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趋势、影响及战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加入并主导TPP既有其内在短期的经济动因,更有其长远深刻的战略意图。从发展趋势看,TPP的部分规则可能会逐步上升为国际贸易规则,其签署成功的可能性较大,但实现之前所宣称的"广覆盖、高标准"存在着不确定性。短期看,中国不加入TPP产生的负面影响相对有限,美国也很难实现借TPp成功牵制东亚一体化的目标;但从长期看,对于这一美国重返亚太、推动其战略重心东移的重要杠杆,中国应当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统筹谋划,深入开展跟踪研究,及早制定应对预案,为中国实现科学发展、和平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2.
TPP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中美对话语权的争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毅 《亚太经济》2012,(5):12-18
参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是奥巴马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一次重要调整,它标志着美国新的亚太区城合作政策的战略转变。本文在概述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最新发展动向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国参与并主导TPP的战略意图及其对东亚区域合作的潜在影响;同时,文章对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进行了反思,并针对美国的TPP战略,提出了中国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天津经济》2014,(5):84-84
一、TPP基本概念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的前身是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P4),是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员国中的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等四国发起,从2002年开始酝酿的一组多边关系的自由贸易协定,原名亚太自由贸易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  相似文献   

4.
"加入TPP,将有利于日本重新设计和调整现存的经济发展模式,为破解一蹶不振的经济寻找到突破口。"自从2009年美国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以来,就曾多次暗示日本加入这一区域贸易协定谈判。彼时,日本对此一直缄默其口,不予回应。因此,外界将日本的"犹豫"解读为,参加TPP将损害日本的核心利益。  相似文献   

5.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中高标准、严要求的知识产权条款,将对我国未来的对外贸易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知识产权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应对策略,对于我国降低TPP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美国在台湾的经济战略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苏联的解体使安全因素在美国国家战略中的地位趋于下降,而经济因素则日益突出。多年来,以美台贸易和军售为主要内容的美国在台湾的经济战略利益不断提高。明眼人一看便知,  相似文献   

7.
笪志刚 《东北之窗》2011,(13):21-21
如果不是发生了3月11日的大地震,这个炎热的6月日本将展开全国性的是否加入TPP的政策大讨论,是否加入TPP被菅直人内阁定位为“第三次开国”,因此,地震不仅影响日本经济,也耽搁了日本的开国进程。韩国在继2010年末与美国和欧盟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后,在出口欧美的卡车、轿车和电视机、电子电器等产品的关税已被撤销或大幅降低,这样的待遇使韩国产品的竞争优势凸显,可以直接叫板日拳企业。以出口导向立国的韩国对是否加入TPP似乎没有太大的悬念。中国也在审视一旦加入TPP将给本国带来何种影响.短期加入的可能性不大。澳大利亚、秘鲁、越南和马来西亚已开始启动加入谈判进程,并为2011年11月在美国夏威夷举行的APEC会议上正式缔约协商。俄罗斯、东盟等亚太国家都面临主动或被动地思考是否加入该框架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是当前亚太地区最新的两种区域经济合作框架。面对两种不同的合作框架,亚太地区国家对未来经济合作的态度和期望发生了变化。该文对当前亚太地区主要国家(RCEP成员国和美国)的区域合作态度进行研究,旨在为中国的对外经贸合作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
文章构建一个多国的全球一般均衡数值模型系统,并在模型中引入内生性贸易不平衡以及贸易成本结构,量化模拟了CPTPP的经济效应、中国加入的影响以及协定成员扩容的影响。模拟结果发现,CPTPP的实施不会损害中国的经济利益,相反会对中国的GDP、进出口贸易、就业、社会福利产生小幅度的正向作用;同时对CPTPP的成员国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对多数非成员国经济存在负向冲击。如果中国加入CPTPP,中国与CPTPP成员国的受益将进一步增加。CPTPP的现有扩容计划对协定成员存在正效应但不利于非成员国,而对中国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如果奥巴马政府当真要推动美国经济的战略转型、而不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做秀”或者鸣枪示警,那么中美经济格局必将为之改变,中国将在短期受到最大冲击。  相似文献   

11.
美国自由贸易协定战略与中国竞争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亮 《中国经贸》2006,(5):72-74
任何国家都无法漠视和抵制双边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双边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全球的发展表明,其内在深刻的发展动因使得美国这样实力强大的国家也无法轻视和抵制。  相似文献   

12.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和途径出现了重大变化,以高标准国际规则制定为内容的跨区域合作在全球兴起,TPP、TTIP、TISA、PSA等谈判都在进行中,但中国都被排除在外。中国为顺应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以中美BIT谈判和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从战略的高度,深化国内改革,重构贸易和投资规则,提高开放水平,为今后更多地参加与发达国家贸易与投资规则谈判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3.
<正> 当今世界的经济格局与以往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欧洲、日本以及新兴工业国的经济实力和影响正在不断加强,但是美国仍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目前世界上存在的主要经济问题几乎都与美国有关:西方工业国担心它们的货币如果对美元进一步贬值,就可能加剧国内正在爬升的通货膨胀;不发达国家担心美元利率进一步攀升会增加它们的债务负担;与美国有相当顺差的国家则在担心美国是否会采取更加严厉的保护主义措施。因此,分析美国经济的走势,不仅可以从中推导出世界经济兴衰的总体脉胳,而且可以使我们了解中国紧缩政策所处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短期政策与长远发展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总统没有拿到贸易促进权的情况下,其他国家考虑到美国国内政治的特殊结构,一般不会认真地同美国进行贸易谈判。  相似文献   

15.
简析美国海外经济利益保护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莹莹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8):107-128,159,160
资本主义扩张的源泉在于有无穷广阔的市场来为其资本提供可伸缩的空间,成果便是美国的海外经济利益。美国海外经济利益保护机制集政府战略部署、法律法规支撑、机制组织保障和军事打击辅佐于一体,是一张覆盖海外金融、经贸市场、能源资源、经济情报的巨大网络。在国家战略的宏观指导下,国际或者区域性金融经济组织、跨国企业、非政府组织等不断满足美国保护海外经济利益的需求;同时,国家间双边协定以及由美国国内延伸出来的新型保护海外经济利益的组织愈发成熟与完善。纵观美国海外经济利益保护机制的历史与未来,模式翻新与机构多样是政府宏观指导与市场自由运转的完美结合。然而,有着"殖民内核"的旧机制深化了美国与盟友之间的战略疑虑;新兴国家崛起必然冲击美国现有的海外经济利益保护机制。美国海外经济利益保护机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从正在谈判中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入手,分析了国内学者对TPP的认识误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TPP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小心,美国的TPP谈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美国作出了“重返”亚太的重大宣誓,这一宣誓将在今年持续发酵,并会从安全领域蔓延到经济领域,影响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9.
<正> 1988年初签署美国和加拿大两国政府经过长期谈判而于1989年初正式开始执行的“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将给加拿大带来哪些经济利益,产生一些什么样的风险和调整压力是令人瞩目的问题,本文试作一些具体分析。一、“协定”与加拿大的对外贸易利益美国是加拿大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1961年,大约一半的加拿大出口商品是对美国出口的,1971年这一比例已上升为2/3,而到1986年更进一步上升为3/4。仅就制造业产品出口来看,美国市场更显得重要——1986年,美国市场吸纳了  相似文献   

20.
美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出口战略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美国经济日益趋强,主要得益于美国政府大力开展外交,实施“国家出口战略”以竞争实力推行经济全球化,并使出口贸易与投资在美国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外贸制度创新体现在,政府把工作目标定位于为企业出口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服务、包括财政、金融信息、产业扶持等有利于出口的政策措施,未来美国将通过WTO推行全自由化,并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来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为此,我国应及早调整出口发展战略,加快政府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