的训练,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都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不同于高职高专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应建立在旨在培养中高层职业人才的培养。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捷径。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历史悠久,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国外主要校企合作模式对我国校企合作教育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代表的中国职业教育迎来了突破性发展。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大力推行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给人才培养模式赋予了新的内涵。本文以工学结合、项目教学为切入点,阐述了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含义,并以高职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为案例,探讨了如何应用工作室模式营造实践环境,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使人才培养目标积极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前大部分职业教育还局限于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少量的实践教学相结合,面临着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队伍匮乏等诸多现实问题。本文从中职计算机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出发,根据人才特性,结合人才培养实践,从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和搭建培养平台、完善培养机制等多方面入手,尝试提出有效策略,以构建一种以校企合作、实践体验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中职计算机教学真正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相似文献   

13.
以技能大赛为载体,通过与数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看图能力、手动和自动编程能力、数控车和加工中心的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不断探索“订单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企业岗位需求相结合,课程改革与技能大赛相结合。依托行业,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道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相似文献   

14.
连爱明 《现代企业》2021,(2):124-125
坚持校企合作,实施产教融合教育理念,推进工学结合的教育发展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着力点。在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中,依托于校企合作模式,加强产教融合的实施,是职业教育特色教育发展路径,深化职业教育革新,进而彰显电子商务课程教学实施价值。因此,产教融合背景下,立足于校企合作,推进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进而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于兰 《价值工程》2010,29(29):179-180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是目前高职旅游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本文以近几年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为例,从培养目标定位、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旅游管理课程模式构建、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培养途径模式等几方面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讨,用以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为目标、以校内模拟实验室为基础、校企合作办学为重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6.
大数据时代,技术驱动金融行业飞速变革,带动金融人才培养不断创新。然而,作为跨学科、多产业融合的金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前瞻性较强,出现了许多未知领域,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出现了滞后问题,尤其体现在金融人才培养目标、能力要求与行业需求不匹配、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体系亟待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转型优化等。本文结合行业发展从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体系、课程建设、校企合作、教师队伍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邓志博  李文杰 《价值工程》2011,30(25):161-162
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鼓励校企合一、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职业教育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院校近年来不断探索实践校企合作的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来适应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重点强调推行“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当前智能网联汽车成为我国汽车产业改革发展新的增长点,职业院校汽车类专业纷纷开设智能网联汽车相关课程,本文则对智能网联汽车1+x证书培养模式的思路到实施过程进行讨论,从学生的授课、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校企合作三方面讨论如何提高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效率,不仅可以提高技能人才在社会的就业率,还能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专业课证融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应用型课程改革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当前高校的应用型课程建设中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厚基础"教学、实践教学难以落实和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其原因有课程评审、师资队伍和经费投入几个方面,德国"二元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能为我们提供经验借鉴,据此并结合问题的成因,提出要从课程改革理念、教材编写、教学与考核方法、实践场所建设资金投入及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几个方向对应用型课程建设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围绕当前企业用人需求与高职院校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不协调因素,探索和实践了与知名IT企业及教育机构的紧密合作,形成共育、共管的“多模式合作互补,校企生受益共赢”的合作模式,充分发挥了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升了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