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文昭 《魅力中国》2011,(11):68-68
全球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反倾销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贸易争端形式存在于WTO成员之间。我国要想更多的分享到自由贸易所带来的利益,不但取决于自由贸易自身,更要建立起一整套与自由贸易相匹配的“反倾销会计”的自我保护机制。本文将从会计应对反倾销所面临的问题和国际反倾销形式角度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面临的反倾销指控会越来越多。积极应对反倾销,争取反倾销诉讼取胜要从注重企业自身行为方式、企业间加强合作与协调、完善中国的反倾销法律制度、建立和完善反倾销预警监控机制、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利用反倾销武器对跨国企业进行反倾销起诉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自1996年开始,我国就成为世界上出口产品受到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而且遭受反倾销案件最终裁定的比率同样位居世界第一,是国际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中国企业为何频繁遭遇反倾销调查及损失如此严重,从会计的角度分析,我国缺少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是一个重要的诱因。文章主要从会计角度探讨在应诉反倾销案例中会计资料的收集.为应诉反倾销准备相应的会计资料。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对我国反倾销应对策略进行初步的探讨,在分析我国反倾销应对取得的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包含反倾销应对的目标监控机制、组织协调机制,事前预警机制,事后补救机制在内的反倾销应对策略的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何莉  崔琴 《理论观察》2002,(4):57-59
反倾销规则是 WTO允许的世界各国均可采用的维护公平贸易秩序、抵制不正当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规则非常严密 ,主要是明确规定了反倾销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及反倾销的程序。WTO成立以后 ,各成员方纷纷修改本国的反倾销法律 ,我国于 2 0 0 1年 12月 10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使之与 WTO的反倾销规则相一致。同时 ,也在积极利用 WTO反倾销规则来反对他国反倾销的滥用。 2 0 0 1年引起各界广泛关注的欧盟对我国石材业反倾销申诉案 ,经涉诉的我国 2 7家企业的积极应诉 ,终以欧盟撤诉 ,我方取得全面胜利而告终。这是我国按照 WTO原则建立自我保护体系 ,有效保护本国经济利益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意味着我国政府也将利用反倾销这把“利剑”来保护国内企业  相似文献   

6.
反倾销作为一种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可和广泛接受的限制进口的手段,是1948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所确立的原则。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该手段逐步演化成各国保护国内产业的主要工具。WTO反倾销协议规定,出口国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将产品输往进口国,并给进口国同类工业造成损害时,则该产品被视为倾销。倾销是不允许的,受到倾销损害的进口国政府可以对倾销产品征收反倾销税。今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开始施行。《条例》以六章五十九条的篇幅,详细界定了倾销的概念、倾销损害的内容、反倾销调查的实施方法,以…  相似文献   

7.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如同世贸组织的其他成员国一样都要受到约束,为了适应多边反倾销协定的要求,中国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在国际贸易关税壁垒日受冷落,行政限制手段等非关税壁垒日益减少的今天,反倾销措施日益成为国际贸易隐性非关税壁垒之中的一种重要手段.运用"反倾销"这一合法的国际贸易保护手段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国外不正当贸易做法的冲击,维护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和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已成为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产业》2004,(6):69-69
要诀一:预。即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企业要密切关注国际反倾销发展态势,建立企业或行业的反倾销预警机制,维护自身的出口安全,同时积极实施反倾销人才的储备,不仅要有能在国内处理对外反倾销的人才,还要培养一大批能够应付WTO反倾销争端的人才。  相似文献   

9.
高慧莹 《浙江经济》2006,(12):61-61
当前农业发展除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外,就农业自身来说。由于农业生产主要面临着两大风险、缺乏三大机制,即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和自我创新机制、市场风险预防机制、自然灾害保护机制,只有加快建立自我创新机制、市场风险预防机制、自然灾害保险机制,使传统农业尽快成为现代农业,使其具有类似于工业一样的自我积累、自我创新、自我发展、自我保护的良性发展机制,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促进农民的持续稳定增收。  相似文献   

10.
由于反倾销协议本身存在一些不合理性,使许多国家以反倾销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该项贸易保护措施成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重大障碍。面对这种局面,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协调配合,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同时完善反倾销应诉机制,促进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企业应规范内部管理,优化出口结构,建立灵活的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11.
由于反倾销协议本身存在一些不合理性,使许多国家以反倾销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该项贸易保护措施成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重大障碍。面对这种局面,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协调配合,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同时完善反倾销应诉机制,促进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企业应规范内部管理,优化出口结构,建立灵活的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12.
外国对华反倾销过程中的各类博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第一套反倾销体系是在1904年由加拿大确立的,随后澳大利亚,新西兰相继效仿,至今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常有措施,反倾销来是指GATT/TWO认可的由于维护正常国际贸易秩序,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国外产品不公平竞争的有效措施,但自反倾措施施行以来,却成了一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有力工具。甸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对我的反倾销措控就一直不断,尤其是80年代末90年初以来,发达国家加大了对货反倾销的力度,同时许多发展中国也加了对华反倾销的行列,反倾销已成为我国久贸发展的严重障碍,我国各界对之十分重视,对反倾销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多和深入。  相似文献   

13.
倾销的经济学和法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际经济加速一体化的当今世界,反倾销已成了各国保护本国工业、规避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保护条款的一大利器。本文从经济学和法学的角度,研究了倾销的认定和倾销的成因,倾销行为以及反倾销规则,从而对完善我国的反倾销立法以及企业的反倾诉讼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加入WTO组织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的贸易壁垒已瓦解。反倾销作为关贸总协定所允许的各国可以用来保护本国产品不受国外进口产品冲击的少数几种手段之一,越来越频繁地被各国使用。世情催生反倾销机制  相似文献   

15.
1997年3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鹏正式签发国务院令,发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这意味着我国依照国际惯例建立反倾销、反补贴机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国内工业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反倾销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贸易保护措施,也是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抵制不公平竞争、保护国内产业的重要手段。早在19世纪初,世界上一些贸  相似文献   

16.
反倾销措施能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对外反倾销会影响中国涉案上市公司企业价值,通过虚拟变量法的实证研究可以进行定量反映。回归结果显示:商务部的反倾销立案调查对企业价值有正面影响;肯定性初裁结果的正向影响比否定性结果显著;反倾销调查存在持续性效应,在反倾销立案调查后的4年内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由显著的正向影响转变为显著的负向影响。反倾销调查与中国上市公司企业价值的关联为中国保护本国企业正当利益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与WTO规则接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以下称《反倾销条例》)于200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部新的法规,从立法精神到内容都充分反映了世贸组织体系中《反倾销协议》相应原则和规则,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击退进口产品倾销的法律武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加强,降低关税水平和减少非关税措施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目前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的平均关税已降低到3%左右。历史上传统的贸易壁垒已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但出于对本国利益的考虑,世界各国对本国产业的保护从来没有停止过,保护的手段也不断变化。在可选择的“符合国际惯例”的保护手段中,反倾销就成了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手段。在反倾销这种堂而皇之的武器的庇护下,相当多的国家滥用反倾销条款,以反倾销名义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相似文献   

19.
周彭 《中国经贸》2008,(22):11-12
反倾销作为世贸组织允许采取的维护公平贸易和保护国内安全的合法手段,是各国所公认的。作为WTO的成员国之一,与其他WTO的成员国相比,中国在反倾销的立法和实践都起步晚,也相对不成熟,因此建立健全中国在反倾销方面立法,既是中国作为WTO成员国的义务,也是更好的行驶WTO成员国权利的保证。本文将就中国反倾销立法,尤其是关于日落复审规则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国际贸易的各种摩擦中,反倾销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发展,我国已成为国际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无论是从涉案金额还是从反倾销国家数量上,均排在世界第一位。作为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之一,反倾销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