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规模与结构、在国际分工中所处地位和环节、分享国际经济合作利益的变迁三个方面,分析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外经贸优势的表现与提升过程,揭示和总结了外经贸优势的发展路径,对研究如何在新阶段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提供了经验总结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全球价值链分工为中国融入新国际分工体系和生产组织网络提供了契机,提供了可供其学习跨国公司竞争力的培育过程并不断积累内在竞争优势和新的产业升级路径。同时,价值链分工也带来要素收入分配不平衡下的"比较优势困境"和知识要素分布的恶心循环。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拥有外贸规模不断扩大和进出口贸易结构优化提升以及广阔的国内市场和良好的投资环境等优势,但经济增长利润升值空间有限。  相似文献   

3.
<正> 国际分工就是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回顾历史,纵观现状,不难看出,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有二:一是自然条件,二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新的科学技术的发明,生产力的提高,总将影响世界经济,导致国际分工发生相应的变化。英国纺织工业早期的技术创新摧毁了印度工业原有的竞争优势以及用生产氮的新方法取代智  相似文献   

4.
国际产业分工新趋势与我国经济国际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佩倩 《江苏商论》2004,(10):115-117
当前国际产业分工出现了新变化,分工层次进一步细化,分工内涵进一步深化,分工方式进一步多样化,知识性要素已成为国际产业分工的核心,知识性要素的拥有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中国应积极适应国际分工的新趋势,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扩展经济国际化的领域,深化经济国际化的程度,提高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林毅夫教授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在本质上是先验的国际分工决定论。一国的产业结构,从而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由生产成本的差异性决定,要素禀赋仅是决定生产成本的因素之一而不是全部。如果一国完全按照要素禀赋指向发展本国产业,可能导致经济剩余的大量外流,从而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回应,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丰硕成果,同时学界也从不同学科视角、不同区域或产业、不同合作方式等角度对"一带一路"国际分工与合作展开了广泛研究。然而已有研究多以西方主流经济学作为研究基础,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研究、理论支撑、话语体系建设,应加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对"一带一路"国际分工与合作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论价值链国际分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由产业之间、产品之间向价值链分工发展。这种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国际分工主要表现为:要素合作、中间产品贸易增大、外包的迅猛发展等。在这种分工格局下,一国的比较优势不仅体现在产业、产品上,更多体现在价值链上。各国在价值链上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它在国际分工中的利益分配。中国目前在国际价值链上处于不利地位,自主创新是改变这种不利地位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8.
徐蔚葳 《大经贸》2008,(12):30-31
成绩举世瞩目与问题接踵而来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发挥比较优势,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2013年是改革开放35周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  相似文献   

10.
张志 《财贸经济》2004,(8):42-44
就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丰富廉价且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尤其是入世之后,为中国从世界范围内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新的机遇.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本文试图通过在新环境下对国际劳务合作问题的探讨,寻找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步入21世纪,尤其是中国正工加入WTO后,其产业发展已进入按国际分工结构来选择和实施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本通过分析中日贸易中工业制品的比较优势和中日间在工业制品中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状况,指出了两国间产业国际分工伯类型及特征。  相似文献   

12.
如何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了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明确要求,指出“增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鼓励国内企业充分利用扩大开放的有利时机,增强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  相似文献   

13.
周常青 《商场现代化》2007,(12):143-144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电子商务将是21世纪世界经济的主流,是影响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四大主要因素之一。电子商务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国际分工的格局的重心已经开始从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转变,从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转变。这种分工的变化为我国对外贸易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在保障外贸规模不断发展的同时,要争取更有利的外贸条件就要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培育自主品牌和装备制造能力。  相似文献   

14.
自1842年的《南京条约》到1997年6月30日,香港历经了150多年风风雨雨的殖民地统治,其间各方面的情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它始终不变的是:香港作为殖民自由港的性质及其国际化服务业的发展。由于中国对香港在这一经济体制下取得了举世共认的繁荣,仍将长期实行“一国两制”,即保持其在今后长期维持其自由港经济体制实质不发生变化。因此,本文将着重对香港的以其服务性经济为主体而参与国际分工的规律,及其对加入WTO后的中国,尤其是对与之为邻的广东省培育其服务性经济参与当前国际分工格局比较优势的启示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王雷 《商业时代》2012,(34):38-39
根据比较优势极限论,国际分工和规模经济带来的行业产量增加的速度一旦超越世界市场需求增加的速度,产能过剩和贸易摩擦将不可避免。所以,每个国家按照比较优势从事国际分工实际上是有一定的极限的,一旦超越此极限,除加剧贸易摩擦之外,产业之间的"马太效应"显现。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仅仅在短期内成立,一国长期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分工将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产品内分工带来效益的原因和条件,指出产品内分工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之一,企业应该积极利用这种方式提升竞争力,参与国际分工。  相似文献   

17.
国际分工的演进导致贸易比较优势出现新的变化,贸易模式也更加复杂。在国际贸易新格局下,贸易平衡表现为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互补下的总体平衡。随着国际分工的日趋深入,贸易失衡也将主要表现为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之间的结构性失衡。这与两者自由化进程的不对称密切相关。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新视野对于理解贸易平衡、解决贸易失衡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为新时期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指出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其中,"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商签投资协定"和"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  相似文献   

19.
APEC 是亚太地区级别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以“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为主题的2001年 APEC 年会于10月在上海举行。中国与 APEC 成员的产业内部贸易分工开始出现,但就整个结构来说,仍然是比较低的,深层次上的产业内部贸易仍然有待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国内经济形势与亚太经济合作的新趋势,提出新时期我国参与亚太地区贸易分工的战略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正>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对外贸易与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货物贸易总额已跃居世界首位,贸易大国地位不断提升和巩固。与此同时,世界经济自金融危机爆发后发生了巨大变化,正深刻影响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外部环境;而我国经济增长的国内资源环境进一步受到约束,收入不平等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突出,外贸传统优势逐步弱化,贸易增长方式亟需转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出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