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静 《东方企业文化》2013,(16):191-192
教育与就业机会的平等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我们在为农村生源大学生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时,也应关注该群体内部的差异。本研究基于对上海3所高校的实证调查,从就业认知心理、就业情绪心理、社会支持心理三方面入手,探究农村生源大学生在就业心理方面的差异。针对该差异,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弥补农村生源大学生在就业心理方面的劣势,促进就业机会平等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新就业形态方兴未艾,吸纳了大量的劳动者,为大学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那么,如何推动新业态的健康良性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又如何克服不利影响,帮助大学生更好实现就业目标?  相似文献   

3.
许静 《管理观察》2017,(13):133-135
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56万,尽管国家增加了很多就业机会,但由于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加之经济下行压力,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如何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国家推出一系列"互联网+"行动计划,本文正是在基于"互联网+"基础上,来探析高职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为高职院校建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提出将推动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就业工作的目标要求。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更多的就业机会高质量就业前提是劳动者有足够的就业机会。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2000余万  相似文献   

5.
地方院校商科大学生就业困难为地方院校办学带来了巨大挑战与威胁。本文分析了地方院校商科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通过查阅文献以及与大学生访谈分析影响商科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发现地方院校商科专业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校认可度和专业排名限制学生就业机会,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以及追求职业稳定性等因素造成了商科毕业就业困难。本文从学校层面、社会层面以及学生层面分别提出建议,从而改善地方商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孙晓会 《中外企业家》2013,(2S):234-234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创业可以使就业机会增加,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等院校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大学生创业一方面可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为社会其他人提供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7.
王辉  舒琳 《中国就业》2014,(6):20-21
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是一项民生工程,是人民大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在2013届毕业生就业难一波未平之时,727万的2014届毕业生又遭遇到所谓"更难就业季","如何使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并使其充分就业","如何提高各专业就业率"的问题抛向全社会。大学生就业理想与否,受国家各项政策、单位需求计划、学校影响力、就业部门的政策执行力,以及家庭、学生等因素的影响。而二级学院的毕业生因为经常遭受到"院校歧视",其就业状况直接拷问着二级学院及其宣传、就业规划和就业行动。  相似文献   

8.
<正>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指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要培育扶持吸纳就业的能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推动多渠道市场就业”。内地高校藏族大学生是国家为西藏经济建设发展而培养的重要人才,是建设新西藏的中坚力量。内地高校藏族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不仅可以实现个人梦想,而且从国家层面来看,是垦疆戍边的重要保障,是落实中央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战略思想的具体举措,对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就业始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课题。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都会选择离省就业,希望在更好的城市工作和生活。很多大学毕业生都向往北上广等地区的工作,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的社会环境更好、经济更加优越,同时也拥有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如果所有大学生都不愿留在本省,那么将会严重影响本省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以吉林省为例,分析了大学生留省就业的现状以及背后的原因,提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留省就业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0.
走以创业拓展就业途径的新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总数和增量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何在现有的就业环境下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就业新途径,寻求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良方,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实践证明,“以创业实现就业,以创业促进就业”的理念能够有效地拓展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推动大学生充分就业,帮助他们从就业走向成功创业。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有助于为大学生提供信息服务,帮助大学生就业创业,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必须增强就业创业意识,积极面对新的挑战,努力实现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与社会价值。大学生是推动国家发展的主要力量,对国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业创业服务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内容。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大学生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就业创业服务,成为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阐明了“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在就业创业的现状及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出可行性建议,期望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当前社会普遍现象,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在就业形式如此严峻的现实压力下,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出现了一些变化,因为他们在校期间的高额学费没有换来良好的就业机会,这些心理变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以此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是独立院校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也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3.
有着企业人事工作经验的笔者,曾几何时,一看到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招聘场面心里就发怵,深为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所担心,也为不能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懊恼。但每当我从生产一线、服务一线回来时,又常常为大学生的就业态度和就业观念所忧虑。  相似文献   

14.
目前,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现阶段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各大高校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就业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我国政府也出台了各种就业政策,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就业,要求在大学生就业课程教育中加入思政教育的内容,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还能够实现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5.
多年的大学扩招和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大学课程设置与就业市场的脱节使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更给当前大学生就业造成的极其严重的影响.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是看政府教育等职能部门能否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二是学校、指导教师能否制定适合形式的就业措施.只有有了充分的就业信息和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只有有了足够多的岗位,才能维护就业实测稳定,才能保障和谐社会的构建,才能安定团结.  相似文献   

16.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动高质量就业以来,我国各大高校相继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思政”格局下不仅承担高校“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任务,而且承担着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责。本文基于高质量就业这一背景,在概述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就业及两者关系的基础上,重点对高质量就业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机制创新的路径,旨在为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唐伟尧 《中国就业》2023,(11):36-37
一直以来,我国西北地区主要存在着国民生产总值总量小,发展速度慢,工业底子薄,就业机会少,人均纯收入水平低等问题。以甘肃省为例,尽管近年来甘肃省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政府也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这一民生工作,但由于企业发展水平规模尚小,提供的就业岗位和待遇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加之该地区的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等原因,大学生就业率并不高。围绕如何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这一问题,本文以甘肃政法大学为例,从政府、社会、高校、学生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给就业工作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8.
多年的大学扩招和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大学课程设置与就业市场的脱节使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更给当前大学生就业造成的极其严重的影响。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是看政府教育等职能部门能否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二是学校、指导教师能否制定适合形式的就业措施。只有有了充分的就业信息和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只有有了足够多的岗位,才能维护就业实测稳定,才能保障和谐社会的构建,才能安定团结。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高等院校的连续、大规模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在扩充我国高质量人才队伍的同时也增加了就业难度,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在国家"双创"优惠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投身于自主创业."互联网+"理念的推出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方向.在大数据技术与互联网科技的共同作用下,基于"互联网+"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就业对学生本人及家庭、毕业学校及专业和社会稳定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因此学校对于本科生就业的支持体系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环节。本论文旨在通过对沈阳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学生为例研究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支持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终合理利用各项现有资源,构建更完善的就业支持体系,提升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