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政治信任“脆弱”是转型时期中国政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更好地推进中国和谐社会的政治信任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新型的政治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基层政治信任面临的危机,主要表现在党群、干群关系不和谐甚至紧张化,社会冲突日益显现和多样化,矛盾解决方式的上访式和单一化与民众政治参与的不足与冷漠化四个方面。解决当前的政治信任危机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和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三方面入手,有重点、有计划、循序渐进地采取措施,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渐增强群众对基层政府的政治信任。  相似文献   

3.
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的信任缺失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立强 《改革与战略》2008,24(1):134-136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的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信任似乎出现了空前的危机,文章在分析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信任缺失的客观基础之上,探讨了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信任重构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的国家间信任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大多以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作为基本假设,对国家间信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信任思想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梳理中国传统的国家间信任思想以及借鉴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的信任理论,可以分别建构出以信用或信任作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因果理论以及以国家信用为中心的规范理论。中国先秦思想家认为:一方面,信用和信誉对一国的综合国力、相对权力、国家安全和战略成败等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信用和信任有助于国家间合作与友好,有助于同盟的建立和维持。另一方面,利益、透明度和信用等都是影响信任产生的关键因素。国家间信任理论对当代中国外交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将国家信用作为一项长期的对外战略,增加对外决策和对外战略的透明度,加强诚信政府建设,维持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的建设,加强中国传统国际政治与外交思想的研究和宣传,这些措施将会有助于增加中国的国际信用、树立良好的国家信誉形象以及与周边邻国和主要大国构建互信关系。  相似文献   

5.
信任机制已经构成一种社会关系,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根植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根据不同的视角考察中国人的传统信任与信任机制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消费者行为的新趋向与企业的信任营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明贵 《南方经济》2001,138(3):67-68
信任消费已成为今日我国消费者行为的新趋向,随着信任消费的发展,信任营销也应运而生,开展信任营销要做好品牌信任,质量信任,价格信任,广告信任和服务信任等工作。  相似文献   

7.
论诚信公德的社会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公民道德建设,要求公民以诚信为本,增进人们思想上的信任、经济上的信用、政治上的信赖。这将有力地增进人际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党的领导、增强社会凝聚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钱佳 《黑河学刊》2013,(4):20-22
犬儒主义是古希腊思想流派之一,起源于社会转型时期带来的失望与反抗。尽管该学派几经沉浮后最终没落,却以一种有别于思想学派的形式出现于各种形态的社会中。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犬儒派以不信任的形式成为一种隐性的心理行为倾向,造成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政治之间的多层次不信任现状。本文通过阐述当代中国社会的"不信任"现象,分析中国社会犬儒化倾向的特征和造成的影响,试图寻找如何在犬儒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中重新建立信任社会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企业来说,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信任!所有不信任经营、经营不信任所有,经理不信任员工、员工不信任经理,上级不信任属下、属下不信任上级等等现象已经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10.
赵书 《魅力中国》2011,(18):55-56
通过对以往文献的综述,对组织内信任、上下级信任、组织内信任的修复进行了阐述,并且对未来值得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信任在供应链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既可以减少企业间合作的交易成本.又可以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本文分析了供应链企业间信任的内涵和作用.并基于信任机制的信任源原理,探讨了构建供应链企业间信任机制的二层模式.即个体层面的信任构建和组织层面的信任构建.这两个层面能相互促进,推动供应链中信任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世界历史上大国间权力对比的快速变化往往诱发系统性国际信任危机,从而引发国际冲突甚至战争。大国崛起的“信任困境”逐渐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核心命题之一。既有文献尚未对此特别是对当前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信任危机进行系统研究。为此,作者尝试在批判性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五常”信任思想、软实力理论和国际信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以国际关系“五常”规范——仁、义、礼、明、信(分别对应善意、责任、秩序、透明、信誉)为核心内容的“信任力”理论及其整合模型。该理论是关于国际信任的一般性理论,有助于缓解权力转移过程中所产生的系统性国际信任危机,也有助于崛起国获取国际社会信任以便在实力快速增长的过程中走出“信任困境”。提高信任力以获取国际社会的信任,特别是周边国家和霸权国的信任,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进行概念界定和理论模型设计后,作者选择中国—东盟关系进行案例研究,以阐明信任力理论的有效性与未来潜力。  相似文献   

13.
村庄信任资源存量高并不必然促进基层社区政治权力的正向分配,由非正式行为准则和互惠规范构建的乡村人际信任网络将选民与贿选者捆绑,形成道德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贿选提供非正式制度依托。制度信任被操纵成为贿选者规避风险的工具,加之它回应选民诉求的迟钝和乏力,迫使选民转而依附人际信任。高能的乡村人际信任不断挤占制度信任空间,形成纵容贿选的“加速数效应”。为此,培育新型农村社区组织,转变宗族式信任分配机制为制度化的信任分配机制可有效预防和遏止乡村贿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等国务院组成部门推动的社会信用体系改革试点为准自然实验,以2012—2019年中国沪深A股重污染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检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否降低了企业环保失信行为。研究发现:与社会信用体系改革试点设立前相比,设立试点地区比未设立试点地区的企业环境违规频率平均减少了13.49%,即社会信用体系改革试点显著抑制了企业的环保失信行为。这一结论在考虑交叠DID的偏误、安慰剂检验、改变变量的衡量方式、考虑是否通过验收成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地区层面的遗漏变量以及其他替代性解释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政府信任、媒体报道和居民的环保意识加强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企业环境违规的抑制作用,这意味着政府、媒体及社会大众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企业环境违规的抑制作用在普遍信任较低和方言多样性较高的地区更显著,这表明制度化社会信任建设弥补了关系型社会信任的不足,为当前社会信任重构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消费者网络购物中信任与不信任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任作为制约消费者网络购物的关键因素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但是目前对于不信任的研究还很缺乏,尤其是在中国人“信任自己人,不信任外人”的信任模式下,消费者在网络购物中所面对的恰恰都是所谓的“外人”,这就使得对于“不信任”的研究在我国尤为重要。论文把不信任纳入到研究模型中来,分析了信任的三个维度:能力、正直和善意分别对信任和不信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能力发挥了“激励因素”的作用,而正直和善意发挥了“保健因素”的作用;同时论文还进一步分析了信任和不信任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发现信任和不信任对消费者信息提供意愿的影响不显著,但是不信任比信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6.
消费者信任修复研究评介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任修复是在信任衰退的情形下,信任违背方采取一定的修复方式,恢复和提升受害方对其可信赖性的感知水平,修复受害方的信任意愿,实现信任重建或信任水平上升的过程。金融危机以来层出不穷的企业信任危机事件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在信任违背之后修复消费者的信任对企业来讲迫在眉睫。本文从信任修复的必要性、信任修复的影响因素、信任修复的策略以及信任修复的过程机制等方面批判性地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微观数据考察了中国农村社区公共信任的决定因素,以此作为理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一个视角。本文重点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对公共信任的影响,以社区其他成员的流动率作为本家庭的劳动力流动率的工具变量,克服了估计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偏误。我们发现:在中国农村,社区其他成员的劳动力流动会影响到本家庭的劳动力流动,并增加本家庭对于当地公共机构的信任,这可能是因为农村家庭在劳动力流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来自城市地区的歧视。本文同时还发现,社区层面的收入差距会减少公共信任,公共信任在市场化过程中会经历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8.
如果有比较多的社会关系(例如亲友、熟人),人们是否更信任一些机构(例如教育系统)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试图用来自中国农村地区的调研数据来估计社会关系和公共信任的关系。我们采用SUR ( 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模型来部分解决计量模型的误差相关性问题。尽管我们的研究还不足以对这个问题下定论,但是计量的结果支持社会关系和对教育系统信任的正向影响。同时,计量模型显示经济与非经济的变量同时决定公共信任,这就需要经济学家进一步的思考以理解、解释什么是信任。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出现了市场经济领域中的道德失范现象,有的还十分严重。信任的普遍缺失,甚至是信任危机,关系到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文章从受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道德分化"两方面的影响入手,分析了中国普遍信任缺失的原因,并且从"友谊"的角度,来建立厂商-消费者的信任桥梁。  相似文献   

20.
盛立强 《特区经济》2010,(2):146-148
由于中国社会将信任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上,社会信任普遍缺失,家族制就成为民营企业的唯一选择。民营企业要想走上职业化管理之路,打破家族信任、构建社会信任就成为必然选择。一方面,作为外部社会制度的供给者,政府应构建以法制为基础的社会信任机制;另一方面,作为内部企业制度的供给者,家族企业应建立健全各项内部制度,构筑委托代理双方的心理契约,使之形成长期稳定的信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