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改进的空间面板模型对日元国际化的直接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一国同日本的实际双边贸易额与一国外汇市场的发达程度对其使用日元进行交易的意愿产生正向作用。此外,一国外汇市场的发达程度,会对相邻国家使用日元的偏好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这反映出日元国际化过程中通过一国金融市场发达程度而产生空间溢出效应,也就是金融市场越发达的国家在增加使用日元的同时可以带动周边国家对日元交易需求的提高。最后,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相邻国家间在使用日元交易上也存在竞争效应。  相似文献   

2.
面向21世纪,日本迈出了日元国际化的步伐。但由于日本独特的贸易结构、出口商的贸易计价行为、日本债券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日元为主导的银行不够成熟等因素,导致日元无论在全球贸易还是在日本对外贸易中的计价比率上都无法与美元抗衡。因此,日元在全球贸易甚至亚洲贸易中仍将只能得到有限使用,21世纪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还不可能发挥主导作用而只能处辅助地位。  相似文献   

3.
以消费者价格指数、批发价格指数和出口品价格指数为基础对日元兑美元的购买力平价进行分析,验证了巴拉萨-萨谬尔森效应(B-S效应):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价格差异导致日元兑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与均衡汇率的结构偏离和日元的长期升值。日元长期升值有国内和国际方面的原因:二元结构、日美经贸关系的扭曲等.日元长期升值导致日本多年的通货紧缩,利率下降,形成当前的流动性陷阱。因此在B-S效应下,政府干预下的日元贬值无助于日本经济,并不能使日本经济最终走出萧条,反而会导致日元长期升值的趋势.进行国内的结构改革,加强与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是日本经济走出萧条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4.
货币职能全视角下的货币国际化:日元的典型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货币职能的全视角,日元国际化阻滞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日元的国际交换媒介职能无法发挥实质性的作用,而这与日本的贸易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有关。因此要使交换职能的国际化程度提高,需要提高产业结构层次,降低贸易依存度。同时应将模仿型的技术方式转变为原创型的技术方式,如此才能在国际贸易的产业链中处于高端地位,才能真正提高一国经济的整体实力进而增强货币国际竞争力。这对于当前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德国马克的国际化最终由于欧元的诞生而取得了一定意义上的成功的话,日元国际化的历程则更多地提供了一些值得思考的教训,因为总体来说,日元国际化的努力至今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日元的国际地位仍然相对较低。考察二战后日本贸易发展与货币国际化的关系并与中国的情况进行比较,可以了解中国以贸易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一些困难,使我们认识到现阶段通过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推进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该文运用VAR模型,对日本1976—2013年的外汇储备规模与日元国际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日元国际化进程正式启动后,日本规模过大的外汇储备对日元国际化进程造成了抑制。该研究结果不仅可以较好地解释日元国际化程度较低的现象,也为中国政府如何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有效管理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最近几年,日元国际化程度不见提高,反而不断被边缘化,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的非主流货币。为此,文章从微观角度研究日本国内金融市场对日元国际化进程的支持力度。研究发现,受国内经济长期衰退影响,日本股票市场表现不及其他发达市场;其债券市场发展不平衡,国债市场独大,公司债券市场萎靡,并且资本项目开放不完全限制了债券市场发展;其衍生品市场也缺乏国际竞争力。换言之,日本在岸金融市场发展直接制约了日元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日元国际化”的困境及其战略调整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之后,“日元国际化”问题便提上了议事日程,但迄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为止,“日元国际化”始终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在美国掌握着“金融霸权”的情况下,日本作为一个典型的“贸易国家”,企图通过直接的货币国际化挑战美元霸权的结果是悲剧性的,“日元国际化”进程自然陷入了困境。1997年之后,日本开始调整其以往的“日元国际化”战略,积极谋求提升日元在亚洲地区国际货币的地位,试图通过“日元亚洲化”来实现“日元国际化”的战略目标。这对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尤其是货币合作的开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如何加强日元与人民币的协调与合作,将成为东亚地区开展区域货币合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日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对作为国际储备的日元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以实证结果为依据进一步解释了日元国际储备地位变动的原因,大致得出如下结论:日元国际储备地位的变动是多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日本GDP和日元资产收益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关于日元国际地位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便开始了其日元的国际化进程.但是经过30多年的努力,日元却旱早地退出了国际货币的第一阵容.实证结果表明,在日元的国际化进程中,日元国际地位的变化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日本的对外贸易规模、对外贸易结构、日元的稳定性、美元的粘滞作用以及日本国内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等,但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日本本国国内的经济和金融基础.在当今美元霸权主导的国际货币格局下,日本在其国内经济和金融基础尚不够坚实的条件下,企图依靠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张来直接实现日元国际化的下场注定是可悲的.分析日元国际地位的影响因素对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顺差国。1986年贸易收支顺差达到961.5亿美元,其中对美国贸易顺差为520亿美元。在国际支付中对曰元的需求越来越大,有形成美元、德国马克和日元三足鼎立之势。在这一形势下,其它国家希望兑换这三国的货币,而这三种主要货币将会互相制约。如果出现这种局面,将潜在地改变国际货币体系。有关人士认为,随着日元在亚洲地区贸易和金融活动中使用的增加,一个日元区正在东南亚出现。据日本通产省公布的数字,在1987年时,日本与亚洲地区的贸易往来  相似文献   

12.
战后,以美元荒、美元过剩和美元危机为标志,展示了美国经济由繁盛到衰落的历史。1968年,日本一跃成为翼第二经济大国,接着又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债权大国。美国、西欧和日本形成了西方的三个经济中心。到70年代到,在国际货币领域出现了美元、欧洲货币体系和日元三个贷币中心。美元作为老的货币中心,虽见衰落,但仍发挥着老大的作用;欧洲货币体系自1979年3月创立,随着1992年欧洲统一大市场的逼近和欧共体各国的努力,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日本随着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中地位的迅速提高,日元在国际结算、国际储备和国际信贷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元国际化业已取得很大进展。此时,对日元国际化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其得失,借鉴其成败,的确是一件有益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无法观测的非物化型隐性知识这一具有空间扩散属性的遗漏变量用空间向量自回归式予以表达,文章将传统线性的国际研发知识溢出检验模型扩展成为具有空间Durbin结构的非线性模型,以测度非物化型隐性知识对东道国进口地的局域溢出效应以及对进口地以外其他地区的跨区域溢出效应。基于中国样本的检验结果显示:非物化型隐性知识的局域溢出与跨区域溢出表现出强烈反差,局域溢出并不显著;其中服务贸易非物化型隐性知识的跨区域溢出效应最大也最为稳健,外商直接投资次之,货物贸易最弱。由此提示需扩大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分清不同外贸方式的主次顺序以及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相似文献   

14.
从日本在华投资行业结构与中美日三国的商品贸易数据来看,日本在华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出口导向,它将中国作为一个全球市场的生产基地。日本在华投资一方面使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减少,另一方面却使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不断增加,由此产生了一种明显的贸易顺差转移效应。这说明了按原产地统计难以真实反映中美贸易平衡状况,需要进一步对原产地的判定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日元国际储备地位变迁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世纪70年代,日元曾迅速赶上英镑,成为世界第三大储备货币,而21世纪初日元的储备地位却被英镑悄然越过;尽管日本的GDP长期高于德国,但日元在国际储备中的比例一直低于马克。数据分析表明,日元和英镑的储备地位相对变化源于币值的变动;而日元和马克储备地位差别源于商品与劳务进口总额的差别。中国相应参数的比较暗示:人民币有可能在实现自由兑换之前成为世界第三储备货币。  相似文献   

16.
战后的日本经济长期以来是以出口主导型增长的。与出口贸易的迅速扩大相比,日本的进口和国内销售相形见绌,从而形成了巨额贸易顺差。虽然近年来由于日元升值等原因,日本贸易顺差有所减少,但仍居高不下,1988年仍达774.78亿美元,其中对美贸易顺差高达516亿美元。由于持续的巨额贸易失衡,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开始寻找造成日本巨额贸易顺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日本在华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日本在华投资行业结构与中美日三国的商品贸易数据来看,日本在华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出口导向,它将中国作为一个全球市场的生产基地.日本在华投资一方面使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减少,另一方面却使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不断增加,由此产生了一种明显的贸易顺差转移效应.这说明了按原产地统计难以真实反映中美贸易平衡状况,需要进一步对原产地的判定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2009年7月,中国推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开启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但当前,中国很难马上推进资本项目的完全开放。在此约束下,为了缓解对美元的过度依赖,退而求其次的政策就是结算货币的多元化。为此,日中金融合作协议决定,双方将大力推动日元、人民币的跨境交易,并且发展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市场。这种摆脱对美元过度依赖、推动结算货币多元化的趋势,广泛存在于亚洲各国。2013年5月3日,日本与东盟5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就推进金融合作问题达成一致。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实现结算货币多元化的同时,日元的国际使用也可能增加,有关机构的进一步的措施令人期待。  相似文献   

19.
观察·数据     
《中国报道》2008,(2):90-90
第1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财务省1月24日公布的贸易统计快报显示,2007年日本外贸顺差同比增长37%,达到10825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106日元),为3年来的首次增长。其中,2007年中日进出口贸易额达到2287万亿日元,日本对美出口下降0.2%,为4年来首次下降,贸易顺差缩小5.1%。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  相似文献   

20.
日本现在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和最大的债权国。日本的外汇储备占世界第一位,日元已成为世界最坚挺的货币之一。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人均产值已超过美国。但是,近年来日本与美欧的贸易摩擦加剧,美欧对日本出口商品的贸易保护主义限制越来越多。日元自1985年9月以来大幅度升值,至1987年12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