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
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区域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普秋  张向阳 《经济问题》2007,332(4):54-56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基本上是同步的;发展中国家则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二者关系的演进,经历了从偏差到逐步协调的发展过程,二者之间的互动发展机制初步形成,通过建立工业化、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典型相关分析,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作了初步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改革,开放与发展的转型期,人口迅速增长和现代化工业飞速发展,大量的生产、大量的消费和大量的废弃物向环境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大量的增加,环境质量快速恶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的环境也提出了较高的水准.因此,我国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快对生存环境的治理.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把环境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变成经济发展的"推动嚣".  相似文献   

3.
中部县域工业化与环境负荷关系的实质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的选择问题。工业化规模经济扩张所带来的工业废气、工业废水排放量是中部地区环境问题的关键;县域工业化是中部工业"三废"排放量的主导因素,中部县域是发达区域环境污染的转移地。  相似文献   

4.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经验及对辽宁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怀涛 《当代经济》2009,(23):96-101
后工业化时代,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现.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角度,对国际、国内相关地区从现状趋势、分化过程、区位模式、发展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提出在辽宁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融合是必然选择,而突破二者之间在市场需求方面的低效平衡是实现互动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工业化、地理脆弱性与环境质量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我国30个大中城市经济、环境和社会数据,采取因子分析、横截面多元回归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城市化、工业化、地理脆弱性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和应采取的对策.结论表明,因子分析法比API指标综合性好,工业化进程、地理脆弱性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非常显著,提高了模型的解释能力.城市空气质量区域性和自相关性较强.本文的静态分析表明高城市化率一定程度上会带来城市空气质量的恶化.动态分析发现.初期城市化在一定范围内会导致环境质量恶化,超过某一峰值城市环境质量会持续的上升,呈现明显的三次曲线特征.结论表明,我国仍处于随城市化率提高空气质量污染上升的阶段,需要根据自然条件,适度控制城市化速度,提高工业化增长质量,从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治理等方面入手尽快到达空气质量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6.
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呈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特征.我国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初显成效时,也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计量模型分析表明,西部地区在人均GDP5 000元以上时,污染物排放量与入均GDP表现出明显的倒U型EKC左边上升阶段的特征,且环境质量仍有恶化的趋势,改善的转折点尚未到来.这主要是根源于西部地区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价格机制的失效,致使环境资源成本的高度外部化.西部地区环境质量的改善有待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的途径的提升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动态权衡等.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影响环境质量的典型机制与差异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污染和吸收两个视角构建包含大气、土壤、水体3个要素的环境质量研究体系,选取国务院按照新标准监测划定的74个城市2005-2018年数据为样本,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现阶段中国城镇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机制及效果,进一步识别其在市场主导型城镇化推进模式与政府主导型城镇化推进模式之间以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发现:现阶段中国城镇化进程对环境质量总体上造成了负面影响,既加剧了环境污染排放又抑制了环境吸收能力;居民消费水平、土地利用方式和产业结构是城镇化影响环境质量的主要途径;城镇化推动模式及经济发展水平异质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市场主导型城市、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城镇化进程促进了环境质量提升.本研究为政府在环境约束下如何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8.
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讲话,在这之后的十年间,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工业化进程大踏步地前进,产业结构走向现代化,工业环境变得开放透明,工业化进程速度加快,中国工业及其附属产业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制约着工业化的发展.针对工业化的发展历程,本文采取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过去十年的工业产值增速与财政支出增速关系,最终分析得出中国工业化进程对于政府支出规模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1978~2007年中国工业化演进与劳工环境变化的关系,本文认为:工业化进程通过产业结构的演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与城市化的扩展这三条路径实现对劳工环境的影响.劳动生产率是劳工环境变化的基本影响因素和前提条件;产业结构决定劳工环境变化的效率和速度;城市化进程决定了劳工环境变化的综合性、系统性、持续性.在1978~2007年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劳工环境在不断改善;劳工环境的改善应与产业结构的提升保持一致,不能脱离产业结构水平人为地提高或降低劳工标准.  相似文献   

10.
一国工业化程度的推进,必然导致其涉农征税发生相应变革.一国在其工业化发展的初期、中期和后期通常会相应采取剥夺农业的税收政策、农工自养的税收政策和保护农业或反哺农业的税收政策.工业化进程与涉农征税变革二者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反映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涉农征税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供给及其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态势是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局部生态环境仍有恶化的趋势。为了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供给和政策取向是在基础性的制度供给方面建立"经济发展成本内生"的生态经济模式,建立质量型低成本运行的国民经济体系,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阐述日本治理人为大气污染源的具体做法和措施,以及介绍日本大气质量监测管理体系和信息发布睛况,可以了解到:日本政府坚持污染治理原则,严格执法,加强技术开发,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实现了污染治理和经济增长的同步发展。日本治理大气污染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和吸收。  相似文献   

13.
低碳经济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发展低碳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新途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观,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的主题,新型工业化必须以低碳经济为"引擎"开拓经济发展的新主题。低碳农业是新型工业化的基本面,低碳工业是新型工业化的主线,低碳服务业是新型工业化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型工业化与资源环境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工业化强调通过现代技术不断深度开发和广度拓展自然资源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利用价值,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率和可持续利用,使中国工业从资源消耗型转变为资源节约型和技术导向型."环境成本内化"发展模式的构建是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它具体包括:建立"成本内化"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探索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强化城市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高新表面技术在发动机再制造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运用高新表面工程技术可以使旧发动机中62%的失效零件得到修复,而且修复后的表面性能优于新品。先进表面工程技术在发动机再制造中的应用提高了废旧品利用率,降低了再制造成本,不仅使企业获得了经济效益,还为国家节能、节材、保护环境做出了贡献。研究结果还表明,以再制造方式实施发动机整机水平的循环利用,其节能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最佳,再制造1万台废旧发动机可节约电1.45×10~8 kWh,减少CO_2排放0.6 kt,同时,可使发动机的旧部件回收利用率由72.3%提高到90%。  相似文献   

16.
绿色壁垒背景下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色壁垒是当今国际贸易环境中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且不断加强的一种贸易保护方式。绿色壁垒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量下降、出口收益降低,加大了我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生态农业产业化既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又把绿色农产品的产加销联接为一个整体,发挥整体功能,提高经济效益,是应对绿色壁垒的有效方法。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应结合我国实际,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加快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大科研投入,鼓励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科技附加值。  相似文献   

17.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在缓解全球粮食安全、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国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发展非常迅速,与其相关的知识产权制度立法也经过多次调整完善,巩固了其技术和市场优势。本文通过介绍美国农业生物技术研发投资现状,梳理其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并从授权专利的申请单位类型、技术类型和前十强企业的专利集中度等方面,分析农业生物技术的专利保护进展,总结美国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及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成功经验,以期为促进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创新及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阶段、特征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经济内涵。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工业化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后期。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突出特征是,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工业化、低成本的出口导向工业化,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工业化前景是光明的,按照正常发展,中国最晚将在2025年到2030年实现工业化,但中国工业化进程未必会一帆风顺,金融危机后,世界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制造业服务化的重大趋势,加大了中国工业化进程顺利推进的难度,增加了中国工业化战略调整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思考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陈爽  章以本 《经济地理》1999,19(4):111-116
本文针对近期中国城市进程中存在的部分急功近利趋势,通过综合分析土地、水资源、环境质量及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国情,提出城市化应适度发展,目标不可过高,速度不可过快,并根据中国目前所处工业化初期的阶段性特征,提出推进中国城市化健康、稳步发展的几点战略性和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The ongoing population aging and few children are major challenges for hum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While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s a crucial factor determining people's behaviour,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subjectiv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n an individual's fertility decision-making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Using data from the 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 this research has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quality perception and fertility intention in China. Results reveal that an increase in environmental quality perception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people's fertility intention. Our study proposes and verifies two pathways through which environmental quality perception affects fertility intention, namely, well-being and future expectation. This facilitating effect is greater for people with poor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policymakers should coordin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population policies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design various tools targeted based on people's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