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关于我国农业补贴的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我们把土地资源的价值简单地等同于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实际上,土地资源总价值不仅包括经济价值,还包括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等。但我国农民的土地收益只是土地经济价值的一部分,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基本上没有转化为农民的收入。因此,政府的农业补贴实际上是土地资源价值的实现,是农民的应得。政府应按照WTO规则对农民进行补贴,使土地资源价值得到全面实现,使农民收入得到较快提高。  相似文献   

2.
“土地财政”不可持续 市政公债势在必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财政不可持续,以发行市政公债的方式筹集资金是地方政府完善其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债券管理和发行经验,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分级财政体制已经建立并日臻完善,地方政府发债动机强烈,地方债的市场需求巨大,地方政府作为发债主体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政府应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为市政公债发行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可选择某一种(水污染防治)专项市政公债在特定区域进行试点。比如,可以首先选择辽河、太湖、淮河、松花江流域作为重点区域进行试点,试点之后再推广。  相似文献   

3.
王玉  程霖 《财经研究》2022,(2):4-17
当前,构建中国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不仅是要确定一个整体框架,而且要在各分支学科都构建起"有血有肉"的内容。在土地经济学领域,成立于1933年的地政学派,是集土地问题研究团体和国家经济建设智囊团功能于一身的重要学术流派,对近代中国土地经济学的发展和土地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影响。文章从经济思想史角度考察地政学派的思想渊源、理论体系和制度设计。研究发现:(1)该学派的土地经济思想是在对中国传统土地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对西方土地学说的采择与变通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孙中山的土地纲领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一套思想学术体系;(2)该学派对中国土地经济学进行了学科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土地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涵盖平均地权理论、土地金融理论、土地现代治理理论等理论探索,并提出了相应的土地改革政策设计方案;(3)该学派在土地经济学的继承、借鉴和构建过程中形成了"古今互动""中西贯通""知行合一"的思想特征,对于当前中国土地经济学乃至中国经济学的构建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正一、现状描述"土地财政"是我国的一种特殊现象,是指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与土地相关的活动来获得。目前学界还没有对"土地财政"的内容形成统一认识。对于"土地财政"的概念,国内学者在不同时期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定义。刘守英、蒋省三(2005)认为"政府财政预算内靠城市扩张带来的产业税收效应,预算外靠土地出让收入,成为名副其实的土地财政。"程瑶(2005)从广义  相似文献   

5.
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是中国经济社会中的一个顽疾,它使得城乡居民拥有不同的土地权益,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巨大隔阂;为地方政府大肆圈占农地、侵害农民利益、从中牟取暴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必须改革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土地征用制度与土地储备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保证城市居民与农民享有"同地、同权、同价"的土地权利.  相似文献   

6.
唐在富 《经济经纬》2012,(2):140-145
土地财政在我国产生和发展呈倒"U"形特征,其产生的直接原因在于土地制度安排、政府主导的跨越式发展和对土地出让收入成本补偿不充分。从长期来看,土地财政的主要风险在于土地出让收入的不可持续性和政府土地抵押融资规模的失控,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房地产泡沫和收入分配不公。防范和化解土地财政潜在风险的关键是要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加强政府土地出让和抵押融资管理,有效调节土地收益分配,降低土地出让收入规模下降可能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我国土地增值税的管征经历了简易征收和"精细化管理"两个阶段,其制度变化主要受征税成本、房地产调控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思维的影响。中央调控政策导致了土地增值税制度的易变和不稳定。土地财政思维促使地方政府对土地增值税进行"精细化管理",这不仅使管理过程中的征税成本急剧增加,也使地方政府对土地增值税产生收入依赖。从长远来看,土地增值税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应予取消。但从近期来看,其仍是地方财政不可或缺的收入来源,应该简化税制并逐步减少征税。  相似文献   

8.
浅谈“轨道交通+土地”开发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媒体报道,"十二五"期间全国各城市地铁、轻轨规划线路建设里程将达到2600公里,建设投资规划额将达1.27万亿元。面对如此繁重的建设任务,如何筹措资金保持轨道交通建设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地政府的难题,在当前各地财政资金紧张的背景下,各地政府纷纷把目光转向土地,并出现各种版本"轨道+土地"开发模式。本文结合目前各地"轨道交通+土地"开发模式进行探讨,分析政府、轨道交通企业、土地专业开发主体等在"轨道交通+土地"开发过程中的角色定位,设计合理的"轨道交通+土地"开发模式,实现政府、轨道交通企业、土地专业开发主体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9.
正历史地看,中国土地财政现象的产生和形成,是中国特定制度环境和经济发展阶段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实质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条件下,集体土地国有化和国有土地加速资本化,而政治晋升激励、征地拆迁成本弥补不充分等因素也起到推动作用。(一)国有和集体所有并存的土地公有制及征地制度安排。中国《宪法》规定:国务院受委托代表全国人民行使土地所有权,并通过《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层层委托给地方政府具体管理。实际当中地方政府把土地"分级管理"变为事实上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1997—2012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采用System GMM计量模型,剖析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扩张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机制和路径。结果显示:土地财政扩张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当达到某一临界值后,土地财政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由负转正,影响曲线呈正U型;土地财政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正好相反。进一步研究得出:土地财政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路径是土地财政扩张可以同时促进地区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其中对前者的影响程度更大。指出:硬化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考核可以减少能源浪费;要消除这种负面效应,还须健全预算约束和官员绩效考核体系,扭转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内在激励和偏好,改变当前地方政府的土地开发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国内关于土地财政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以土地财政的成因、效应、改革为主线,对"土地财政"为主题的文献进行回顾梳理与简要评价。现有研究中认为:在分税的财政体制、政绩考核体系、农地征收补偿等制度背景下,推行土地财政模式是地方政府必然选择的行为策略。土地财政效应的观点:正向为弥补地方财政不足、加速城市化进程、推动经济增长;负向为诱发土地违法行为、形成届际政府间的不公平、侵害被征地农民利益、推动房价快速上涨、增加财政金融风险。现有研究中,关于土地财政改革与转型,大多从全国大环境的角度来考虑并从成因入手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在总结现有土地财政改革与转型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中央集中财权与事权"下划"及农地产权制度法律(法理)约束、宏观政策调控中的"地方政府土地行为问责"机制、"后土地财政时代"地方政府的困局与转型、物业(财产)税的征收、特定区域土地财政效应及改革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必将成为今后土地财政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1983年9月,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森正夫在厦门大学与傅衣凌、杨国桢先生进行一个月的合作研究,以<明清时代地主土地所有及农民有关土地诸权利的特点>为题,在各自阅读对方所写的有关论著及历史资科的基础上,围绕"地主土地所有的特点"、"农民有关土地的诸权利"、"土地所有和地方社会"三个主题,举行了6次研究会,报告研究心得并展开讨论.会后,由研究生郑振满、郑志章根据录音,将讨论发言部分整理成这份纪录.从纪录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初期中日史学界交流活跃的一个场景,感受学术对话与互动的潮流和气氛.时间虽过去了二十六年,有关研究已有新的开拓和发展,但当年论学的视野和问题意识,思想激荡产生的智慧之光,仍具有学术史的价值.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并庆贺杨国桢先生治史五十年,特全文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正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初建是基于一种独特的社会实验。就如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建都一样,堪培拉的选址是在中央政府规划和控制下的一块未开发地。但两者之间的重大区别是澳大利亚政府获得了堪培拉每年的土地租金,以之作为其财政收入。两代人之后,堪培拉的土地租赁制度由于以下原因而被破坏:(1)未能继续秉持"土地价值应该归公作为社会共同财富(commonwealth)"的原则;(2)政府获取的土地租金没能跟上市场水平;(3)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制度变迁理论,通过对2003—2008年23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进行经验分析,发现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模式严重阻滞了土地市场化进程。在土地财政模式等相关制度安排下,地方政府不仅无法承担起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角色,其具体行为模式还会使土地市场化改革面临着更大阻力。中国土地市场化进程的根本出路在于由强制性制度变迁向诱致性制度变迁转换,这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微观土地市场主体的自身努力程度。  相似文献   

15.
"土地涨价归公"和"土地发展权国有"是被征农地增值收益归国有的主要经济依据.但根据产权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土地涨价归公"实际上只能表明政府有权利"分享"被征农地的增值收益,而不表示被征农地增值收益归国家所有;另一方面,从权属性质看,国有土地发展权实际上是权力性质的,政府不能藉此而直接占有被征农地的增值收益.从产权经济逻辑看,被征农地的增值收益应该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由于概念本身的模糊性,"土地涨价归公"思想和"土地发展权国有"思想容易混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导致权利主体错位.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产权可进入市场流通,实行土地资产经营,对此人们已没有疑问。但土地是否有价值(劳动价值),如何确定土地价值与价格,在认识上大相径庭,由此产生种种不同的土地价值观。深入研究土地价值问题,不仅对研究地租地价理论十分必要,而且对研究土地产权流转、土地市场的管理、土地金融等等土地经济问题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三种不同的土地价值观 对于土地价值这样一个基础理论问题,理论界有所谓无价值论、全价值论和土地价值二元论三种分  相似文献   

17.
从土地的功能价值系统构成分析,土地具有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等3个构成要素。梅溪湖位于湖南省长沙"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大河西先导区。梅溪湖开发区土地蕴涵巨大的经济价值、良好的生态价值和强大的社会价值,并且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上,其土地价值具有明显的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开发权研究越来越为学界所重视。而对土地开发权的国外实践认知却存在着若干事实偏误,诸如英国土地开发权归国有和美国土地开发权私有模式等。本文从"开发"的概念入手,较系统地介绍美国、英国和日本土地开发权的运行现状,为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土地开发权夯实事实基础。实际上在现代西方市场经济法治社会,土地开发权并不是土地所有权人的私权力,是受规划和用途严格管制的,是政府基于社会管理的公权力对私有权力的规制。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土地资源价值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的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日益受到关注。基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1997~200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运用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的评估方法并借鉴了科斯坦萨(Costanza)和谢高地等人的评价模型,评估了和林格尔县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997~2007年和林格尔县土地里利用生态系统直接服务价值逐年增长,间接服务价值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GDP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不仅量化了土地资源生态价值,也可为今后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和构建土地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  相似文献   

20.
正土地财政的形成,既反映出现行征地制度引发的政府牟利动机,也彰显了现行财税体制的弊端,对地方政府行为造成的影响实在不可小视。在对土地财政效应的评价中,批评多于肯定,即总体上认为土地财政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弊大于利。认为土地财政给经济与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和危害的看法,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1.推高房价和地价。土地财政推高了房价和地价,加大了居民买房的难度,普通居民只能"望房兴叹",从而侵蚀了城镇居民的利益(张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