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有股减持成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宏微观经济政策;国有股减持应遵守让利于民、证券市场稳定持续发展、公司法人治理水平的提升和守法运营原则,通过减持国有股,一方面达到筹集社保资金的目的;另一方面守成国民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增强国民经济的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2.
依据中共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精神,从目前的试点方案来看,国有股减持有三种思路:一是减持国有股并使之转变为流通股;二是减持国有股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三是减持国有股以激励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理性看待国有股减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以来,国有股减持问题一直像一块坚冰,难以消融。每当管理层触及它时,市场总是以重大利空来回应。国有股减持确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将其视为洪水猛兽却并非理性。我们应该看到,减持国有股对中国资本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是重大利好。国有股减持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国有股减持可以解决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历史遗留问题,是中国证券市场市场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减持国有股可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产权结构的多元化改造和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将企业的内在运行机制转换到市场经济方面来;同时,股权结构的不合…  相似文献   

4.
李丽 《经济管理》2003,(17):31-35
国有股减持是改善公司治理和充实社保基金的重要举措。国有股减持必须贯彻公平、稳妥、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国有股减持必须明确国有股减持的性质,设计合理的减持措施。补偿流通方式、缩股流通方式、场外竞价方式都存在各自的缺陷,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找到一个能使各方都可接受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内刊视点     
《经济》2002,(7)
国务院停止减持国有股 6月23日 新华网 国务院决定,除企业海外发行上市外,对国内上市公司停止执行《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关于利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规定,并不再出台具体实施办法。财政部和证监会发言人指出,国有股减持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制定  相似文献   

6.
国有股减持问题讨论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管理》特约评论员认为,减持国有股意义重大。(1)它是政府利用国有股调控经济的重要政策手段。(2)增强了国有资产存量的流动性。同时也是国有资本退出相关产业或调整所有权结构的重要方式。(3)为公众流通股、法人股、国有股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减持国有股是中国证券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4)真正实现了国有控股企业股权多元化的功能,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1]陈淮认为,减持国有股这一举措力图要解决的是国民经济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四个重大难题。第一,通过国有资产变现补充社会保障基金。第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相似文献   

7.
国有股减持方式的比较及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斌  关晓红 《经济师》2002,(1):155-156
实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将有利于我国股市的发展和国企改革的深化 ,而选择合适的减持国有股方式则是问题的关键。文章通过对几种主要国有股减持方式进行分析比较 ,提出了针对各种实际情况所应采取的不同减持方式。  相似文献   

8.
李淑民 《经济师》2005,(4):127-127,135
文章提出了国有股减持方案的具体内容 ,以甘肃莫高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为例说明国有股减持过程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阐述上市时间较长、上市以后实施了多次融资的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办法。  相似文献   

9.
国有股减持修正案的设计原则、定价机制和资金运作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减持问题是200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证券市场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从促进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在考虑了众多复杂因素和现有实践的基础上,针对上市公司的不同特点和要求,提出了三种国有股减持修正案,并对国有股减持的设计原则、定价方式、减持顺序、减持资金运作模式、其它主要减持方案评析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国有股减持的现实目标:补充社保基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通 《经济师》2002,(1):26-27
国有股减持必须立足于资本市场的现状 ,国有股减持目标的扩大化容易阻碍国有股减持的顺利进行 ,贻误国有股减持的时机。文章认为 ,把国有股减持的现实目标界定为补充社保基金 ,不仅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国有股减持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斌 《经济问题》2002,(4):25-26
截止到目前,我国已采用过的国有股减持方式有配售、回购、发行新股时存量减持和增发新股时存量减持、协议转让和拍卖。国有股减持还可采用指数基金、指数存托凭证、转换债券、备兑认股权下、缩股、认股证等创新方式。一个企业可以选择一种方式,也可以多种方式一起使用,可视企业具有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国有股减持的意图和意义,减持过程中要关注国有股减持的风险,并提出国有股减持相关的稳定机制,以使国有股减持达到最低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汪洋  田晓东 《现代财经》2003,23(10):24-27,47
国有股形成的特殊背景和必须减持的市场要求,决定了我国股票市场大盘在国有股减持信息公告后,以熊市波浪状运行的态势。唯有国有股以协议方式向非国有单位、企业等机构投资者出售,分段交易操作,分散风险;同时,沪、深二市大盘在普通投资者“淡市心理”抛售股票的影响下,使市盈率降至“国有股以市价减持”的市场可接受程度(价格);以“两头靠拢”的方式,实现议价和市价减持两者趋于一致,使国有股减持被市场所接受,我国股票市场就可以解决非流通股本这一顽疾而进入以市场运营机制运行的平稳状态。  相似文献   

14.
汪玲 《经济导刊》2002,(5):54-60
2001是我国证券市场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证券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证券市场市场化的法规和政策,其中影响最大、意义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国有股减持方案的推出与实施。在2000年6月22日起执行的国有股减持办法被暂停执行之后,证监会公开向社会征集国有股减持方案,力图经社会各界“合意”来寻求成本最小、成效最好的减持方案和设计。对国有股减持方案的讨论如火如荼地持续进行,经济理论界和金融证券界对国有股减持的市场影响、总体方案、减持原则及减持价格等生要问题进  相似文献   

15.
国有股不流通,无法实施“国退民进”战略,在竞争行业中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地位无法改变,企业经营机制得不到改善;国有股不流通,国有股难以形成合理价格,导致流通股价格泡沫较多,股市波动太大;国有股不流通,国有股大股东侵害流通股小股东利益事件就难以防范,影响股市发展。所以对国有股减持流通讨论直到现在没有停止。随着上市国企增多,国有股数量增多,国有股流通问题形势逼人。到目前为止,上市公司国有股股本规模已达到3251.09亿股,占总股本比例51%,国有股所含净资产达到8186.7亿元。再不解决国有股流通问题,随着国有大盘股的上市,积累的问题会越难解决,股市和国民经济发展所要付出的代价就更大。  相似文献   

16.
国有股减持方式的创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荣富 《经济师》2001,(12):129-130
我国证券市场机制不完善 ,功能不健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巨额非流动性国有股的存在 ,减持国有股 ,实现国有股流通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国有股减持方式主要有回购、配售、协议转让、存量发行四种 ,但这些方式都存在着不足之处。在减持国有股过程中 ,设立“国有股减持运作基金” ,才有可能避免失误  相似文献   

17.
张作民 《经济师》2002,(6):8-9,23
文章分析了国有股减持暂停的原因。指出国有股减持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环节 ,势在必行。为以后国有股减持能顺利进行 ,提出了设立国有股市场的方案和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8.
国有股减持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股市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投资者不接受国有股减持方案的原因,提出以可转债形式减持国有股,并给出了可转债减持国有股的优点,并提出了利用可转债减持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9.
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的难点是:(1)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各方利益的分配。国有股减持问题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但最主要的是国有股股东(即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与流通股股东(即股民群体)的利益关系。国有股减持方案既要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又要保障流通股股东的合法利益,既要照顾到他们的短期利益,又要兼顾到他们的长期利益,这是国有股减持的难点之一。(2)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的数量。目前国有股股东套现动力比较大,如果按照国有股股东的意愿,国有股减持的数量肯定比较大,这么大的减持数量将对市场产生很大冲击,所以,在方案中要使国有股股东…  相似文献   

20.
国有股减持的可选择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信为国有股减持有三种思路:国有股流通、国有转让和注销。针对不同的国有股减持思路,目前学术界、决策层已经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减持方案,但这些方案,即便是曾被市场公认为最好的国有股配售,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国有股减持的进程也因此受阻。本重点构架了三种国有股减持的可选择方案:股份回购与配股相结合、股份回购与增发新股相结合和国有股有条件折股上市,它们都具有较强的市场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