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粮食生产萎缩问题张明亮随着农村工业发展,一些农村工业发达地区相继出现了粮食生产萎缩的问题。针对这一新问题,我们选择了代表农村工业化水平不同阶段的山东省苍山县、诸城市、桓台县、淄川区,江苏省无锡县和广东省东莞市六个县(市),结合全...  相似文献   

2.
本刊在1992年第10期首次刊登了一组台湾学者的文章,它对我国大陆读者了解台湾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促进海峡两岸学者交流学术观点起了很好的作用,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好评。本刊这一期再次推出一组台湾学者的文章,这些文章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台湾的农产品产品政策、产销制度及农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对正在走向市场经济、深化改革的我国大陆农村经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为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农经学界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我们欢迎海峡两岸学者继续就90年代中国大陆和台湾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撰稿投寄本刊我们将择优发表,以飨两岸读者。  相似文献   

3.
4.
美国的粮食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柯炳生一、对美国粮食政策主要措施的分析美国粮食政策的目标,总的说来是对农民实行收入支持,使得种粮农民的收入水平不发生大幅度的下降乃至缩减与非农业就业者收入的差距。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生产过剩。过剩是造成...  相似文献   

5.
粮食生产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为了保障我国粮食生产,提高农民收益,我国政府针对粮食生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粮食生产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以期为完善我国粮食生产政策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民以食为天。为了不断提高和改善我国人民的生活,国家必须拥有足够的粮食,然而怎样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专家们集思广益,积极献计献策,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见解,对进一步发展我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颇有启迪。本期特摘发部分建议。  相似文献   

7.
吕政 《中国改革》2006,(2):41-44
■从人均GDP指标看,到2005年末,我国人均GDP将达到11400元,按现行汇率换算,为1400美元,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第二阶段;■从非农产业产值比重指标看,2005年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为85.1%,农业增加值比重为14.9%。按此衡量,我国工业化程度已越过工业化中期;■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指标看,我国仍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工业化任务没有完成,工业化进程处于初期阶段。  相似文献   

8.
9.
2011年11月上旬,应台湾“中华优质农业推广协会”的邀请,笔者随安徽省粮食考察团赴台进行了为期8天的考察,通过实地参观、座谈交流,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他们抓粮食生产和经营的经验和理念,值得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10.
11.
粮食政策改革:难点与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政策改革:难点与目标唐仁健一、引言从种种迹象看,中国正在发生新一轮粮食危机。一个基本的事实是:自1985年以来已近10年,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直徘徊在4.25亿~4.5亿吨之间;1993年底以来,粮食的市场价格长期居高不下;为平抑粮价,政府采取...  相似文献   

12.
13.
工业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于1970年代末的农村改革,给我国农村经济和粮食经济的增长带来了机遇,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却给我国的粮食生产带来了一些挑战;受布朗先生对中国粮食问题研究的启发,运用我国1978~2000年的相关数据以及常用的双对数线性模型,考察我国工业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工业化与粮食生产负相关,工业化对粮食生产的正效应小于其负效应。  相似文献   

14.
15.
从产业互动观点看,台湾经济发展过程,可以区分二大阶段:一为“以农业培养工业”;二为“以工业发展农业”。这两大阶段的划分,可由资本流向来决定,即从农业角度看,净资本流出,是为“以农业培养工业”阶段,反之,则为“以工业发展农业”阶段。据本文作者研究,自台湾光复至1975年,农业部门是净资本流出,但自1976年起,却为资本净流入。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中长期粮食政策的探讨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硕 《中国农村经济》1989,(12):15-21,34
制定我国的中长期粮食政策,首先要从八十年代中期粮食的实际情况出发,并预测到本世纪末的粮食发展趋势。 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实现了粮食产量4亿吨。1985年粮食大幅度减产,1986年和1987年的粮食总产量虽有恢复,但1988年又减产,已连续四年徘徊在1984年的产量水平线之下。然而,粮食消费量自1984年以来却大幅度直线上升。1986年的基本粮情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中,一方面要坚定不移的制止基本建设规模的持续膨胀,抑制过旺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则必须努力发展,不断增加和改善有效供给,尤其是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这才是解决总供给与总需求趋于平衡、稳定民心、促使国民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根本途径。本文试就我国粮食生产如何再登上一个新台阶提出几点思考意见。一、政策导向必须有利于粮食生产的发展。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结束我国农业长期滞后的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极其重要的政策,并以此推动了农村经济改革不断深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  相似文献   

18.
刘玉清 《农业经济》1989,(3):20-21,17
近几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正陷入一种徘徊状态。1978~1984年,粮食产量从30,477万吨增加到40,731万吨,平均每年增长4.23%。1987年粮食总产量为40,473万吨,比1984年下降了253万吨。很明显,1984年后粮食生产徘徊不前。引起粮食生产徘徊的原因众说纷纭。笔者认为,目前粮食生产出现的迟滞绝非偶然,追根溯源,倾斜式工业化战略是导致粮食生产徘徊的重要原因。倾斜式工业化战略,其实质就是加速农业部门的资源向工业部门转移,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保证工业及城市社会的优先发展。世界发达国家工业化一般是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0多美元(1965年价格)开始的,此时农业劳动力份额占60%左右。而我国1952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50多美元,农业劳动力份额高达83.5%,就是说,我国开始实行工业超前发展战略时,人均产值水平很低,农业劳动力份额却很高。要在如此低水平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唯一有效的办法便是提高国民的积累程度,进而保持较高的投资率。而做出这方面牺牲和贡献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