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的现状,对资本积累、劳动投入、全要素生产率等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经济增长过去主要依赖于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论证了实现我国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增长要摆脱对要素投入的依赖.转而依赖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02-2007年中国工业及行业经济增长中资本、劳动和TFP贡献率的测算与比较发现:TFP对中国制造业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70年代的日本,这种低效率的增长模式使中国很难具备与70年代的日本相同的能力应对危机.在危机的冲击下,中国可能要付出相对较高的增长代价.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较符合实际的衡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指标体系,对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解进行了严密的数理分析。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福州、厦门和泉州三地的历史统计资料,对三地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如实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徐辉  周文魁 《魅力中国》2009,(20):32-33
采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方法对江苏省经济增长源泉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资本、劳动力和广义的技术进步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对江苏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江苏经济增长属于资本和技术双推动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资本、劳动和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各要素的贡献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表明:在1978-2005年资本投入对内蒙古经济增长起到主导作用,贡献度较高、贡献率较大;但劳动、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与贡献度不高,并且呈阶段性特点。  相似文献   

6.
熊华林  李应春 《科技和产业》2010,10(5):62-65,69
运用索洛模型对三明市经济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三明市的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资本驱动的外延式增长,新世纪以来这种趋势更明显,2000-2007年期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负值。因此,本文提出,三明市应当在注重加大投入的同时,也应当注意提高投入的效益,注重科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尤其对于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那些主导产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这些产业的生产率,加强这些产业的产业竞争力,实现全市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永静  王艳 《乡镇经济》2008,24(7):93-96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指标,采用索洛余值法对1979—200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素投入及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测算,对此期间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判断,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非常低,兵团经济长期处于粗放增长状态。要改变兵团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推进技术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其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虚拟经济与日本的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虚拟经济的膨胀日本的国民资产中包括两个以价格形式存在、但其价格或资产总额并不真实反映所代表资产价值的虚拟成分。其一是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虚拟资本,即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它们并不是在生产中实际发挥职能的真实资本,而是独立于实际资本之外的一种资本存在形式。其二是土地资产。土地本身是一种有形资产,但用来计算其资产总额的土地价格,实际上并“不是土地的购买价格,而是土地所提供的地租的购买价格,它是按普通利息率计算的”。也就是说,土地资产总额是地租资本化的结果。而不是土地价值的反映,因此也是一种虚拟经济成份。  相似文献   

9.
基于索洛增长模型,测度了1978-2013年云南省全要素生产率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发现,云南省全要素生产率波动较大,呈现先急剧上升后平稳下降的态势。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增长仍处于依赖资本与资源投入推动的粗放型、外延扩大式增长。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其中一个重要课题是经济增长因素研究。文章通过对2000~2009年江苏省经济统计数据的计量分析,采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方法对10年来江苏省经济增长的源泉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资本因素、劳动力因素和广义的技术进步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科技进步对江苏省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日本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图书馆是21世纪图书馆建设的核心目标。日本以强大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基础,在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成为世界的领导者之一。日本数字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表现出多元开发、注重规模、大量资金投入、讲求实用等特征。我国要借鉴日本的先进经验,在确定目标、转变观念、增加投入、强化合作等方面深入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  相似文献   

12.
跨海通道与日本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由于岛国的独特地理特征,为了促进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二战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跨海桥梁以及海底隧道建设,从而实现了四大主岛陆路交通的联结。日本一系列跨海通道的建设,对促进其经济腾飞、实现地区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对我国当前的五大跨海交通工程,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商会和行业协会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会和行业协会作为一种“中间性组织”,是日本战后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商会和行业协会不仅通过形成“有组织的市场”对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而且在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和不足以及协助国家进行经济战略管理和制定、实施产业政策等方面,发挥了政府、企业和市场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日本循环经济的特点及发展现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社会经济模式使日本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处理问题成为日本当前面临的主要国内环境问题之一。将废弃物再资源化、走循环经济道路成为日本的必然选择。日本循环经济具有以废弃物循环利用为核心、依靠官产学共同努力、法律保障、各相关部门协调合作、雄厚经济技术基础支持、环境教育辅助、政府表率等特点。日本循环经济在废弃物循环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并实现了一定的市场规模,但仍然存在的废弃物不法投弃行为延缓了日本循环经济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5.
日本经济在经历了长达10余年的低迷之后,于2003年开始复苏。2001年以来小泉政府推动的金融层面的改革、企业层面的改革推动了此次经济复苏。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经济复苏为全球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望带动全球经济继续稳步增长;但与此同时,将对美元汇率形成巨大压力,进而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资产组合配置。此外,日本经济复苏将对全球经济失衡和其他亚洲国家以及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产生复杂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罗明忠 《南方经济》2003,(12):69-72
日本中小企业发展最主要的经验是企业间互助合作、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扶持以及企业自身不懈奋斗。以此反观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强化企业间的合作与联合;加快培育中小企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明确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着力培养企业家队伍。  相似文献   

17.
朱英明  陆洪芳 《世界经济研究》2006,(10):82-88,F0003
自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来,日本经济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国民经济体系中产业的集群化日益凸显,对日本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作用。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经济也进入了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快速增长阶段,为了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非常有必要借鉴日本经济的集群化发展经验。本文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分析了60年代日本经济的集群化类型、特征和]化,并与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经济的集群化相比较,以此为基础从政府层面上提出了促进中国经济集群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日经济关系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过去的十年中,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仅为1.2%,与中国经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1] 经济发展动态的明显差异使许多日本企业将投资的目光转向中国。日本国际协力银行最近提供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具有3家以上国外子公司的日本制造业企业中,约有70%的企业认为中国是最有希望和魅力的投资国。[2] 在贸易方面,日本的官方统计表明中国对日贸易顺差有所增加。基于上述现象,日本国内出现了“中国威胁论”的观点,认为日本企业对中国的投资导致了日本国内失业的加剧,日本对华贸易赤字降低了日本国内的有效需求,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削…  相似文献   

19.
日本经济在1955-1973年间的高速增长,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它一方面为日本确立“经济大国”地位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效与贡献,同时,这种高速经济增长也为日本社会经济带来了一系列的“副产品”,也让日本付出了重大的代价,体现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弊端及损害。现实中,日本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深陷低迷的泥潭不能自拔。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对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进行回顾和总结确有一番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大经济实力及其特殊的发展历史,使得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已经并将继续对亚太经济产生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在客观上促进了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及整个亚太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另一方面,日本为早日这一目标而采取的一些不合时宜的做法,也使亚太经济的发展与合作面临着各种经济性及非经济性的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