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众标准化》2010,(3):61-61
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质检总局近日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工作的意见》,要求国家专项奖励资金向供热计量改造倾斜。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不同步实施供热分户计量改造的,不得通过验收,不得拨付中央财政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奖励资金。  相似文献   

2.
《北京房地产》2008,(1):70-72
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提出,今明两年启动北方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1.5亿平方米。记者:建设部如何落实这项任务,出台了哪些具体政策?答:我国目前北方采暖地区集中供热面积20多亿平方米,采暖能耗占当地全社会能耗的20%以上,是建筑能耗的最大组成部分。北方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是“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北京房地产》2008,(2):I0013-I0015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精神,切实推进北方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工作,我们制定了《北方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相似文献   

4.
正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是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是指对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建筑的围护结构(墙体、门窗、屋面的实施保温)、供热系统、照明设备和热水供应设施等实施节能改造的活动,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是推进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实践,也是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  相似文献   

5.
供热计量改造是通过在用户端加装户用热量表及室内温度调控器,换热站加装热量表、循环泵变频控制系统及气候补偿系统,实现供热行业节能减排目标的技术措施。文章结合东营市安居工程安泰南区、安泰北区及安慧南区的改造前后的能耗和节能量计算情况,阐述了既有居住建筑实施节能改造后节能量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北京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专项实施方案》的出台,既有供热系统、大型公共建筑、普通公共建筑、居住建筑进行节能改造。然而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进入实施阶段,人们不得忽略的是——  相似文献   

7.
刘伟 《价值工程》2014,(27):84-85
吉林省"暖房子"工程的开展已进入第五个年头,全省累计实现改造陈旧管网7946公里,实现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12865万平方米,全省供热保障能力和房屋保温能力显著增强,共计220万户(663万人)城市居民从中受益。以长春市某项目为例,采用全寿命周期理论,对吉林省"暖房子"工程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检验"暖房子"工程的合理经济性。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我国不能满足2007年10月发布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节能要求的既有建筑达401.7亿平方米。本文通过实地研究,比较详细的说明了当前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施工内容,并着重对供热计量的改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为完善今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工程改造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郝爽  秦颖 《价值工程》2014,(5):109-110
为了降低严寒地区既有建筑的能耗,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文章指出了当前哈尔滨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哈尔滨市的气候特点,探索哈尔滨市改造既有建筑围护结构和改善室外环境的节能改造技术。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北方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方地区既有居住建筑普遍存在着节能措施差、节能效率低等问题,在能源日趋紧张的今天,对其进行节能改造是发展的一大趋势。文章结合北方地区既有居住建筑的特点,借鉴先进的国内外经验,从门窗、屋顶、外墙、采暖、太阳能利用等多方面入手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将收到较为显著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简述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引入适宜性技术概念,其主要强调节能技术需充分考虑室内热环境各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和综合分析,而设计出最适宜的改造方案,不光追求对各种高科技材料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国家建设部<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第五条明确规定"新建居住建筑的集中采暖系统应当使用双管系统,推行温度调节和用户热量计量装置,实行供热计量收费".这表明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下,"热"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福利,已经开始逐步商品化.并明确了我国的节能政策,随着上述文件的实施,采暖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供热计量是通过供热节能改造,实现节能减排的技术措施。通过实施供热计量收费政策,实现用户按“用热量交费”,从而鼓励用户“按需用热,节约热费”,促进能耗节约。文章介绍了东营市2009年实施的市直安居工程三个居民小区的供热计量节能技术改造内容,同时介绍了2012年新投入运行的11个小区实施热计量后的运营情况。  相似文献   

14.
国家建设部《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第五条明确规定“新建居住建筑的集中采暖系统应当使用双管系统,推行温度调节和用户热量计量装置,实行供热计量收费”。这表明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下,“热”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福利,已经开始逐步商品化。并明确了我国的节能政策,随着上述文件的实施,采暖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建设部<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第五条明确规定"新建居住建筑的集中采暖系统应当使用双管系统,推行温度调节和户用热量计量装置,实 行供热计量收费".这表明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下,"热"作为计划经 济体制下的一种福利,已经开始逐步商品化.并明确了我国的节能政策,随着 上述文件的实施,采暖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北京房地产》2008,(9):I0012-I0015
北京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本市既有非节能建筑和集中供热系统(以下简称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项目管理,保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的顺利实施,完成节能减排目标,根据《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建筑节能发展规划》和《北京市既有建筑改造专项实施方案》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17.
节能是供热管网设计建设时必须重视的课题,文章从管网的管网能耗减少技术、保温技术、温控计量技术及水力平衡技术四个方面对供热管网节能技术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对如何对供热管网进行节能改造提出了具体措施和方法,为供热管网的实际建设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既有建筑改造从内容分类主要包括节能改造和安全性改造。目前适宜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广的既有建筑改造还集中体现在可带来收益的节能改造。安全性维护性改造的关键还是落实资金来源的问题,如通过财政拨款,建立维修维护基金等手段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价值工程》2017,(4):45-48
当前社会对既有居住建筑绿色化改造工作的成本投入与回报认识并不清晰,改造工作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衍生出的资金问题阻碍了改造的顺利进行。文章主要对改造过程中的以下问题进行研究:如何科学的衡量绿色化改造的增量成本与效益,为既有居住建筑绿色化改造的经济效益分析建立系统的分析框架和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0.
国家建设部于2000年2月18日发布第76号令明确表示:对于新建住宅,必须安装热计量装置后,才能获得销售资格;对已建住宅,要求在2010年以前完成管网改造以及热计量装置(热能表)的安装工作。国家建设部的指标是2020年采暖期前,其他既有建筑基本完成建筑节能达到热计量的要求。2003年随着国家建设部等八部委联合签发的《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下达后,我国民用建筑供暖体制进行了改革,部分城市采用热量表作为供热计量收费的依据,还有部分城市作为试点在运行。2012年阜新市供热计量改造工程已由阜新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建设,质检局和市公用事业与房产局供暖办相互协调,对全市2012年安装的11个标段10个厂家热量表分2年进行了计量检定。在2012年和2013年检定中发现,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的供热计量改造验收上还没有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确认手续,这给热量表的首次检定造成困难。根据《计量法》第九条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以及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方面的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实行强制检定。未按照规定申请检定或者检定不合格的,不得使用。《计量法实施细则》第十一条指出,使用实行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当地县(市)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指定的计量检定机构申请周期检定。热量表作为百姓缴费的唯一依据,它的准确性涉及每户百姓的切身利益,关乎计量改造的成功与否。因此,作为使用者,发现未经检定安装使用的热量表可以拒绝缴费,这样势必出现纠纷,使供暖企业收费缺少法律和技术支持,一旦拆卸检定,又造成资源的二次浪费,使国家作为试点统计的供热计量改造的数据准确性受到质疑。在前阶段由公用事业与房产局供暖主持,市建委、市物价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及供暖企业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供热计量改革及相关供暖工作”会议上知悉,2014年后阜新将陆续有3000万平方米的建筑需安装热量表,按100平方米使用一块热量表计算,需安装30万块。按《计量法》要求,这些表必须进行首次检定后才能安装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