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员工缺乏对企业的忠诚度、竞争对手的诱引等是造成高科技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的主因。只有通过树立知识型员工的危机意识,利用企业文化留住人才,建立公平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以及构建体现人才价值的薪酬制度等策略,才能减少知识型员工流失,增强高科技企业的人才吸纳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而员工的胜任力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对于知识型企业来说,传统的薪酬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其发展了,于是基于胜任力的薪酬管理便应运而生.在这种新的薪酬管理体系下,随着员工胜任力的不断提高,知识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得到了增强,同时也满足了员工对于更高报酬的渴求.基于胜任力的薪酬管理,有助于知识型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鼓励人才.  相似文献   

3.
科研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时代最久盛不衰的管理思想家”(美国《商业周刊》语)彼得·德鲁克先生称“知识型员工”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发展迅速,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越来越表现在知识技术的较量上,即人才特别是知识型员工上,因为知识的创造、利用、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都要靠知识的载体——知识型员工来实现。21世纪的企业最宝贵的资产是知识员工及其生产力。因此,如何合理开发和管理知识型员工,如何有效地激励知识型员工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创造力,已成为现代企业尤其是科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高科技企业知识型员工离职意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留住知识型员工是高科技企业普遍面临的重要挑战。通过借鉴国内外离职的研究成果,选择组织层次和个人层次等变量进行知识型员工的离职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从而为高科技企业如何留住知识型员工、提高其组织承诺感提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浅议有效激励知识型员工的措施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随着知识技术全球化创新的涌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高效率和高素质的员工-知识型员工。因此,如何有效地激发知识型员工的创造力,已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详细分析知识型员工个性,工作特性以及个体需要的基础上,从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报酬,和企业文化等4个方面提出有效激励知识型员工的有关措施。  相似文献   

6.
解芳 《时代经贸》2013,(20):131-132
知识密集型企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如何留住知识型核心员工,提高知识型员工的满意度,保持竞争优势,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所关注的问题。知识型员工个体的个性化与自主性特性或特点表现得极为突出,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高度重视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企业应重点从培育自主、创新、公正和团队的企业文化氛围,形成战略伙伴关系,创造追求进步的企业氛围,实施“全面薪酬”战略,建立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造就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个人等方面提高知识型员工的满意度,为企业长久保持竞争优势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知识密集型企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如何留住知识型核心员工,提高知识型员工的满意度,保持竞争优势,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所关注的问题。知识型员工个体的个性化与自主性特性或特点表现得极为突出,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高度重视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企业应重点从培育自主、创新、公正和团队的企业文化氛围,形成战略伙伴关系,创造追求进步的企业氛围,实施“全面薪酬”战略,建立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造就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个人等方面提高知识型员工的满意度,为企业长久保持竞争优势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知识型员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种竞争在本质上就是人才的较量,企业中知识型员工已成为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宝贵资源。根据当代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定义,知识型员工属于那种“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知识型员工的能力强弱是企业立足于激烈竞争环境的根本保证,因此,知识型员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就决定了企业的生命周期。一、知识型员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构成与企业中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大多受过高等教育,个人综合素质较高,他们的自主性、创新能力和成就动机较强,会主动寻求、学习知识…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高科技企业中知识型员工的频繁流动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与壮大的重要因素。文章从高科技企业和知识型员工的涵义入手,具体分析了高科技企业及其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并提出了有效激励高科技企业知识型员工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0.
对谢识予的《经济博弈论》中的“选择报酬和连续努力水平的委托人———代理人模型”加以改造,建立了以高科技企业和知识型员工为博弈双方的动态博弈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发现股票期权计划中的一些规律并将这些规律与现实中的实际情况加以对照、解释。  相似文献   

11.
使用区域重心模型和GIS软件分别计算了1995-2007年中国人口和经济重心,明确了不同年份人口和经济重心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人口和经济重心的相对位置,揭示了1995-2007年中国分省市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不均衡性变化规律,为国家制定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西部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分析西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优势和存在的非持续利用特征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西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观培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观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全面树立生态自然观、生态消费观、生态审美观、生态发展观等观念.“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观的培育需要一个长期的教育和实践过程,应当加强宣传;注重教育;倡导实践.  相似文献   

14.
国际服务外包有较高的失败率。失败率是与服务外包过程中所面临各种风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国服务外包市场有其特殊的风险因素,重点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服务外包人力资源风险,主要表现为高离职率、文化障碍和沟通效率低、企业人才结构风险;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风险,包括对软件的保护存在不足、执法力度不够、国外企业缺乏信任、海外媒体存在误解;服务外包企业的信息安全风险;发展服务外包的政策风险,包括税收、认证制度、公共服务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阶段性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取单位GDP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和工业粉尘排放量来体现中国环境质量的好坏,以人均GDP为影响变量,构建了6个非线性回归模型来实证研究中国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证明了不同研究阶段以单位GDP三废排放所体现的环境质量与人均GDP之间遵循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安全状况监测评估:2002—200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计算安全系数表明,2002—2005年,我国经济安全的状况是逐渐降低的,而且安全级别较低,处在中或低的区间内。通过分指标考察发现,内部安全条件(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外部安全条件(外资对我国技术的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是近几年造成我国经济安全恶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经济与管理》2004,18(10):23-25
金融创新是一个伴随金融业发展的持续过程。中国当前金融创新呈现出新的特点,与国际金融业的发展相比还存 在着许多差距。本文分析了产生差距的原因和中国开展金融创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了中国金融创新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出生性别比持续攀升,主要原因在于胎儿性别鉴定与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从无到有与由少变多。但伴随经济增长与社会变迁,歧视性性别偏好逐渐失去赖以存在的土壤,那些诱致出生性别比失调的因素不是被消除就是被弱化,从而为出生性别比在高位的回落创造了条件。促使中国出生性别比回复正常的社会经济基础已经逐渐具备,这意味着出生性别比由上升转而下降的转折点已经或将要来临。  相似文献   

19.
孙建华 《经济研究导刊》2011,(7):105-106,118
民国时期的县银行在抗战爆发前及抗战期间有过辅助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但县银行也存在资本薄弱、信用不稳固、营业区域狭小、业务难发展、未能专注于服务三农、监管难度大、经营风险及脆弱性高等问题,其经营实绩不尽人意。审视民国县银行由盛转衰的史迹及其弊端,总结其原因,有助于中国政府重组现阶段的县域金融中介体系,发展农村金融、支持和均衡县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资本市场在经历了2005年以来的大涨行情后,从2007年年末到2008年中期近一年的时间中,股指不断下滑,各类股票价格屡创新低,市值损失在70%左右。除了经济基本面以及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外,投资者的经济心理因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