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的经济责任被弱化,承担了本应由政府或社会承担的一些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为"企业办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呈现出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这一时期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三个阶段1 以放权让利为主的改革阶段 (1978~ 1984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启动了第一次思想解放的高潮 ,市场机制、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在理论上得到了肯定。从实际情况看 ,当时国家对国有企业管得过多 ,统得过死 ,使企业的活力严重不足 ,由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促动 ,从 1978年 10月开始 ,先后在四川、北京、上海等地进行国企改革的试点 ,进入 80年代初 ,国有企业改革在全国普遍铺开 ,但改革的内容仅限于四个方面 :政府下放部分权力 ,扩大企业自主权 ;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 ,建立企业经济核算制 ;出台…  相似文献   

3.
国有企业脱困的进展和今后的课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企三年脱困任务已基本完成,但这只是阶段性任务。要从根本上使企业摆脱困境,必须在企业制度上下功夫,当务之急是创造有利于实现有限责任的“小气候”。我国国有企业具有双重的无限责任,不仅表现在债权债务关系上,还表现在无限的社会责任上。企业承担的本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责任不解除,它的债权债务关系的明确性就会受到影响,就不能真正成为有限责任的经济组织,两权分离、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也就建立不起来。  相似文献   

4.
《中国纺织》2008,(1):137-137
12月26日晚,应清华大学中国公有资产研究中心的邀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社会责任建设办公室首席研究员梁晓晖博士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向该院师生作了题为“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与国有企业的发展定位”的报告。报告首先分析了在华跨国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国有企业在国内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和发展中所具有的不同竞争优势和发展挑战,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企业经济角度来看,有两次质的变化;第一次由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商品生产经济者;第二次变化就是当前,企业正步入从生产经济者转变成为资本经济者的阶段。 传统的国有企业,在生产经济中,名义上是承担经济核算责任的法人企业,实际上最终责任由政府承担。其主要原因是所有权与经营权不相分离,致经济责任不落实,加上企业内部经济责任不明确,相互脱节所致。  相似文献   

6.
“企业办社会”问题的本质是其承担的社会职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配置的问题。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进行配置 ,第一种是通过政府 ,把企业目前承担的社会责任转移到政府部门 ;第二种是把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交由市场主体配置 ;第三种是企业自己承担社会责任。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可能模式也就是社会职能在三者之间替代深度与广度不同所造成的不同状态。当企业的某项社会职能被政府完全替代时 ,即为政府办社会 ;当被部分替代时 ,即为政府和企业合办社会。相类似的 ,当企业的某项社会职能被市场主体替代时 ,即为“企业办社会”职能…  相似文献   

7.
国有企业改革从1978年开始至今,可分为五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为扩权改革。使国有企业拥有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同时推行经济责任制,以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第二阶段(1984-1986)为利税改革。这一阶段的改革就是用利改税来调整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关系,但收效较小。第三阶段(1986-1990)为两权改革。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实行政企职责  相似文献   

8.
2005年12月18日,由国资委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发起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联盟”宣告成立,国内第一部综合性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同时推出,并发表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北京宣言》。“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联盟”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第一个规范化组织,它的诞生,将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自觉地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而推动企业、社会、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健康发展,推动和谐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国有企业经过1979~1986年的“放权让利”、1987~1992年的“承包责任制”和1992~2002年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个阶段改革,已走过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何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0.
<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企业改革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历史阶段:1978年到1991年为第一个阶段,其指导思想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1992年到1997年为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进行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从党的十五大以后开始了新的阶段,也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发布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与利益相关者沟通CSR表现的情况。在CSR与企业声誉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的背景下,CSR报告质量在其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呢?梳理现有文献,将CSR表现划分成责任管理、市场责任、社会责任以及环境责任,通过实证检验,分别探讨各自与企业声誉之间的作用机理,并研究CSR报告质量在二者之间关系中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显示CSR表现正向作用于企业声誉,相较于责任管理,责任实践的正向作用更强。同时CSR报告质量在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具有调节效应,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声誉,并且对环境责任的调节效应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企业规模和实力的不断增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问题就一直备受商业理论界的关注。大量学者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内涵、理论基础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仍然有很多差强人意的地方,其中一些问题来自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本身,而另一些则来自于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就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中的四个方面的研究困境与不足进行探讨,这四个问题分别涉及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原因、评价与跨国环境下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相关研究得到极大发展,研究成果日益丰富。文章对西方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三个方面的理论进行了整理和述评,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企业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应该承担什么社会责任、以及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企业的规模、竞争力和知名度,从国内和国外分别选择了一家具有代表性的钢铁联合企业进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的比较研究,包括企业基本情况比较、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形式比较以及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比较.  相似文献   

15.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的各个相关者都向企业投入了一定专用性资源,各相关者应按投入资源的比例共享企业的收益,并共同享有企业的治理权。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就是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和与之相联系的企业治理权配置关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实际上就是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恰当分配企业的治理权,进而确保企业建立合适的社会责任体系来对各相关者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向各相关者履行这些责任和义务的代价占整个企业收益分配的比例,应与各相关者向企业投入的专用性资源的价值比例基本一致。只有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分享了合适的企业治理权,才能确保企业对其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6.
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两个维度出发,结合特定制度及相关因素,厘清企业社会责任的演进机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在相应条件具备时,围绕情境化、概念化、规范化以及定型化四个阶段循环演进,从而形成企业社会责任的动态发展模式。明晰企业社会责任动态演进机制,把握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演生特质,为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路径参照。  相似文献   

17.
Researchers have reported a positive, negative, and neutral impac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on financial performance. This inconsistency may be due to flawed empirical analysis. In this paper, we demonstrate a particular flaw in existing econometric studi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These studies estimate the effect of CSR by regressing firm performance o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several control variables. This model is misspecified because it does not control for investment in R&D, which has been shown to be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firm performance. This misspecification results in upwardly biased estimates of the financial impact of CSR. When the model is properly specified, we find that CSR has a neutral impact on financial performance. Copyright © 200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act of home country institutions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from emerging markets (EM-MNEs). Taki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 as an example and using a sample with 2052 firm-year observations from China over the period 2008–2018, we find that the BRI exerts a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effect on overall CSR of Chinese MNEs involved in the BRI and the positive effect is stronger for Chinese state-owned MNEs. In addition, only two dimensions of CSR (Employee Relations and Products) a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under the pressure of BRI. Finally, we examine the interactive effect of home- and host- country institutions on Chinese MNEs’ CSR and find the positive impact of the BRI on MNEs’ CSR performance is stronger in host countries with a higher level of CSR related institutional pressure. These results provide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MNEs to further improve CSR under the BRI, and enrich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active effect between home- and host-country institutions on enhancing Chinese MNEs’ reputation and promoting regional cooperation with countries along the BRI.

  相似文献   

19.
企业社会责任弹簧模型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责任期望之间存在的三个相关性假设。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弹簧模型,并从发展趋势和实践效果两个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基于分析结论,本文提出企业在社会责任实践中要实现三个结合:与顾客价值相结合,与企业价值相结合,与企业目标相结合,使得企业社会责任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企业社会责任的均衡模型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探求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的平衡机制,以期在实现二者良性互动的基础上,企业能有效履行其社会责任。本研究尝试构建现实可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模型.一方面.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一种可操作性的平台.避免泛泛而谈的道德判断对企业提出过高的要求而影响企业的整体目标;另一方面.为督促试图逃避社会责任的企业履行其应当承担的责任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依据。并结合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现状.指出社会责任模型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展望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