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出效益3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2013—2020年云南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云南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早期降低,中后期慢慢升高,云南省农业绿色发展指数由2013年的0.07下降到2017年的0.03,再上升到2020年的0.11,增幅明显。近些年,云南省颁布了多种农业绿色发展政策,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过程变化,提高了云南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但在生态环境建设、资源利用率以及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2.
以山西省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为基础,参照Costanza等人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价方法,对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变化和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全国乃至全球相比,山西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严重不足,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承载力很弱。由于人工生态系统居民点、工矿及交通用地的面积快速扩张,导致耕地面积下降,从而使得山西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2000年的433.28亿元下降到2008年404.96亿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预测结果还表明,山西省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到2020年仍难以恢复,且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3.
由可持续发展过渡到绿色发展是当前中国转型期的主要任务。从绿色生态、绿色生活、绿色生产三个维度构建了相关指标体系,基于2016-2019年市级数据,结合熵权法,测度了江苏省13个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结果显示:2016-2018年江苏省整体的绿色发展水平呈下降趋势,2019年有所回升;就省内而言,苏南地区绿色发展水平大于苏中地区大于苏北地区。  相似文献   

4.
长江流域是我国的经济重心,长江流域的绿色发展建设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一环。本文基于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从三个维度选取9个二级指标构建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我国长江流域11省市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长江流域绿色发展水平总体逐渐提高,省市间的绿色发展水平差距在逐步缩小,但上中下游之间区域间梯度分布差异明显,呈现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求江西省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规律,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文章以江西省为例,通过构建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3个维度20个指标的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2008—2019年江西省11个市农业绿色发展的耦合关系及其时空演绎规律。结果 (1)时序特征上,江西省各市级农业绿色发展水平逐年稳步上升,农业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数从2008年的的0.280 4上升为2019年的0.441 6;空间特征上,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达到高速发展水平的市级数量不断增多,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且东北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2)2019年江西省各市级在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子系统各有短板和优势,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得分最高的分别是抚州、景德镇、抚州;得分最低的分别是萍乡、新余、鹰潭。(3)江西省各市级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耦合度处于高耦合水平阶段,耦合协调度从轻度失调阶段过渡到中度协调阶段。结论 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朝着有序方向发展,但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山西省农业生态安全等级,并基于此进行分区评价,以期为提高山西省生态农业安全度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运用离差最大化法对2007—2016年山西省农业生态安全作出动态评价,并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划分山西省各地级市农业生态安全等级。[结果]2007—2016年山西省农业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现波折上升的过程,期间出现短暂下降过程,其中生态、经济系统指数值呈上升态势,而社会系统指数值呈下降趋势;吕梁市、太原市和阳泉市等3市由于人口基数大等原因造成其农业生态安全等级为不安全级,大同市、忻州市及临汾市等3市等由于工业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导致其农业生态安全等级为较不安全级,朔州市、长治市及晋城市等3市由于农业污染治理及时导致其农业生态安全等级为较安全级,晋中市和运城市等2市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完善,故其农业生态安全等级为安全级。[结论]通过构建生态补偿政策及发展绿色农业体系能提高山西省农业生态安全指数。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从土地利用的角度重新审视绿色空间的概念和内涵,建立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绿色空间生态评估体系,并将该方法体系应用于北京市通州新城的案例研究,度量绿色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方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GIS技术、比较分析法。研究结论: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绿色空间生态评估,在土地利用规划及其相关生态规划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州新城案例研究表明:通州绿色空间的主要生态功能在于废物处理、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等非物质性生产方面;农田是通州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最大贡献者,贡献率从2001年的47.4%下降到2004年的41.2%,林地贡献率则由14.7%提高到22.7%,其他各主要地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比例随面积的增减也有显著的变化;河流湿地在提升区域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面的贡献突出,改善水环境质量对建设通州“滨水宜居新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绿色既是农业的本色,也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以南疆四地州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友好三个层面选取十五个评价指标,利用熵权法对2015—2021年间南疆四地州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动态变化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障碍度模型分析制约当地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渔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渔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2013-2020年中国沿海11个省市渔业发展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渔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沿海地区渔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各省市的渔业发展质量在经济活力、绿色发展、创新效率、人民生活、社会和谐等五个维度中具有不同特征;渔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多数沿海省市处于平均水平之下;地区间差距虽呈现缩小趋势但差距依旧明显。本文从转变发展观念、地区间采取协同优化发展策略、优化渔业各维度水平三个角度出发提出措施,以促进我国渔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对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测度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解析其绿色发展水平的时序特征和区域差异,提出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方法 文章运用熵权综合评价法,选取2012—2018年黄河流域面板数据,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高效发展三个层面构建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分析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结果 从时序变化来看,2012年以来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农业绿色发展综合评价值从2012年的0.153提高到2018年的0.829;2018年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效发展的评价值分别为0.179、0.502、0.148,资源节约和高效发展是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的短板;从区域差异上看,黄河流域各省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较大,总体上呈现“上下游高中游低”的特点,2018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最高的山东,评价值为0.528,排名最低的宁夏仅为0.317;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结论 黄河流域各省区应弥补不足,缩小省域间差异;因地制宜,针对黄河流域的不同地区制定和实施差异化政策;聚焦资源节约和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开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活动。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主体部分,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就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系统地评价森林生态安全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方法]基于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模型建立中部地区森林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选择熵权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分配,采用模糊物元模型对中部地区2005年、2010年、2015年森林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评价期内该地区森林生态安全水平总体上呈现良好状况且提升稳健,但区域发展不均衡,北部省份(山西、河南)森林生态安全状况较佳,中部省份(湖北、安徽)森林生态安全状态良好,南部省份(湖南、江西)森林生态安全状态有待提升。[结论]评价期内森林生态安全状态提升较为缓慢,且省份间存在较大差别;河南、湖北、安徽3省承受了较大的森林生态安全压力;单位GDP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普遍偏低,成为阻碍地区森林生态安全响应的主要因素。中部6省森林生态安全提升重点应在于减轻人类活动对森林环境的负面干扰,增强森林的营造、管护力度。  相似文献   

12.
吴宝海 《水利经济》2020,38(6):20-24
水资源和水环境与我国经济绿色发展、区域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人民生活健康密切相关。当前,江苏地方政府在积极推进水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同时也面临着技术壁垒、资金约束、管理不善等问题。通过对苏南地区水环境治理现状和问题的梳理分析,指出通过系统设计、资源整合和区域协同治理、建立多方参与的水环境保护基金是推动地方经济绿色发展和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与水生态环境之间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开展社会经济与水生态环境协调度研究对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选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选取2015—2019年江苏省社会经济和水生态环境指标,对13个设区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水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到二者的协调发展度水平,并对其进行了等级划分,针对其区域分布特征进行了空间分析。结果表明:2015—2019年,江苏省社会经济与水生态环境耦合度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空间表现上,苏南地区的协调发展度水平最高,苏中、苏北其次,地区耦合度差异较大;总体苏南地区和苏北地区协调发展度的改善程度较大,苏中地区改善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山西省的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研究,对其耦合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对山西省的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基于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度在03~07,处于中等耦合阶段,两者的发展水平进步较快; 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0—2012年为低度耦合协调水平, 2013—2015年为中度耦合协调水平,在2016年达到高度耦合协调水平。[结论](1)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综合评价值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D在2016年均处于近7年最高点,但耦合度增长迟缓,今后应注重两者的融合发展,更好地推进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充分挖掘乡村资源价值,以促进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全面协同发展;(2)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度增长态势明显,耦合效应明显,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山西省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地意义;(3)山西省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耦合发展可分为起始发展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耦合度从2012年起长期处于稳定的中度耦合状态,但耦合协调度增长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5.
在构建水资源环境和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2—2013年间江苏省的水资源环境和城镇化发展的交互作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水资源和城镇化的变化过程并不具有一致性。水资源环境水平波动上升,而城镇化发展水平始终保持上升的态势。这决定了两者的耦合关系呈现出独有的特征:2004年之前处于波动的较低水平耦合阶段(拮抗或磨合阶段),2004年起迅速进入高水平耦合阶段并随后一直保持在此水平。据此提出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高水灾风险防范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的有限性影响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出现了低迷,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给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调整,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加大高耗能产业产能控制,加强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3个维度出发,构建资源型城市均衡发展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测算2010—2018年可再生资源型城市(伊春市)和不可再生资源型城市(大庆市)的均衡发展效益。结果表明:伊春市和大庆市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力资源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距;2010—2018年,大庆市的均衡发展效益整体优于伊春市,尤其是经济发展层面和生态保护层面与伊春市存在较大差距;伊春市依托林业生态工程的长期投入在社会发展层面的均衡效益优于大庆市,但大庆市在改善贫困、提升地区医疗保障水平、构筑多层社保体系等方面表现突出,值得伊春市学习借鉴。最后,围绕产业转型、民生改善、生态建设等方面对伊春市均衡发展提出若干建议及思考。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宁维亮 《水利经济》2005,23(4):1-3,60
遵循可持续发展观点,从分析山西省水资源禀赋现状特性入手,在论述区域发展的水资源保障作用的基础上,选取水资源量及其开发利用、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状态3个方面6类指标来分析和评价山西省地市级行政区划的水资源支撑能力,并对山西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水资源支撑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出结论: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水平相比,山西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协调度为0.23,表明山西水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支撑能力低于全国平均水资源支撑能力,因此,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主线,对区域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合理开发、优化配置,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保障山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太原、大同和运城市的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协调度名列全省最后3位,表明区域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在山西省是最低的,因而在这3个城市中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相对不足,水资源将直接影响到这些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矿业可持续发展是矿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全球碳减排进程加速,气候变化的适应与应对,已成为全球各政治体和经济体共识。在新发展阶段,国家“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将成为矿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内生动力。优化能源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多维协同发展路径,发挥矿业在碳减排中的“助推器”作用;积极推进矿业绿色发展,实施矿业迹地生态修复重大工程,提升矿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有助于重塑矿业社会形象和矿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0.
在循环经济、绿色发展、低碳经济等理论背景下,经济转型期,地质公园面临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为使地质公园所在区域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地质公园绿色发展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与实践意义。以绿色发展理论为指导,反复实地考察、深入研究,倡导从自然到人文,宏观与微观结合,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地质公园绿色发展研究之中。研究认为:地质公园绿色发展与其所处的区域环境、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应以地质公园为依托,采取相应的手段与途径,加强绿色管理,促进所在区域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