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陈蕾 《经济导刊》2011,(5):62-63
通过知识产权制度对软件产业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是矫正软件产品的外部性、维持软件市场秩序的必要手段,也是软件产业发展与演进的内在要求。鉴于软件产业演进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的演进,重点围绕其中的软件产业组织演进与知识产权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以期为软件产业组织演进与知识产权的良性互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我国软件产业组织瓶颈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缺乏大型软件企业是我国软件产业组织的瓶颈,缺乏明确的软件产业组织政策是瓶颈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基于组织惰性视角的组织理论演进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景坤 《经济与管理》2007,21(12):32-36
从克服组织惰性的视角出发,古典管理理论所倡导的“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行为科学理论对人的关注、管理科学理论对组织管理的重新认识以及当代组织理论所推崇的开放系统与组织学习理念,都是在打破传统组织理论范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们正是在不断克服组织惰性的过程中推动了组织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聚是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的共同趋势,这一现象表明集聚化与软件产业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现有的研究并不能充分解释这一问题。本文首先界定了产业集聚和集聚化发展的内涵,然后结合对软件产业特征的分析,从理论上论证了软件产业集聚化发展的必然性。文章最后对我国软件产业的集聚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全球软件产业在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上表现出与传统产业不同的组织特点。从软件产业的整体来看,市场集中度并不高,但具体到某类软件产品时,软件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却非常高,并且企业之间竞争激烈;软件企业采用的主要是技术创新竞争、价格竞争、广告竞争、兼并等产业组织调整行为。我国绝大多数软件企业的利润率远远低于美、日、欧等软件产业发达国家的软件产业,这主要是由于核心技术缺乏所导致的产业竞争力薄弱。  相似文献   

6.
中国软件产业专利申请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中国软件业的产业结构,对中国软件业专利申请行为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1990—2008年中国软件专利数据的动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软件企业的专利申请行为与相关法律环境变化存在内在联系;软件企业的专利申请行为与企业规模、性质以及产品种类非常相关。绘制了历年中国软件专利申请量态势图,剖析了专利权人构成及中国软件专利发明技术构成情况,挖掘出中国软件业主要技术领域专利布局最活跃的企业。  相似文献   

7.
焦云霞 《技术经济》2021,40(5):27-38
本文基于Global超效率DEA模型全面测度2009—2018年我国软件产业效率,并采用条件Kernel密度从静态和动态双重视角揭示中国软件产业效率的时空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我国软件产业效率整体较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间存在较大差距,并且该差距逐步扩大;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内部省份间软件产业效率差距呈现不同程度的缩小;整体上我国省份间软件产业效率不存在空间集聚;东部地区内部省份间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中部、西部地区内部省份间不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为实现我国软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建议进一步增强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各地区继续挖掘优势并着力补齐短板,构建软件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8.
模块化作为一种新的组织模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模块化本质上是一种与分工经济相联系的经济现象,它是在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各个细分部分按照功能原则重新聚合的过程。由此,我们认为:模块化是分工的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在分工理论的视角下模块化组织的演进路径为:模块化技术→产品的模块化设计→模块化分工→模块化组织。同时产品模块化、价值链模块化以及市场模块化分别构成了模块化组织形成的微观、中观以及宏观方面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郭利平 《时代经贸》2006,4(9):46-48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更加突出和明显,世界经济布局并没有均衡化发展。相反,却出现了产业更加集聚的空间现象——产业集群。作为有效的空间组织模式,产业集群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动力源和创新中心。本文将产业集群作为一个自组织的复杂系统加以研究,尝试运用耗散结构、协同学等自组织理论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演化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探讨产业集群的演进路径和动力学机理,为产业集群深入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相似文献   

10.
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高效生态产业的演进,使其由低级形式渐次向高级形式转化,由平面型进一步向空间型延伸,因此,空间产业成为当今生态产业发展的一大时尚。空间产业的高技术性、科学性、高效性,为平面性产业难以比拟,在土地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空间产业越来越成为主流产业。从发达国家空间产业发展的水平看,尤以美国和加拿大最为出色。本文以此为主线,通过透视和分析两国高效生态产业的演进及组织,展示我国高效生态产业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软件是信息社会的核心,它的渗透性、可复用性、适变性使其获得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和爱尔兰两国的软件产业均得到了发展,但是目前它们的发展水平却有很大的差距。试从市场环境,政府政策、人力资源状况和软件技术园建设这四个方面对两国软件业进行比较,结合国情对我国软件业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软件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本文通过设定指标和构建模型,对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基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中印软件业进行了比较.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软件产业在发展中存在自主创新能力较低,出口能力不足,国际竞争力较低,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以及盈利能力较低等问题.提出了完善软件产业创新政策,建立以产业技术政策为核心的产业政策体系,以财税、金融政策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等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杨黎 《经济师》2007,(11):64-65
文章以产业组织理论中传统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为分析框架,考察了我国软件产业的产业组织状况。文章认为我国的软件产业的市场结构为原子分散型,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市场竞争一直非常激烈,市场绩效总的来说有较大提高,但近几年利润率较低且有下滑趋势。最后文章提出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国家层面以及省级层面工业软件产业政策信息的梳理,对中国工业软件的产业链、研发链、市场链展开深入分析,以明晰中国工业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态势.再基于对全球和国内工业软件产业发展趋势的研判,提出优先培育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工业软件公司,不断壮大工业互联网平台龙头企业,鼓励大中型制造企业自主研发嵌入式软件,兴建专门的工业软件产业园集聚中小软件企业,积极推动工业软件产业创新链再造,推动工业软件企业成为研发投入主体,快速形成人才结构优势拓展数字经济发展新空间等发展路径,以期为未来中国工业软件产业政策体系的构建和工业软件龙头企业的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演进与实证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罗·克鲁格曼获得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其开创的新经济地理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分支之一,标志着区位已经成为主流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范畴。近年来,新经济学不仅在理论上深入发展,而且产生了一系列丰富的实证研究成果。本文在回顾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演进的基础上,概括和总结了新经济地理学的最新实证研究成果,最后在分析新经济地理学实证研究困难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通过对高技术虚拟企业组织演进机理的研究,建立了高技术虚拟企业组织演进负熵模型,定量分析了其不同类型组织结构的稳定性,解释了组织演进的内在机理和路径,以期为高技术虚拟企业进行组织结构的选择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将中国创新政策的发展历程分为3个阶段,即1978—1994年、1995—2005年和2006年以后。运用扎根理论分析了各阶段的创新政策,研究了中国创新政策的演进。结果显示:中国创新政策的范式并未发生根本变化;人才和环境营造一直是中国创新政策的重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加强使得科技与经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18.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秘颖 《生产力研究》2005,(4):228-229,232
在西方国家,产业组织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已经有了近50年的历史。循着产业组织学萌芽、产生、发展的逻辑秩序,可以看出主要产业组织理论在经济生活的作用和对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组织演进的方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洁 《经济问题》2001,(1):31-32,35
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外部环境急剧变化情况下出现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学习型组织提出的五项修炼提高了企业组织结构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增强了企业的应变能力,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产业联动网络的演进路径有利于辨识产业联动网络的演进阶段,适时采取调控策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文章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产业联动网络的演进路径:产业联动网络形成于区位差异,成长、成熟于分工协作,可持续发展于技术创新。为使产业联动网络持续健康发展,区域政府在产业联动网络演进的不同的阶段,应采取相应的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