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搜集1990年到2007年新疆生态安全和城市化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建立VAR模型,对城镇化和生态安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生态安全和城镇化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城镇化是促进生态安全的格兰杰原因;城镇化和生态安全之间存在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但城镇化对生态安全扰动的响应小于生态安全对城镇化扰动的响应,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安全和城镇化的当期值均对对方的未来值产生正向扰动,即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2.
苏南城市化的主要经验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开发区、新区建设与老城改造同时推进;善待农民.  相似文献   

3.
随着大连市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成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拟基于人口安全的视角,分析大连市城市化水平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大连市的实际发展需要,针对大连城市化及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剖析了我国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的辨证关系,以此为基础,对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地域进行了类型划分,研究了不同地域类型城市化对城乡一体化的作用方式,并针对城市化对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障碍因素,提出了几点对策.以期在一种新的思维方法指下,为指导各级政府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城中村是高速城市化过程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本文在分析高速城市化地区城中村的形成过程、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首先从经济模式、社区管理及土地体制方面指出了城中村问题的根源与出路。然后,由此出发从理论上探讨了城中村改造的实质,即通过解决产权、规划、地价及拆迁补偿安置四方面问题来平衡政府、业主与改造单位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以深圳经济特区为例说明了城中村改造的基本思路。最后,从避免出现城中村的角度,探讨了政府在推进农村城市化时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与生态补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欣 《城市问题》2009,(8):66-70
认为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的负效应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生态补偿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式,也是科学规划和建设城市的必由之路,更是化解城市发展与生态恶化矛盾的根本条件。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文化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从生态文化学的角度 ,对城市化与生态文化的关系以及如何建设城市的生态文化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提出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倡导加强公众的生态意识 ,形成关于生态的价值规范和观念。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足迹的武汉市城市化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艳红 《企业导报》2010,(6):243-245
生态足迹模型可定量反映城市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为城市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方法,计算了武汉市2002~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探究了其城市化发展中的生态环境动态变化情况。结果为:人口城市化水平和生活方式城市化水平对人均生态足迹具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经济城市化水平和地域景观城市化水平对生态足迹具有反作用。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为武汉市的城市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徐婕 《民营科技》2008,(3):115-115
主要探讨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内涵,提出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不断向前推进、城市面临着较严重的生态危机的现实背景下。通过尊重和利用城市自然地形地貌、构建城市生态园林系统、维护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连续性等方法,构建生态城市,创造美好、健康、和谐的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0.
世纪之交苏北城市化的特征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在透视苏北地区城市化特征的基础上 ,参考国内的城市化发展模式 ,依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和苏北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 ,得出苏北地区应走集中工业化和城市化之路 ,并对苏北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思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行政区划调整的城市化响应研究——以江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化则是通往进步的必然道路.而行政区划的范围、大小、结构直接影响城市化发展的速度、进程和质量.因此,作为上层建筑的行政区划就必须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适时作出调整,以达到促进各种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城市化的健康持续发展.以江苏省为例,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城市化的发展和行政区划调整,通过建立"江苏省城市化指数综合度量指标体系",运用数学分析方法探寻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化发展的内在响应机制和规律,分析这一特殊的地缘现象对城市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本、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以江苏省地级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及城市化质量的不断提高,作为创新主体的人力资本对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将日益加大.论文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例,试图对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城市化水平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苏南模式下小城镇发展演化过程进行回顾 ,分析苏南人文环境的转化过程。从本土文化、经济发展、政府管理和政策等三个方面揭示了其地域文化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持续作用于小城镇本身 ,形成特定的动态开放型小城镇社会人文环境 ,保证了该地区小城镇的健康发展演化 ,指出人文环境是提升综合社会环境质量 ,带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最后提出城乡规划中要给予基于“地域文化”的本土人文环境以相当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量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构建城市化综合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的指标体系,利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甘肃省1990-2006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演化的趋势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城市化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都呈线性增长,协调发展度指数也呈现一种线形的上升趋势。从城市化综合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曲线看出,2003年以前城市化发展滞后于生态环境建设,导致甘肃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一直以中低度协调为主。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环境也会有所改善,两者的耦合关系才会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90年代起苏南地区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以乡镇合并、村庄撤并为主要内容的村镇区划整合工作,有力地推动了该地区乡村的集聚发展,但是也逐步带来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已撤并乡镇驻地缺乏科学合理的再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镇合并的集约效果。在回顾比较苏南地区村镇区划整合的效果基础上,从新型城市化下城乡统筹和建设新型乡村社区的要求出发,分析被撤并乡镇驻地后续发展建设存在的问题,从均等化与集约化相结合的要求出发,提出该地区被撤并乡镇合理再利用的基本方向。以南京市六合区为例,对被撤并乡镇驻地合理再利用的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必须经历的阶段.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始于晚清时期,经历了三个持续的发展阶段.通过对三个阶段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研究,本文分析了晚清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特殊关系,阐释了由晚清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特殊关系所决定的晚清城市化的特点.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把握和理解中国国情并进而解决城市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背景下的民族旅游社区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琼 《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1):104-109
“十一五”期间,我国民族旅游社区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一大亮点,有力地带动了周围乡村及民族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民族旅游社区文化生态环境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十二五”时期,尤其是在我国城镇化日趋明显的总体形势下,民族旅游社区如何应对内外部压力,有效保护与传承自身优秀传统文化,以促进民族旅游社区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将是我们...  相似文献   

18.
从健康城镇化的理论视角对江苏省东台市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分析村庄发展现状与特征,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厘清了历次中心村建设中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规划编制任务指向,操作性有待提高;建设资金难筹,推进缓慢;基础设施不完善,中心村规模偏小;政策保障乏力等。最后,对农村集中居民点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异地城镇化的特征及趋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仍然滞后工业化,区域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其中,城镇化过程中低质量的“异地城镇化”现象非常明显.在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如何保持“城镇化数量与城镇化质量”的健康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城镇化差距,提高后发地区域镇化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湖北省为例,针对“异地城镇化”的特点和问题,重点探索新时期“异地城...  相似文献   

20.
快速城市化下"转型社区"的社区转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论文对快速城市化下的一类特殊社区一"转型社区"进行研究,探讨其社区转型的合理模式.研究首先从"转型"出发,引出"转型社区"概念.分析此类社区由"内生"向"外生"转型的变化,指出其"积累体制"的改变.之后,对社区转型路径进行分析,从"机械团体"与"有机团体"、"行政化"与"自治化","社会成本"与"社会福利"等3个纬度探讨转型的目标、途径及其社会效能.最后,指出社区转型的路径在于转变观念,推行渐进、多元模式,"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实现社区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