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良信贷资产内部处置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前,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模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部处置模式,即由政府出资设立专门的机构,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另一种是内部处置模式,即在银行内部设置的“特殊经营机构”。尽管我国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已完成1.3万亿元不良资产的剥离,但由于剥离规模和条件的限制,仍有大量不良资产留在银行内部。因此,从体制上构建不良资产内部处置模式,也是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专门设立的机构,其收购的资产既有呆账资产,又有可疑、实物类资产;既有信用资产,也有抵押、保证类资产.加上市场交易发育不全.处置资产中有些处置政策滞后等.不仅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资产带来困难,也给经济效益审计增加了难度。那么目前条件下是否不能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呢?答案是否定的。笔者认为,不仪必要。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可行。  相似文献   

3.
程远 《财会学习》2023,(6):140-142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主要任务就是防范以及化解金融风险,在金融全球化的时代下,经济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的不良资产处置业务也得到迅速的发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如何管理和加强对不良资产处置中形成的风险,已经是公司关注的重点问题。不良资产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征,且是低收益、低流动的,无法实现保值增值。面对日益积压的不良资产,必须有效地进行资产经营。在实际的探索中,我们也认识到了处理不良资产对公司整体财务状况的影响,并积累了一些处理不良资产的经验。基于此,本文先是介绍什么是不良资产,包括其定义、风险类型及成因,然后结合具体的案例,具体分析不良资产处置的方法及其财务效应,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处置不良资产是我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1999年起,国家成立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国内专门处置不良资产的专业化公司,肩负着化解不良资产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5.
《南方金融》2005,(1):65
为推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外资处置不良资产进程,保障利用外资处置不良资产交易各方利益,国家外汇管理局2004年12月29日发布了《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外资处置不良资产有关外汇管理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外资处置不良资产有关外汇管理问题作出具体规定。《通知》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外处置不良资产,  相似文献   

6.
成功 《财政监督》2005,(4):35-35
据统计,截止2004年底,不包括债转股,我国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共处置不良资产6750亿元,资产处置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根据审计署近期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审计公告指出,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资产处置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弄虚作假,暗箱操作,低价处置债权,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下面笔者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打包处置过程中的风险形成原因及如何防范谈谈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1999年相继成立的信达、长城、华融、东方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为我国剥离不良资产,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居高不下问题,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安全性和流动性,增加国有商业银行资信度和在国内外金融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业务重点已由不良资产剥离、收购转入对不良资产的管理与处置.资产管理公司管理与处置不良资产既充满希望,也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8.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做好市场化经营准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9年第一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至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已走过了四个年头。四年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履行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职责,初见成效。截至2003年末,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5000余亿元。累计回收资产400余亿元,资产回收率接近28%熏累计回收现金  相似文献   

9.
根据国家财政部《关于建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回收目标考核责任制的通知》的要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债权资产处置实施现金回收率和费用率指标目标责任制,全部债权资产将在2006年年底以前处置完毕;从2004年起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开始向商业化转型,开展现有不良资产处置任务以外的业务。至此,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面临两个挑战:一个是转型,  相似文献   

10.
1999年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以来,迅速完成了机构组建、人员选聘和大量的资产接收和债转股任务,并快速开展了不良资产的处置工作。四年多来,资产管理公司已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有效途径,增强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妥善化解银行危机的信心,也确立了资产管理公司在管理和处置不良资产方面的  相似文献   

11.
试论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我国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指出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以不良资产处置为主业.原有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积极探索商业化运营.同时建立专门的政策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相似文献   

12.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是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已严重制约国民经济运行的情况下设立的,成立之初便肩负着化解金融风险、支持企业改革和资产处置回收资金最大化三大重任。AMC成立以来,在不良资产收购、管理、处置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资产管理公司在中国刚刚起步,不良资产处置尚面临诸多风险因素,如何有效应对不仅事关资产处置工作的成败,也直接影响到中国企业改革和金融改革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蔡秋生 《中国外汇》2006,(11):35-37
2000年3月,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与境外战略投资者签订了处置安徽蚌埠热电厂不良资产的一揽子协议,开启了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外资处置不良资产的序幕。经过数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利用外资已成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重要途径。但社会上对利用外资处置不良资产一直有不同声音,媒体上“低价拍卖”、“国有资产流失”、“外资空手套白狼利润畸高”等等议论不绝于耳。为应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外资处置不良资产的新形势,加强资本流入流出的风险管理,国家外汇管理局日前对利用外资处置不良资产的情况及处置中涉及的备案登记、结汇及清收收入汇出真实性审核等问题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14.
沈蕾 《浙江金融》2003,(12):23-24
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最大限度地保全资产和减少损失,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我国政府在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1999年相继成立了华融、长城、东方和信达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收购、管理和处置工行、农行、中行和建行等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剥离的13939亿元不良资产,其中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长城公司)收购中国农业银行剥离的3458亿元不良资产。四年过去了,随着不良资产处置进度的加快,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方向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长城公司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5.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中要积极进行业务创新。本文主要阐述了业务创新在不良资产处置中的重要性认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中业务创新的总体思路以及业务创新中必须把握的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16.
利用外资处置不良资产是利用外资的新领域,良好的法律环境是吸收利用外资的重要保障,目前利用外资处置不良金融资产存在着十个方面的法律问题,主要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业务范围,以债权,股权作为设立公司的出资方式问题;建立合资投资基金问题,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其拥的的债权,股权等财产到境外投资问题;内债转外债及对外担保问题以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设立境外金融机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法律视角解读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剥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99年国务院设立华融、长城、信达、东方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收购、管理和处置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不良资产以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或从资产管理公司受让不良资产的第三人)和原不良资产剥离银行之间基于不良资产剥离合同产生的不良资产剥离纠纷不断出现。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相似文献   

18.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和借鉴不良资产处置国际经验的产物。四年多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本着最大限度保全资产、减少损失的经营目标,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赋予的经营范围内.对收购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所形成的债权资产、股权资产和实物资产进行集中管理和处置,运用和积累了多种形式的  相似文献   

19.
黄志凌 《银行家》2004,(4):48-51
1999年,中国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临危受命,对我国国有银行不良资产进行处置。 不用说,经过三年时间,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接受和处置不良资产的措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与此同时,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还对专业化收购和处置不良贷款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0.
对处置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处置不良资产不能照搬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鼾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政策,而要实事求是地采取外补,内调的综合治理方式,渐进地消减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和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