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举办的中国新型城镇化论坛暨2013年全国行政学院系统经济学科2013年念会6月22日至23日在国家行政学院举行。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陈立出席大会开幕式并作讲话。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民政部副部长戴均良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5月6日,由发展中国论坛(DCF)与国家行政学院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新型城镇化峰会在国家行政学院召开。国家行政学院原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魏礼群,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住建部村镇建设司司长赵晖,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副司长黄延信,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  相似文献   

3.
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是中国及各省市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不同省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不尽相同,中国的一些区域核心城市则提出了建设全球城市的战略目标.本文以中国大型城市为例,在城市经济发展框架中分析了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全球化之间的互动耦合发展关系,提出了“新型世界城镇”概念,认为全球化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全球城市目标导向的大城市新型世界城镇建设需要全球视野与国际水准.并探讨了当前中国大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2010年7月17日,主题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健康的城镇化”的2010中国市长论坛暨中国市长协会四届四次常务理事在哈尔滨召开。  相似文献   

5.
正编者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四化"论,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如果把中国经济比作一辆马车,则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就是这辆马车的四个轮子,消费、投资、出口就是拉动马车的三  相似文献   

6.
7.
如何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事业的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点任务。供给侧改革强调通过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匹配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提升社会服务"三农"发展的力度和效果。文章立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着眼于当前我国"三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实践来优化我国"三农"发展的新模式、新思路,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吴垠 《经济科学》2015,(2):18-29
传统城镇化理论以劳动力无限供给作为约束条件,以人口城镇化作为评价指标的研究方法不适用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遭遇刘易斯拐点期的现实。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是以劳动力过剩供给转变为结构性短缺为约束条件,将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融入城市的质量提升而非数量提升作为目标体系的过程。这种特殊性是相对于西方国家城镇化进程的特殊性,但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却具有一般性,可以将"城镇化理论的中国实践"视为对发展中经济体推动城镇化进程跨越刘易斯拐点期的重要理论与实践贡献,并借此丰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内涵。本文将超越古典或新古典假设对城镇化的框定,着力考察投资型城镇化、技术性失业现象以及城市非正规部门正规化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并寻求实现中国梦"城市篇章"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一、何为新型城镇化要知道什么是新型城镇化,一定是首先弄清楚什么是旧的城镇化.旧的城镇化有三种模式:一是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开放及要素自由流动式,大致上说,这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城镇化的路径;二是以计划经济为背景的封闭及要素行政配置式,这以前苏联东欧和中国改革开放前的时期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为代表;三是市场化进程中无序拓展式,这以改革开放后我国沿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城镇化模式为代表.这里要多说一句,为什么说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城镇化是无序拓展的?因为这些地区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工业化开始加速发展时,城乡隔绝的二元结构尚未被打破,农民自己办的工业企业进不了城,不得不在村上镇上聚集,人口和相应的服务业也在这些村上镇上聚集,村镇随之也就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城镇.小城镇连片对接就使得这些大大小小具有城市形态的区域单元填满了整个空间,但却没有整个城市空间的规划,因此也没有强大的中心城区和完整的城市功能.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原则。从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实践来看,实现这一原则需要从去农化的城镇化向融农型城镇化成功过渡。从目前城镇化遵从的路径来看,很多地区由于对城镇化理解的偏差将农村与城市对立起来,致使农民被排斥在城镇化之外,城镇化走向了消灭农村、抛弃农民、放弃农业的去农化城镇化道路,不但没有实现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反而造成了城镇化质量与功能的式微。该文通过对京津冀区域A镇城镇化建设实践分析,提出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将农民、农业与农村融入到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来,从而积极探索具有包容性的城镇化路径。  相似文献   

11.
陈国强 《经济》2014,(6):90-90
正2014年5月17日,由经济日报报业集团《经济》杂志社、山东省城市经济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名家齐鲁行大型公益活动新闻发布会,在山东省政协大楼召开。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山东省城市经济学会会长齐乃贵、省政府原参事任辉、山东省政协原主席乔  相似文献   

12.
《经济》2014,(5)
正由经济日报报业集团《经济》杂志社和山东省城市经济学会联合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高层专家学者主办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名家齐鲁行"大型公益活动已在齐鲁大地拉开序幕,这是迄今为止在山东大地上时间最长、跨度最大、参与面最广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创意活动。该活动历时一年  相似文献   

13.
正为推进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承担的教育部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核心一级项目首都经济圈与河北发展的高水平研究,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不断关注实现中国梦中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2014年7月26—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杂志社、河北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主办的首都圈、城镇化与经济持续发展研讨会在河北大学召开,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数十位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主要围绕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问题、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和讨论。会议邀请了国内经济学界的著名学者作为主旨演讲嘉宾,与会代表聆听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研究》主编裴长洪教授的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与增长动力宏观分析  相似文献   

14.
郭文 《经济地理》2014,(6):33-39,32
"空间的生产"是近年来新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城市空间研究最重要的理论进展。通过对"空间的生产"理论内涵及逻辑体系的解析,认为"空间的生产"是资本、权力和利益等政治经济要素和力量对空间重新塑造,并以其作为底板、介质或产物,形成空间的社会化结构和社会的空间性关系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内外部环境影响下,资本逻辑和权力推动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同时也带来了空间生产的异化。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应深度理解空间资本化的双重逻辑,警觉资本逻辑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另类牵引,新型城镇化空间实践的价值取向应平衡"资本"与"人本"的关系,在实践和研究中明确空间生产效能"以人为本"的需求面向。  相似文献   

15.
《产经评论》2012,3(5):1+161
2012年6月15-16日,由暨南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研究院及区域、城市与空间经济研究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和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主办,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产业发展与粤港澳区域合作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区域、城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选取2011—2018年我国20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造测度国内大循环与数字经济的指标,探究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中的协同作用。研究表明: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对畅通国内大循环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二者之间能够相互促进,对畅通国内大循环起到积极的协同作用,且这种作用不存在时滞性,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起到的影响效果基本一致。此外,提高外商投资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对经济发展有正向影响,绿色发展在我国尚未形成显著优势,经济落后地区可依托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品牌发展是北京着眼建设世界城市战略中至关重要的方面。提升品牌集中度、升级商业区域规划、促进自主品牌发展、成立北京品牌协会……北京正在行动。在品牌发展方面,北京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北京拥有全国最具吸引力的品牌消费空间:北京连续两年成为所有中国城市中最大的消费  相似文献   

18.
杨楠 《经济》2013,(Z1):20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这只巨轮已经驶入了城镇化发展的蓝海。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率从20%左右提高到51.27%,城镇人口达到6.9亿,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这一进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健全、污染严重、能源紧张等问题也随之而来,我们应如何寻找美丽中国的幸福密码?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也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如果仅从城市发展的短期效益来看,经济建设与生态建  相似文献   

19.
《经济导刊》2007,(3):84-84
2007年1月25日,由纵横合力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赛迪传媒、中国计算机报社、新浪科技强强联手推出的、2007中国新经济产业创投年会暨创业创新大赛颁奖典礼在北京成功举行。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近两年来我国外贸增速明显下降,外贸发展亟需转型,已经成为共识。但在向什么方向转型、如何转型问题上,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部门,认识上并不一致。一些颇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中国外贸转型发展,就是要逐步降低加工贸易比重,提高一般贸易比重;要沿着微笑曲线从低端向产业链高端全面升级;要从依托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向依托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内的高科技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转变。从长远发展思路来看,这些看法无疑是有道理的,但中国外贸转型发展不能急于求成,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从贸易方式来看,绝不是薄加工贸易而厚一般贸易;二是从价值链升级角度来看,也不是简单放弃低端而向所谓微笑曲线两侧高端全面升级;三是从产业角度来看,更不是放弃低端产业转向高端产业的转产。中国外贸转型发展,需要耐心和毅力,必须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