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汝志 《经济师》2013,(11):22-23
非正规就业对加快城市化进程,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深圳的非正规就业发展更具代表性。文章采用SPSS数据模型,以非正规就业发展的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对深圳非正规就业部门、非正规就业者的规模、非正规就业对GDP和产业经济发展的关联与贡献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2.
非正规就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后的主要就业形式,然而,第一代和第二代农民工选择非正规就业的原因却是不同的。基于农民工和政府两个微观经济主体视角,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得出结论,非正规就业是农民工和政府共同选择的现实结果。  相似文献   

3.
邓彤博  李敏 《经济管理》2021,43(11):104-120
与正规就业相比较,劳动者选择非正规就业的重要理由是其工作自主性.对于非正规就业人员来说,工作自主性是否能带来体面劳动感知,工作自主性对体面劳动感知影响过程中存在哪些关键变量,学术界尚未有明确的实证结论.基于工作-需求资源模型,本研究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库对上述猜想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工作自主性对体面劳动感知有显著正向作用;工作自主性显著负向影响情绪耗竭;在工作自主性与体面劳动感知之间,情绪耗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超时劳动负向调节工作自主性与体面劳动感知之间的关系,即超时劳动越严重,工作自主性对体面劳动感知的正向影响越弱;超时劳动在工作自主性和情绪耗竭之间不存在调节作用.通过对正规就业人员与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对比分析发现,与非正规就业人员相比,正规就业人员工作自主性对情绪耗竭起着显著正向作用,超时劳动正向调节工作自主性与体面劳动感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传统生产要素.随着劳动力市场的日益分化,非正规就业已成为城镇就业的重要途径.本文的估测显示,2000-2010年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占城镇就业人口的比重已达45%左右.但庞大的非正规就业群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尚不清晰.本研究表明,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对经济总产出的带动作用是城镇正规就业的25%,但强于农村劳动力.而城镇非正规就业比重与人均GDP的增速之间呈曲线关系,城镇非正规就业比重在9.6%-100%的区间内与经济增速呈倒U型关系;而当城镇非正规就业比重由9.6%逐步降低时,经济增速将得到更迅速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加剧了劳资关系的不平衡状态,强资本弱劳工的局面得以维护并日益加强,资方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劳动者利益的事情屡屡发生。随着转型时期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入推进,劳资关系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全面实现体面劳动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方针,企业、各类劳动组织以及劳动者都对实现体面劳动发出了强烈的呼声。金融危机后体面劳动研究有了新进展,未来体面劳动问题研究也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6.
刘铁明 《生产力研究》2012,(8):254-256,261
通过对我国有代表性的40篇研究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秉承求同存异的原则,构建一个比较公认的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30个三级指标。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城市贫困群体就业扶持政策的实施作为一个自然实验,应用微观经济计量方法分析了城市贫困群体中女性和男性的劳动供给反应。研究结果表明,贫困群体中女性劳动供给和男性劳动供给的净工资弹性分别为3.22和1.94;就业扶持政策使贫困群体中女性劳动供给和男性劳动供给分别增加了106.47%和57.33%;贫困群体劳动供给的增加主要是由就业率上升而非工作时间增加引起的。因此,通过就业扶持政策可以有效地增加贫困人口的劳动供给,提高贫困人口收入,达到有效削减贫困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调查表明,一直到市场化改革前,我国的农村都较好地继承了非正规劳动合作,但市场化改革的洗礼,使一直被历史认同的非正规劳动合作有退出历史舞台之势,一些市场方式正逐步替代非正规劳动合作.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农业部门的贫困、道德力量的影响来解释非正规劳动合作的演进规律,而未能发现伦理道德背后行为抉择的力量.本文基于农民的经济理性,分析了其行为选择的力量,以及由这种力量主导的中国农村非正规劳动合作的演进规律及未来趋势,从另一种视角解释了调查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