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师》2017,(6)
文章通过构建一个分析基础设施对R&D影响效应的理论框架,并运用面板IV-2SLS方法实证检验1993-2008年中国基础设施规模与利用效率对R&D的挤入/挤出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中西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尤其是中部货运设施的利用效率)、东西部地区的能源基础设施规模和信息设施规模、电信设施利用效率都具有显著的R&D挤入效应,总体上基础设施规模与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的正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
张志  周浩 《财经研究》2012,(3):124-134
文章利用1998-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在模型中加入不同经济意义空间权重矩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更多地通过经济联系发生作用。交通基础设施对第二产业的空间溢出大于对第三产业的空间溢出,基于产业结构的空间溢出大于基于市场规模的空间溢出。此外,我国铁路溢出效应存在边际报酬递增的特征,而公路溢出效应则呈现边际报酬递减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丝绸之路沿线交通基础设施空间经济溢出效应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SDM空间计量模型,分别构建邻接、地理距离、经济空间3种权重矩阵,从宏观—分区—国家3个层级测度2000—2015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空间经济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3种权重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人均GDP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但经济空间权重下的全局Moran’s I指数要高于其他权重。(2)宏观层面来看,交通基础设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溢出效应约为直接效应的10倍。经济空间权重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要明显优于其他权重。(3)从分区层面来看,交通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各个区域存在显著差异:西北五省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溢出效应约为直接效应的2倍;中亚区域、西亚区域均不显著;东欧区域存在正向的直接效应,但溢出效应并不显著。(4)从国家层面来看,交通基础设施的直接效应在空间上呈现出集聚分布的特征,东欧区域的直接效应要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符合距离衰减原理,随着距离增加溢出效应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交通基础设施具有明显的网络性特征,使得它在促进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影响着临近区域的经济发展.本文利用我国2001-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并在模型中加入代表不同经济含义的空间权重矩阵,考察了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这种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总体而言,交通基础设施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且通过经济联系发生的空间溢出效应大于简单相邻关系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相对于东部和西部,中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对于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最显著;从不同的交通方式看,铁路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大于公路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5.
基础设施、空间溢出与制造业成本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可变成本函数与外部性因素分析框架,本文采用中国各省工业企业面板数据,通过空间计量和似无关回归(SUR)实证分析中国基础设施空间溢出的成本效应及其行业溢出。研究发现:基础设施空间溢出对制造业产生的成本效应大于本地基础设施的成本效应,且东部成本弹性高于中西部;基础设施地区分布不平衡导致其网络效应降低,存在产业竞争地区的基础设施空间溢出和市场稠密溢出导致本地制造业边际成本提高和要素投入减少;此外,基础设施空间溢出的成本效应还取决于制造业的集聚程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交叉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了2001-2010年我国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共90个地级市的基础设施综合水平和工业效率值,接着在空间技术溢出理论基础上建立了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三大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水平及其外溢效应对工业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区域基础设施显著促进了工业效率的提升,同时,在相邻地级市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此外,交通、通讯和能源基础设施分项对工业效率的影响,及其外溢效应的分析结果,在三大区域之间的表现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7.
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农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空间回归偏微分方法的空间杜宾模型,分别采用邻近空间、地理距离空间和经济空间作为权重矩阵,实证分析了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存量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在不同的空间权重条件下,中国农业经济增长均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2农业基础设施存量对农业产出均存在正向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3农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区域差异性,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要强于粮食平衡区和粮食主销区,同时粮食主产区内部各区域的农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效应也存在分化。  相似文献   

8.
古丝绸之路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辉煌已经变为了落后。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亚欧大陆桥等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新时期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已经形成。本文基于新经济增长及新经济地理的视角,运用空间计量方法,选取"新丝绸之路"交通大动脉陇海、兰新铁路沿线涵盖最重要的17个城市,采用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方法,考虑在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的情况下,实证分析多维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探讨促进"新丝绸之路"这条交通经济带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2008—2016年的空间面板数据进行绿色创新产出的空间集聚和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30个省份绿色创新产出的正相关性显著,并且在地理空间上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第二,各绿色创新要素对本地区绿色创新产出以及对邻近地区空间溢出效应均存在差异,其中,人力资本呈现显著负向溢出效应,环境规制、开放度、交通基础设施密度以及互联网技术普及率的溢出效应呈现显著正向影响;第三,优化开发区域绿色创新产出遥遥领先于非优化开发区域,为促进两个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开发区域应起示范带头作用,并向非优化开发区域进行知识和技术溢出,从而提升非优化开发区域绿色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生产性服务企业因其服务的专业化和即时化特点,倾向于在交通发达的城市集聚,本文基于2005~2015年省际的空间计量分析证实了上述结论,即交通基础设施对所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研究还发现:相邻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这一溢出效应主要发生在市场规模和经济发展程度相近的地区之间,地理上邻近性的作用相对较弱。这一结论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部分地理位置相邻但市场规模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出现分化的现象。通过对空间溢出效应的分解可以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对邻近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全国层面的空间溢出效应较小,这与不同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阶段和溢出效应的差异有关,因此政府需要根据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及发展潜力进行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  相似文献   

11.
笔者使用中国1995—2015年面板数据,采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构建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模型,使用误差修正准极大似然估计方法经验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交通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在空间相邻权重矩阵和空间距离幂权重矩阵(Ψ=-1)中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其中,交通基础设施发挥扩散作用,人力资本发挥集聚作用;交通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动态特征;交通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速度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经济》2015,(11):100-108
使用1995—2012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方法,构建0-1空间权重矩阵和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以铁路密度和公路密度表征交通基础设施,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省际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Moran指数逐渐减小但仍十分显著;一个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密度增大会对邻近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产生显著影响,即交通基础设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其中,铁路密度的增大对临近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公路密度的增大会扩大邻近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但不显著。指出:继续加大铁路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优化公路投资结构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3.
胡颖  李维 《技术经济》2023,42(1):77-89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的关键。为此,基于2011—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51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东道国不同类型交通基础设施质量分别对中国出口与进口的影响,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东道国不同类型交通基础设施质量对中国进口的促进作用大于出口;(2)从中国对东道国出口来看,港口基础设施质量对中国出口推动作用最强,随后依次是公路与航空基础设施质量,而铁路基础设施质量的影响不显著,从中国自东道国进口来看,公路基础设施质量对中国进口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港口基础设施质量,而铁路、航空基础设施质量的影响较小;(3)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东道国交通基础设施质量会通过降低贸易成本而促进中国进出口贸易增长;(4)交互项分析发现东道国公路、铁路基础设施改善对港口与航空基础设施及港口基础设施改善对航空基础设施贸易促进作用具有正向溢出效应,而公路基础设施改善对铁路基础设施贸易促进作用具有负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4.
共同富裕靠发展,发展先行是交通。研究在量化共同富裕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全国2001—2021年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动态系统GMM和空间杜宾模型,从空间相关性、区域异质性及不同类型下的差异性对交通基础设施促进共同富裕的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统计年间,省域共同富裕水平普遍呈上升趋势,研究具有可实施性;(2)交通基础设施对共同富裕水平的影响总体是正向的,利于共同富裕的推进,而产业结构、市场化水平、信息化水平、技术水平均对共同富裕有正向影响;(3)交通基础设施对共同富裕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而公路、铁路密度与客、货运运输效率上溢出效应方向不一;(4)处于东、中、西部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具有异质性,不同类型交通基础设施对其也具有差异性。据此,从建立互通互联网络、完善规模与类型、强化投资与创新等提出助力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在知识生产函数中引入空间随机效应项,构建了一个三级贝叶斯空间层级模型,并运用1998—2007年我国29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数据,通过MCMC抽样法,实现对省际知识溢出效应的数量测度。实证结果显示:①1998—2007年中国各省市知识溢出的途径和传导机制是不同的;②1998—2007年北京等9省区属于"纯粹"的知识溢出输出地,广东等7省区属于"纯粹"的知识溢出输入地;③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和上海等发达地区是我国目前知识生产创新潜力最大的地区。由此,应通过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构建跨省区知识溢出的补贴机制以及知识生产的合作联动机制,有效地促进区域间知识溢出效应的扩散,实现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均衡提升。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经济增长分析框架中,交通基础设施是个助推性因素。本文试图从理论溯源中寻找交通基础设施研究的经济学基础,从现代文献的进一步拓展中梳理交通基础设施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外部溢出效应、效率改进效应、产业集聚效应、区域发展效应和现代化效应等5个方面。最后,本文认为,现代化交通体系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效率量化等方面的影响是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7.
在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背景下,以知识溢出为切入点,借助“宽带中国”政策构建准自然实验,考察了网络基础设施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效应与机制。研究发现:(1)网络基础设施具有明显的知识溢出效应,显著提升了本地的创新水平,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下该结论仍然成立。(2)网络基础设施对城市创新的提升效应存在时间异质性,创新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先变大后变小,在网络扩张的第3年达到最大。(3)空间异质性分析发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效应在东部、城市规模较大和交通基础设施较发达的城市更大。(4)网络基础设施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地区的创新水平也会产生正向影响,若不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则会高估网络基础设施对本地城市创新的提升作用。研究结论为新时代国家发挥“网络强国”和“创新强国”战略的“合力效应”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笔者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利用1999年~2008年省级相关数据,对中国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及其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沿海区位和文化资源禀赋优势促进了文化产业集聚;人力资本、交通通信、文化消费的提高也有利于文化产业集聚;政府财政支持对文化产业集聚有正面影响;文化产业集聚存在空间正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9.
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在中国的检验:1988—2007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基础设施作为一种投资既可以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又可以通过溢出效应间接地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结论在许多文献中得以验证,而国内有关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和溢出效应的文献并不多见。本文收集中国各省份1988—2007年的面板数据来验证三大网络性基础设施(即交通、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溢出效应;能源基础设施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并不显著,这主要是由我国的能源使用效率低所决定的。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将会继续加速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从而形成未来我国持续、稳定高增长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20.
笔者基于2001年~2011年的数据,运用层次分析和交叉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分别测算了我国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共90个地级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和工业效率值;随后,在空间技术溢出理论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三大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水平及其外溢效应对工业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区域基础设施对工业效率具有显著的提升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不同基础设施的效应在三大区域之间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