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沉默权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沉默权是被告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它是被告人的防御权、人格权,是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权;它具有体现刑事诉讼价值、丰富刑事诉讼职能、实现刑事诉讼结构公正、完善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作用;没有沉默权的权利体系是不完备的权利体系,本试图对沉默权若干基本理论发表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论无罪推定     
无罪推定原则是指任何人在没有经过法定的司法程序最终确认有罪之前,应假定其为无罪的人,而将这一原则若规定在宪法或刑事诉讼法等法律中称为“无罪推定原则”,它的核心就是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无罪推定原则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所奉行,并且是国际性法律文件确认的刑事诉讼原则,因而成为国际通行的刑事诉讼原则。  相似文献   

3.
通过学习,要了解和掌握民事诉讼法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辩论原则、处分原则、法院调解原则等和一些基本制度如合议制度、陪审制度、回避制度、公开审判制度等,特别是要重点掌握民事诉讼的管辖问题、当事人问题以及从一审到再审的基本诉讼程序问题等。  相似文献   

4.
无罪推定原则是现代刑事司法程序中保障人权的基础性原则,被推定无罪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项权利。我国初步确立了该原则,但是在刑事诉讼立法上对该原则尚有一定的保留,在司法实践中也未全面地贯彻实施。文章从刑事侦查程序角度论述无罪推定原则在中国的贯彻实施程度以及适用的不充分性,并提出若干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5.
关于超期羁押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期羁押侵犯了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宪法性权利——人身自由权,限制了司法自由裁量权,破坏了控辩双主脆弱的势力均衡,背离了程序公正和诉讼效益的价值目标。对诉讼目的的偏向性选择、对口供的过分强调、有罪推定观念的影响、立法的疏漏是导致超期羁押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要想解决超期羁押问题,就必须立刑事强制措施的决定权与执行权相分离的制度,实行司法令状主义,加强对超期羁押责任者的追究,完善相关立法及加强受害人权利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事诉讼法》把犯罪嫌疑人列为当事人,使其诉讼主体地位在理论上以及立法中得到确认,但由于缺乏立法及司法双重层面上足够的权利保护,因而这种诉讼主体地位在事实上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在注重人权保障,加快诉讼民主化进程的今天,探讨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取保候审是司法机关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担保,保证其不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作为一种法定的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取保候审无疑在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下简称“未成年人”)是刑事犯罪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相似文献   

8.
保障辩护权的行使,促进被告人权利的保护和程序公正的实现.公正和效率是诉讼追求的价值目标,我国庭前会议程序追求的是在保证公正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提高诉讼效率,因此追求诉讼的效率价值必须以公正为基础.我国的刑事诉讼体现职权主义的特征,在诉讼力量上控辩双方是不平等的,庭前会议程序的证据展示功能能够帮助辩护人全面了解公诉方掌握的证据,有利于辩护人在开庭前就做好充足的准备,防止"证据突袭"等情况的出现.庭前会议程序召集控辩审三方就案件进行沟通,使得法官能够全面了解控辩双方的证据和意见而不至于在庭审开始前就为一方意见所左右,辩护方的辩护意见在庭审对抗中也将对被告人权利的保护产生实质作用,诉讼的公正价值由此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8条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被明确列为八项证据之一,虽然并没有将其称之为口供,但第53条又明文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由此可以的出去在我国的刑事诉讼语境中,口供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与犯罪事实有关的情况向办案人员所作的供述和辩解.进一步还可以详细的将口供分为书面和口头两种形式,书面口供主要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诉讼阶段亲自书写的供述,而口头口供主要是指办案人员根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有关犯罪事实所作的供述或辩解以及针对办案人员的提问所作的讯问笔录和录音录像资料等.另外,从内容上口供还可以分为有利口供和不利口供.而口供制度是指法律规定的关于口供的概念、作用、收集程序、审查判断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口供时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上的原则、规则和具体制度的总称.  相似文献   

10.
疑罪从无原则又称“有利被告原则”,是无罪推定原则派生出来的又一个原则。由于现有证据既不能认定被追诉的被告人有罪,又不能完全排除被追诉人的被告人无罪,根据无罪推定原则,从诉讼程序和实体法律上推定被追诉的被告人无罪,从而终结诉讼行为的法律原则。  相似文献   

11.
影响刑辩律师作用发挥的原因:我们的传统中缺乏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进行保护的观念;公权力没有受到应有的监督和制约;立法上存在的问题;律师队伍自身建设方面的缺陷。充分发挥刑辩律师作用的对策:牢固树立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依法进行保护的观念;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确保司法独立;修改和完善相关立法;切实保障当事人和律师基本的诉讼权利;提高律师社会地位,改善律师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2.
董潇丽  李鹏 《经济师》2006,(1):66-67
股东诉讼制度是保护股东,尤其是小股东权利与利益的最后屏障。股东诉讼制度由股东直接诉讼制度和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组成。就股东直接诉讼制度而言,我国法律给予股东的是很不完整的权利,而且,这些有限的权利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实现;而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中则完全是空白。文章从股东权入手,探讨公司股东诉讼的现实基础,评析我国现有股东诉讼之法律规定,完善股东直接诉讼,构建派生诉讼,试对完善我国股东诉讼制度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论刑事诉讼中犯罪单位的诉讼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位犯罪责任主体的复式性及犯罪行为的整合性,决定刑事诉讼中单位被告人应有独立的诉讼地位。但现行刑诉法未规定犯罪单位可以参加诉讼,无独立的诉讼地位。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建立诉讼代表人制,以保障其代表犯罪单位独立行使诉讼权,维护犯罪单位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自然物的权利分为生态伦理学上的权利和法律上的权利。生态伦理上的自然物的权利有法律化的趋势。就当代来说,法律上的自然物的权利是濒危动植物因为有物种灭绝的迫切危险而享有的生存发展权利。濒危动植物也拥有诉讼权利,他们可以作为民事诉讼或者行政诉讼原告。自然物诉讼是生态公益诉讼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李龙 《江南论坛》2001,(4):31-33
沉默权是现代法治国家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刑事司法正当程序的一项重要保障。各国刑事诉讼法普遍对沉默权作了规定,有些国家甚至直接规定在宪法中,使其上升为公开的一项宪法性权利或者说是对公民权利的一项宪法性保障。所谓沉默权,主要包括以下含义:一是被告人有权拒绝回答侦查追诉人员或审判人员的讯问,有权在讯问中始终保持沉默;二是不得因被告人拒绝回答或保持沉默而使其处于不利的境地或作出对其不利的裁判;三是被告人没有义务为追诉一方提供任何可能使自己陷于不利境地的言词或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16.
关于民事诉讼资源利用机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是法律经济学的观点分析,民事诉讼活动也存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即诉讼成本和诉讼效益问题。民事诉讼制度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最有效地利用社会已有的诉 讼成本,获得诉讼效益,在这一问题上,我国民事诉讼法律制度存在较大的缺陷与不足,只有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才能使甸民事诉讼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实现民事诉讼的基本价值之一--效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俊梅  王丹 《经济研究导刊》2013,(9):230-231,236
美国民事没收诉讼中权利请求人的诉讼资格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法定诉讼资格(statutory standing),一种是宪法第3条规定的诉讼资格(Article Ⅲ standing)。法定诉讼资格是关于权利请求人在对民事没收诉讼提出异议时必须满足的某些程序方面的法定要求。重点论述美国宪法第3条规定的诉讼资格,即在民事没收诉讼中能够表明自己对被诉财产享有某种权益的权利请求人,包括对被诉财产享有占有权权益的权利请求人和对被诉财产享有所有权权益的权利请求人。  相似文献   

18.
权利与诉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水君 《开放时代》2001,1(11):34-41
在现代社会,权利必须依靠法律与诉讼才能获得最有力保障。权利必须法律化和诉讼化。相对于立法而言,诉讼不仅更加有助于保障人和公民的权利,而且也有利于社会冲突的解决和国家的民主与法治进程。在中国的法治进程中要重视宪法的诉讼化、司法权的统一与独立,增强法律的确然性、可接近性和可利用性。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伟大思想中包含有丰富的法律思想。德主刑辅是其法律思想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封建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司法观。就其主张的“中庸”的刑事政策、“原心论罪”的刑罚原则、重教育预防以及“父子相隐”的诉讼原则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的法制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民事程序选择权是各国普遍确认的一项民事程序权利,其法理基础是民事程序主体性原则以及民事诉讼契约理论等。我国法律对此也有零星规定,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并没有确立实质意义上的民事程序选择权。本文拟从民事程序选择权的法理基础和我国的现状出发,分析在我国是否应赋予当事人民事程序选择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