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MBO是西方常见的企业并购模式,它在改善管理层激励、降低代理成本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但作为一种企业并购的新模式,MBO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操作障碍。因此,必须为MBO运作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管理层收购是企业并购的一把“双刃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企业并购浪潮中的一种新型并购手段——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MBO)在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异军突起。我国自从1998年初北京四通股份公司实施的MBO以来,我国公司有上演“MBO”的趋势。随着近期以宇通客车、深圳方大为代表的一批上市公司MBO计划的展开,我国业内人士对目前正在进行的MBO提出了质疑。在此,笔对当前我国企业运用MBO的利弊,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周斌 《企业经济》2005,(7):184-186
作为一种并购的重要方式,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实施MBO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的一些MBO实践中可以发现,由于运作不规范,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就上市公司实施MBO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管理层收购(MB0)是国际上一种比较成熟的企业并购方式,但在我国具体操作中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在国有企业MBO过程中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文章从我国MBO的法律政策、市场环境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揭示现阶段MBO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必然性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管理层收购(MBO)是指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公司中,公司管理层通过融资方式收购公司的股权、从而改变公司所有权结构,获得公司控制权的一种并购方式.MBO起源于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引入我国后,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国有股减持、建立与完善经营者激励机制等大背景下,得到了极大发展.但我国资本市场特有的制度缺陷,又使MBO在我国出现异化,MBO在我国遭遇是否具有适用性的质疑.因此,对中外管理层收购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对MBO在我国更大范围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管理层并购流行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端于欧美国家的企业。所谓管理层并购(MBO),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股份,从而改变公司所有权结构和控制权结构,进而达到重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并购行为。MBO是杠杆并购(LBO)的一种。当杠杆并购的并购主体为本公司的管理层时,LBO便演变成MBO。  相似文献   

7.
MBO即管理层收购,是指目标企业的管理者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企业的股份,从而改变本企业的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重组本企业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并购行为.MBO由美国KKR公司发明,在20世纪八、九十年广泛流行于欧美国家.我国自1999年四通公司首次实施MBO以来,很多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都在积极探索MBO这一新的模式,如湖南友谊阿波罗、上海恒源祥、广东美的,以及浙江绍兴的咸亨食品有限公司等已先后实施MBO.  相似文献   

8.
管理层收购(MBO)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或控制权结构,进而通过重组目标公司,实现预期收益的并购行为。我国从1998年四通集团初次引入MBO方式进行产权改革到2002年管理层收购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国企中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9.
杨宏萍 《价值工程》2005,24(1):126-128
近几年,企业并购在中国不断呈现。MBO作为一种企业并购中的融资安排倍受关注。本文主要阐述了MBO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原因,以及目前MBO在中国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关于MBO的几点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鹏豪  胡新  赵雪淞 《价值工程》2005,24(1):124-126
管理层收购(MBO)是我国目前是颇具争议的一种企业并购方式。本文从管理层收购和我国实际密切想联系的几个理论层面问题出发,对MBO这一现象进行探讨和思考。只有这些基本理论问题得到了解决,那些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才会纲举目张,思路清晰。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管理层收购(MBO)是从上世纪8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新型并购形式,在我国还处于初步阶段,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对于我国企业的有效整合、降低代理成本、改善经营管理以及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都有着重大意义。但在我国具体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变异,出现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定价难、融资渠道单一、公平与效率失衡等问题。本文根据MBO在我国的的实践,深入剖析我国MBO在实践中存在的公平与效率失衡问题,并就如何矫正这一失衡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问题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峥 《上海企业》2003,(12):55-56
管理层融资收购(简称MBO),是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换及其它产权交易手段收购本公司,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目前,MBO已成为国际上企业并购浪潮中的一种新型并购手段。美国MBO占资产重组的比例由70年代末期的5%增长到目前的18%。  相似文献   

13.
外部收购并不能解决MBO中存在的问题,甚至会出现比MBO更坏的结果 最近,国资委明确表态,禁止国有大型企业施行MBO,中小企业的MBO也必须按照合法程序规范进行。而关于国有企业MBO运作的法规文件,国资委正在制定,预计将在2005年"两会"之前正式出台。到  相似文献   

14.
MBO中国化过程中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BO(Management Buy-out)即管理层收购,是指公司的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易收购本公司的一种行为。MBO是在传统并购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企业收购方式。  相似文献   

15.
MBO是美国80年代兼并浪潮中涌现出来的一种通过融资来完成并购的方式。融资并购又称杠杆收购(leveraged buyout,简称LBO),是通过公司的大量举债,增加财务杠杆向某一公司股东购买股票,完成购并活动。“经理层融资收购”是杠杆收购的一种。当运用杠杆收购的主体是目标公司的经理层时,就称之为MBO。  相似文献   

16.
MBO(managementbuyouts)即管理者收购,是美国80年代兼并浪潮中涌现出来的一种融资并购方式,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股权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一、中国特色的MBO的兴起在中国,北京四通集团于1999年首先引进MBO,至今为止,已有为数众多的企业积极尝试着“中国特色的管理者收购”这条道路,如:浙江虎山集团、辽宁盼盼集团等。但这与国外的MBO是不完全一样的,国外的MBO实施的难度小,有完善的金融体系作为…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管理层收购(MBO)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目标公司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手段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因而被财政部于2004年4月发文予以暂停。本文从管理层利用关联方交易把“壳公司”做大、在MBO中争得“定价优势”以及实施MBO后的盈余管理行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同时,将MBO作为实施盈余管理的重要动因来考虑,将会丰富我国盈余管理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张雨 《价值工程》2006,25(6):107-109
在我国管理层收购过程中,定价是核心问题。目前我国法律规定以每股净资产作为MBO的定价底线;但从实践过程来看,影响我国MBO定价的因素复杂,以每股净资产为定价标准并不是一种科学公正的方法,因而应采取各种措施使MBO的定价走向市场化运作。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管理层收购(MBO)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目标公司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手段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因而被财政部于2004年4月发文予以暂停.本文从管理层利用关联方交易把"壳公司"做大、在MBO中争得"定价优势"以及实施MBO后的盈余管理行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同时,将MBO作为实施盈余管理的重要动因来考虑,将会丰富我国盈余管理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公司》2004,(12)
在中国,MBO(管理层收购)发展时间很短,其中上市公司的MBO历程更是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如果从股权变更的实质来看,最先出现MBO身影的上市公司应该是大众科创(1997年3月)。当时,MBO还是一个令人回避的字眼,因此,大众采用了过渡的手段,借助职工持股会成功实现对企业的控制。2000年4月开始的粤美MBO可以说是我国上市公司正式实现MBO的首例,随后宇通客车、方大(曾名为"深方大")等公司也进行了MBO,但真正实施的并不多。2002年10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其中对收购方为企业管理层的情况作出了相应规定,被认为是政府对MBO的首肯.MBO的热潮随之到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包括永鼎光缆、特变电工、鄂尔多斯、胜利股份,等等。与此同时,理论界和媒体也频频研讨,积极参与,MBO的讨论一时成为热门话题。有的媒体甚至大胆预言:"2003年将是中国企业的MBO年"。然而仅仅半年之后,财政部又叫停了MBO。究竟是什么原因使MBO在中国的发展起伏不定,很值得探究。西方学者DuncarnAngwin认为,忽视对MBO后业绩的研究显然是不负责任的。MBO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公司的绩效,如果不能提高公司的业绩,就没有进行MBO的必要。本文通过对"方大"MBO的动因、融资情况以及收购前后的业绩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MBO后公司的业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