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在人类刚踏入21世纪之际,西方八国首脑在日本向全世界宣告,以信息高科技产业为基础的新经济是促进美国经济连续八年高增长的动力。然而,时隔一年,美国经济如“黄河落九天”,一泻千里跌进了低谷,“9·11”事件更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所谓新经济是不是已宣告寿终正寝?中国众多“硅谷”是否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中国信息高科技产业究竟向何处去?于是,  相似文献   

2.
中美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继2000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部和美国商务部在北京召开“中美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与投资机会研讨会”之后,又在华盛顿召开“中美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研讨会”,表明中美两国在高科技中小企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正在深入发展。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在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中,高科技中小企业正逐步成为新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从而倍受关注。美国经过长期努力,在促进技术创新、推动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和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美国…  相似文献   

3.
90年代初以来,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趋于走低;高科技份额日趋增大;经济增长持续时间拉长。信息革命是推动美国“新经济”形成的关键因素。经济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政策对“新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新经济”绝不排除商业周期的存在。新经济繁荣很可能会被经济萧条取而代之,这是一场可能比大多数人预料的程度要深得多的衰退和股市下跌。  相似文献   

4.
《调查研究报告》2006,(234):1-20
在战略高科技产业,美国通过政府扶持和引导,形成同行业企业“竞争前研发”联盟的政策举措,对提高美国战略高科技产业整体水平和美国国际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美国半导体产业“竞争前研发”联合体SEMATECH的特点、管理模式及成功经验,借鉴其成功经验,提出了我国政府应鼓励同行业企业“竞争前研发”联盟,扶持和引导我国战略高科技行业“竞争前研发”联盟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似乎同我们证实了高科技产业的魅力,中关村做为中国高科技的核心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纳斯达克的喧闹声中,中关村显得更加躁动不已。人们梦想有一天,中关村能够造就另一个“硅谷”神话。梦想会成真吗?  相似文献   

6.
张成 《宁波经济》2014,(2):51-51
硅巷位于纽约曼哈顿,是一个无边界的高科技园区,拥有众多高科技企业群,已成为纽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被誉为继硅谷之后美国发展最快的信息技术中心地带.纽约市正以“硅巷”(Silicon Alley)的地位,崛起为美国东岸的科技重镇,力图成为美国的“新科技首都”.  相似文献   

7.
一.美国“新经济”现象的重要启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新经济”出现,创造了美国历史上最长的经济扩张记录。美国经济成功地经历了从初级消费拉动的粗犷式经济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新经济的转型,寻找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所谓“新经济”是指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管理技术等七大高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而且具有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的特点。而这“三低一高”正是多年来各国经济奋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21世纪世界农业将迎来大变革的时代,全球范围内将出现“第三次浪潮农业”——人类从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时,通过应用高科技成果,使工业经济下的农  相似文献   

9.
台湾高科技产业现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产业规模、产业聚落和风险投资三个层对台湾高科技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台湾高科技产业是“投资驱动型”高科技经济,而非“创新驱动型”高科技经济。因此,其最突出的特征是产业标准的被动和核心技术的匮乏。  相似文献   

10.
李颜 《港口经济》2001,(2):40-4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以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产业为特征的“新经济”引起广泛关注。因为它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持续增长。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及财政收支盈余,进而开拓了一个知识经济新时代,引起世界各国纷纷向新经济结构转变。新经济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业为主导、以全球市场为依托、以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形态。  相似文献   

11.
台湾经济的“两重性”特征,具体表现在:经济衰退,但经济仍然有一定的基础。进出口双双下降,但贸易仍然有顺差;岛内投资不振,但岛外投资却热潮叠起;传统产业十分疲软,但高科技产业发展较快;台湾经济高度依赖美国和日本,但台湾经济的增长点却在祖国大陆。  相似文献   

12.
台湾经济的“两重性”特征,具体表现在:经济衰退,但经济仍然有一定的基础。进出口双双下降,但贸易仍然有顺差;岛内投资不振,但岛外投资却热潮叠起;传统产业十分疲软,但高科技产业发展较快;台湾经济高度依赖美国和日本,但台湾经济的增长点却在祖国大陆。  相似文献   

13.
当前高科技发展迅猛 ,现在人们已经清楚的看到 ,全球高科技热实际上是一场没有硝烟真正的世界战争 ,这场经济与技术的战争空前激烈 ,此起彼伏 ,残酷无情 ,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也给中国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挑战。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高科技产业化发展与现状(1)在高科技发展过程中又是美国第一。20世纪90年代是令美国人欢欣鼓舞的10年 ,在大国演义的全球舞台上 ,美国第一个占据高科技制高点和登上了知识经济的快车 ,90年代以来 ,美国经济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都双双走低 ,出现的经济现象 ,使得传统经济理论一时难以解…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经济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劳动力资源充沛的中国成为制造业的中心,被誉为“世界工厂”;资源充沛的巴西、俄罗斯等国,成为世界的原材料基地;美国、欧洲等资金、技术充沛但劳动力价格昂贵的国家,则把制造业外包,经济日益白领化,成为金融、高科技的“后工业社会”。  相似文献   

15.
风险投资,最近两年来被“炒”得热火朝天。美国由于建立了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高科技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带动经济强劲增长的“火车头”,特别是微软、网景、雅虎等一批企业更是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一蹿成为身价成百上千亿美元的“巨人”,在20世纪末期再次上演了一个又一个“神话”。...  相似文献   

16.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邓小平同志1991年4月为“863”计划工作会议所作的题词。他曾预言:“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9页)并要求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一、高技术产业化是世界经济竞争制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作为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具有远超其他国家的技术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经济活动中就是发达的高科技产业。国内学者对于美国的高科技产业有许多研究,但对于什么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哪些产业属于美国的高科技产业这些基本问题,学者们却没有给予必要的关注。实际上,  相似文献   

18.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经济开始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发展趋势,被称为“新经济”时代。 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7大高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具有低失业、  相似文献   

19.
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1990年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对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0%,而1997年这一比例提高到了40%,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全面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复苏和快速增长,使该国企业的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总体格局中的竞争能力得到了明显加强。英国大力推行“硅谷区”和“科学园区”建设,其国际互联网已居欧洲之冠。新加坡通过建设软件科技园,建立了TIARA网络、“新加坡联系”网络、“华商网络”等实用网络,力图使本国成为“智能岛”和亚太地区信息枢纽,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较好了抵卸了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冲击。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致力于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充分享受全球信息资源,提升综合国力。  相似文献   

20.
高科技产业化,即由现代高科技所引起的产业变革,自1945年人类第一颗原子弹在日本广岛爆炸和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投入使用,便拉开了序幕。到目前,这场由高科技所引起的产业变革,正在世界范围内有声有色地向着广度拓展和深度进发。然而,高科技产业化作为一种现象形态,其理论依据是什么呢?如何运用经济理论来对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予以说明和阐释呢?这是经济理论界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正由于是新课题,所以国内外对此尚未形成一种统一的认识。本文拟在对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理论分析评述的基础上,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其作尝试性的探讨。 一、周期论——经济成长变化的波动性 对高科技产业化最早进行的理论阐释,要算西方一些学者所推崇的周期论。这种周期论,其思想渊源来自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周期理论”。 康德拉季耶夫早在本世纪20年代研究发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断在上升、下降中循环,即周而复始地历经“衰退——大量投资——过渡建设——混乱”四个阶段,从而创立了“长波理论”。 作为“长波理论”的信奉者,无论熊彼特、门茨,还是弗里曼、霍尔、格林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