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按照传统说法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近年考古发现 ,中华文明不止五千年 ,还要更长久些。这么悠久的历史 ,为什么绵延不绝 ?古埃及文明 ,巴比伦文明 ,印度文明 ,都已中绝 ,为什么独有中华文明 ,傲然挺立在世界之上 ,且历久弥新 ?这是因为 ,我们有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 ,鼓舞着我们 ,鞭策着我们奋勇向前 ,排除一切艰难险阻 ,大踏步前进。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说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不可能自立于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2.
《商周刊》2011,(8):2
作为基督教圣餐中的必备之饮,葡萄酒代表着爱和拯救的力量。以基督教信仰为传统的西方世界,对葡萄酒倍加珍爱,喝葡萄酒是他们千百年来不变的传统。  相似文献   

3.
汤明  裴劲松 《技术经济》2005,24(9):65-68
马克斯·韦伯和卡尔·马克思都认为社会存在三个层面,一是物质生产层面、经济层面,二是政治、法律的制度层面,三是精神、宗教文化、意识形态层面。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其成长同样也受到三个层面的影响,即企业是在器物层、制度层和信仰层三维空间的共同作用下成长。这三个层面在企业成长中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笔者认为,在当今中国,信仰的力量对企业经济增长将产生更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进程中,绵延五千年之久的中国乡村文明,处在何去何从的历史十字路口。处在消亡中的中国乡村文明面临着文明、文化、经济、社会与环境等五个方面的危机。从中华民族历史视角看,当今中国乡村的危机,绝不是一个村庄能否存在的危机,其背后表现出的是民族自信不足和主体性迷失危机。从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看,乡村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之根、传承之载体,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自信之根、复兴之本。从生态文明的时代高度看,中国乡村文明的命运与生态文明紧密相连。中国乡村文明遇工业文明衰,逢生态文明兴,我们面临着生态文明建设再度从农村起航的历史选择。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中国的乡村文明,重新设计我们的未来。让乡村文明内生到中国特色文明模式中,成为中国城乡两元文明城镇化模式的一元而存在。我们呼吁社会各界拯救保护我们的乡村文明,共同建设我们的走向伟大复兴的家园。  相似文献   

5.
杨光超 《商周刊》2011,(6):82-82
作为基督教圣餐中的必备之饮,葡萄酒代表着爱和拯救的力量。以基督教信仰为传统的西方世界,对葡萄酒倍加珍爱,喝葡萄酒是他们千百年来不变的传统。近年来,随着开放不断加快,西风渐进,风中带着葡萄酒的清香,中国人渐渐沉醉在这美妙的果香味道之中。  相似文献   

6.
于金文 《时代经贸》2011,(2):248-248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这种急速、剧烈的转变对个人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褂世界也出现了种种危机:价值模糊、意义失落、信仰崩溃、行为迷乱、精神压抑、心灵空虚……这种现状,呼唤从社会层面加强人文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的部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一方面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宗奉理性,信仰个人主义;另一方面,又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传统的“士之情怀”。这种情怀促使他们趋向于将个体的理念诉诸于普遍性要求,从而表现出强烈的历史感和责任感,发展到实践的层面,就往往偏离了其理念的出发点。这一点在陈序经身上有比较典型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民间信仰的性质介乎宗教与风俗之间,它既是某一区域内社会风俗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又是连接地域内不同阶层与乡族内相互关系的一种颇具复杂性的纽带,同时也是连接民间社会与国家统治之间的一种极为微妙的交接点.朱海滨先生的新著<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正是从浙江这一特定的区域内某些民间信仰的研究入手,深入细部的考察,从民间社会乃至国家政策的许多层面进行很有新意的分析,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9.
提高利率,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并进行结构性经济改革,推动国内经济的市场化和自由化,这是IMF拯救东亚金融危机方案中的主要措施。左翼经济学家认为东亚金融危机只是一场流动性危机,紧缩政策只会使危机国家雪上加霜,而右翼经济学家则认为IMF拯救行动加剧了道德风险问题,使国际金融更加动荡。IMF拯救方案引发的争议正在深入,并向国际金融领域的其他层面渗透。  相似文献   

10.
王立华 《铜陵学院学报》2010,9(3):67-68,121
人都有超越有限、追求无限的一种精神渴望,即追问终极问题的倾向,科学解答了我们身边绝大多数难题,但把终极问题留给了宗教、哲学。在这方面,哲学与宗教同源,都是出于人的终极关怀的需要,哲学与宗教异性,哲学诉诸理性,宗教诉诸信仰。但哲学的终极关怀,是人类精神的真正家园。只要有人的理性,智慧存在,哲学的追问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就会永不停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