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业链: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产业链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载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产业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产业链及其升级为主题,分别从价值链、全球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治理下的产业升级三个方面对国外的研究,从产业链的内涵、产业链的类型和效率、产业链的形成与运行机制、产业链整合、全球价值链运用五个方面对国内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2.
技术能力与市场能力弱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基础弱的根源所在,由此决定的参与全球竞争模式又制约了其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因此,需突破我国装备制造业加入全球竞争的传统模式,在以各种方式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构建国内价值链和产业链,整合链条资源,增强企业的消化和二次创新能力,来衔接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竞争。  相似文献   

3.
刘洪钟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2):128-154+159-160
以半导体为主的高科技产业竞争是中美两国竞争的关键领域。与工业化时代不同,在全球分工深度融合发展的当今时代,中美高科技产业竞争是一种融合了技术竞争、制造能力竞争和市场竞争的混合竞争,综合体现为对全球价值链主导权的争夺。通过构建技术、制造能力和市场“三位一体”的全球价值链权力模型,从理论层面考察了全球价值链中权力的来源和权力竞争的本质,霸权国的权力垄断形成于对三者的体系性控制,但崛起国的后发优势则使其有机会通过技术撬动、制造能力提升和市场权力俘获而改变价值链中的单极权力结构,形成与主导国的权力平衡和对称性竞争。日美和中美半导体产业竞争的不同境况对上述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日本通过技术赶超和制造能力提升实现了半导体产业的崛起,但市场权力的缺乏使其无法形成对该产业的体系性控制,从而在面对美国霸权胁迫时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中国在半导体产业的制造能力和技术能力虽然还处于赶超阶段,但巨大的国内市场规模使其能够与缺乏制造能力的美国形成双向非对称相互依赖关系,从而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最终实现与美国的平等竞争关系奠定了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围绕全球价值链理论从全球价值链、产业链等方面对雅戈尔的“垂直”超级价值链进行研究,深入分析了它在全球价值链整合下的问题及其战略对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雅戈尔通过对全球价值链的整合,不断优化其产业链,积极抢占全球价值链中关键环节,从而将市场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全球价值链中的增加值贸易,借鉴Koopman等提出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指数以及基于国内增加值测算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从"地位-参与度-显性比较优势"视角,运用WTO和OECD联合发布的Ti VA统计数据,对比分析我国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发展现状、趋势及特征。研究发现,中国服务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主要由直接进口国消费的最终产品或服务增加值以及出口到第三方国家的中间产品增加值构成;美国、日本的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上参与程度较高,但中国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总体上还处于中下游位置,并且在信息技术、科学研究与发展等细分行业的地位指数与参与度指数呈反向变化;中国具有显性比较优势的服务业细分行业主要集中于传统服务业层面;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参与度指数与服务业贸易规模并没有明显的正向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全球价值链中的增加值贸易,借鉴Koopman等提出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指数以及基于国内增加值测算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从"地位-参与度-显性比较优势"视角,运用WTO和OECD联合发布的Ti VA统计数据,对比分析我国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发展现状、趋势及特征。研究发现,中国服务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主要由直接进口国消费的最终产品或服务增加值以及出口到第三方国家的中间产品增加值构成;美国、日本的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上参与程度较高,但中国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总体上还处于中下游位置,并且在信息技术、科学研究与发展等细分行业的地位指数与参与度指数呈反向变化;中国具有显性比较优势的服务业细分行业主要集中于传统服务业层面;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参与度指数与服务业贸易规模并没有明显的正向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全球产业链延展与我国产业的承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分析原理看,分工是产业链联系的基础,经济全球化推进是伴随国际分工深化延展。面对这一国际分工大转换的背景,世界价值创造体系在全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和重构。由于世界各国的要素禀赋结构不同,国与国之间的区位优势体现为价值链上也不相同,进而成为整个价值链条各个环节在国家或地区之间如何进行空间配置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研究全球产业链发展趋势与我国产业链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和纺织业全球价值链构成(一)全球价值链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根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商业研究者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价值链理论。波特1985年在《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了"价值链"概念,认为"企业  相似文献   

9.
透过棱镜门事件,让人们在关注跨国公司于全球一体化所导致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尤其是国际经济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同时,也不妨重新审视国家权力机构通过联合私营全业建立协作伙伴关系,从而确立并且维护其主导控制地位,并对由此给世界新秩序带来的影响力及其发赓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牛志伟  邹昭晞  卫平东 《改革》2020,(12):28-47
在完善和发展Koopman等构建的测算各经济体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状况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UNCTAD-Eora Global Value Chain Database和WIOD提供的数据,对全球价值链的演进、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竞争地位的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逆全球化并非近两年政治因素所致的暂时现象,全球需求萎缩可能是长期趋势;2008年以来,世界主要出口贸易大国的全球价值链上游参与度发生了显著的逆转性变化,从不断上升转向持续下降;出口贸易强国主导区域价值链并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中国出口占全球份额持续上升,自2011年起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但出口占GDP比重较低;2008年以后中国全球价值链上游参与度继续提升,下游参与度较大幅度下降,Koopman意义的全球价值链地位优势逐步显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主要上游供应国,并超越美国和其他贸易大国成为世界各经济体主要上游供应国;其他新兴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地位与中国差距巨大,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供给优势短期内难以替代。然而,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增值较低,完整意义的全球价值链地位优势尚存在差距。中国应因应逆全球化...  相似文献   

11.
全球价值链形成的动力系统及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华光 《改革与战略》2009,25(10):164-167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可以归因于条件系统、动力系统和组织系统。全球价值链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促进全球价值链形成的各种动力及其各自在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相互作用关系。文章从力学和经济学的双重视角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形成的动力机制,研究结论显示: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必须依赖于一定强度的链接力。市场需求是全球价值链形成的动力引擎,一旦引擎启动后,就衍生出一对推动力与离散力。比较优势、规模经济、专业化经济是推动力的来源,而运输成本、协调成本及制度成本的增加构成了离散力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2.
周颖  王发明  殷鸣 《特区经济》2007,221(6):45-46
本文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拓展了对产业集群风险的研究,运用实地调研成果,分析全球价值链分工与浙江纺织业集群风险形成的关联机制。明确了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浙江纺织业集群的风险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即:全球价值链的空间分化中成本优势的丧失和资源的匮乏、增值链的非均衡造成的对外部联系的过度依赖、全球价值链治理下的集群升级困难、发达国家贸易壁垒的限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全球产业链与国际贸易的响应关系为切入点,阐明近年来逆全球化、全球新冠疫情及新一轮科技革命等因素推动全球产业链从深度调整向加速重塑转变,导致国际贸易区域格局、贸易结构、贸易形式及竞争模式不断演变.提出我国应抓住全球产业链重塑的机遇,围绕建设贸易强国战略,有效增强产业链韧性,积极拓展贸易空间,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新优势...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了静态和动态的全球价值链U型曲线理论,基于该理论提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制造业升级的主要思路是:首先,中国的大中小企业要通过贸易和投资积极介入全球价值链,成为全球价值链的一个环节,充分利用中国劳动力资源密集等比较优势;其次,要努力创新,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在全球价值链中动态升级。中国的企业必须通过创新掌握若干关键前沿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国际市场营销中的品牌等优势,争取在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上掌握主动权。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基本方向是:传统制造业不断引入全球价值链中的互联网智能品牌等新制造元素;同时积极培育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优势;把握全球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品牌化、全球化的"新四化"的新趋势;尽快沿着动态的全球价值链U型曲线实现从世界制造业低端向世界制造业中高端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5.
全球价值链与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特区经济》2008,(7):197-198
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使产品的价值创造环节分散于不同国家和地区,这无疑为发展中国家嵌入全球价值创造环节,提高生产和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升级带来了机遇。本文将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的发展纳入全球产业链的范畴,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研究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的升级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小企业寻求突围的最好办法就是要利用国际产业链调整、国际分工重组的机遇,积极整合全球资源,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全面升级。近期,商务部表示,将鼓励在资本总量、人才结构等方面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走出去",并给予全面周到的法律咨询服务和所在国国情介绍,  相似文献   

17.
孔琳 《改革与战略》2012,28(7):32-38
近二十年来,世界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贸易额迅速增长,中美贸易差额也随之不断扩大。文章基于双边和多边贸易框架,通过对中美贸易的结构分析揭示了两国的贸易不平衡是由包含了中美两国以及价值链上相关各国的中间投入、最终产品以及全球价值链中的服务链接等各价值链环节之间的跨境贸易关系所导致的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贸易不平衡,只要两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格局不改变,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以及贸易差额的扩大就具有一定的刚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背景,本文分析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指出我国应从更开放、更全面的视角,一方面制定实施支持性政策,从宏观微观各层面上推动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并逐步占领全球产业分工中的有利位置和全球价值链中的高端环节,为国家谋取更大的战略利益;另一方面还要制定实施保护性的政策措施,将产业安全保护工作前置化,降低嵌入全球价值链之后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人类面临的困境与风险史无前例地交织和凸显,全球治理已不能"一切照旧"。目前,治理困境主要表现为治理碎片化,即主体多元、过度竞争、议题增多、制度阻塞加剧、规范冲突和知识失效。治理困境纾解需治理网络或者说"地球系统治理",世界城市作为具有诸多特殊功能的空间地理区域凸显。其实,世界城市参与全球治理既是机会也是义务,通过对国家权力不成比例的集中和对世界城市网络的构建,实现了对国家的适度"脱嵌"。然而由跨国生产者服务业企业构造的城市网络并不能覆盖全部治理需求,城市网络纳入更多构造者成为必需,主要包括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以及媒体信息企业,而流动空间将它们相互啮合。流动空间的横向自发链接使以城市为载体的诸多类型行为主体成功搭建出了制度化、程式化的全球政策网络,由此,城市获取整合、综合和扩大三重效应的同时也嵌入到治理体系。世界城市网络和全球政策网络的形成提出了城市外交需求。城市外交对全球治理的意义在于,能够提供公共物品,镶嵌到国际制度并深度治理,创新、扩散和深化规范。  相似文献   

20.
潘豪 《科技和产业》2010,10(8):71-73
格里芬价值链治理模式是目前价值链治理理论中经典的理论模型,但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在产业集群中存在着特定的人文因素和新时期行业协会、政府等公共机构政策都对价值链治理及其价值链上利润的分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在格里芬价值链治理模式决定的因素上进行拓展,加入人文因素和公共机构权力因素来进一步完善其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