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对我国加快经济转型、完善收入分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国经过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之后暴露出许多深层次问题,与实施倍增计划前的日本相比不仅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且形势更为严峻。分析了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及对我国的启示,并在对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实施我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13,(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我国居民收入倍增的宏伟目标蓝图,而怎样构建居民收入倍增的目标函数,如何实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经济现状也存在着与日本20世纪60年代相似的经济增长的瓶颈问题,如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消费需求萎缩,如何实现经济的进一步可持续高速增长。而日本在面对经济增长的瓶颈,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制定和实施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倍增计划的实施使得日本经济进一步高速增长,而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卓越的经济绩效的获得,来源于其三个核心构成要素,即避免收入差距过大,效率工资和政府政策的有机系统组合模式。基于对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梳理和分析,以期对我国居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标以及经济结构转型提供政策工具以及政策表述的指南。  相似文献   

3.
王楚 《时代经贸》2011,(18):38-38
出口、投资、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但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却教育我们,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中国出口锐减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大范围、大规模的生产能力过剩问题极其明显地凸显出来,出口和投资都是靠不住的。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依赖以扩大内需为主的消费这驾马车的拉动,扩大内需需要调整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导向,并相应地改革财税体制和国民收入分配体制,真正实现“让利于民”和“藏富于民”,让全体国民享受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好处。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与分配制度改革。实现两大战略目标的关键在于解决好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政府、企业与居民之间的关系,以及收入分配体系中的比例失衡问题。针对由此引发的微观市场失灵与宏观经济风险,可以从政策、法律、监管层面进行政府干预。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与国民收入情况,提出了中国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时机已经成熟和运用职工持股制度提升国民收入的具体措施,对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和美国的职工持股制度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
孙敬水  黄秋虹 《经济问题》2013,(1):11-17,39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在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收入倍增计划,具有划时代意义。从国际经验看,日本20世纪60年代实施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国强民富。其重要举措在于加大公共投资,鼓励民间投资,充实社会资本;引导产业结构升级,鼓励第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对外贸易,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增加教育科技投入、振兴科学技术;缓和双重结构、确保社会稳定;提高劳动者报酬;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日本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经验教训,为中国2020年实现"收入翻番"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实现江苏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之重点、难点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落实2011年江苏省政府提出的实现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是摆在江苏人民面前的一件大事。作者分析了落实该计划中可能遇到的两大重点、难点问题;在借鉴日本1960年推出的收入倍增计划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了破解两大难题、推动江苏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实现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8.
收入分配问题历来是经济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也是经济学界和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问题。这是因为收入分配是否合理与公平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心态平稳,进而关系着社会稳定。目前,中国国民收入差距较大并具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必须对目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讨影响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各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国民收入分配的改革途径。  相似文献   

9.
国民消费率的波动来自居民部门和政府部门。从1992-2005年的数据看,中国国民消费率的下降主要是由居民消费率尤其是农村消费率下降引起的,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居民消费倾向和收入占比的下降是居民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引起居民收入占比的下降,另一方面又使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这两个因素都推动了居民消费率的下降;政府消费率虽然总体上保持稳定,但政府消费倾向的下降阻碍了政府消费率的提高,也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的上升和消费倾向的下降。为实现以提高国内消费率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机制两方面来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从建立公共财政体系角度来提高政府消费倾向,加快城市化进程和促进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0.
2011年贵州省提出为期5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其中农民收入倍增问题是影响计划实现的关键。为了促进贵州省广大农民收入倍增,对农村居民实际收入、收入差距、农村贫困状况、农村产业结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较为准确地衡量了贵州省农民收入倍增情况,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实现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我国功能收入分配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功能收入分配格局分析向书坚一、引言近几年来,国民收入分配问题,尤其是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以及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迄今为止所作的研究,大多数是围绕国家、企业和个人三大收入主体各自占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变化而展开...  相似文献   

12.
第一,应避免财政收入增速长时间较大幅超过GDP增速,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处理好国与民的收入分配问题。数据显示,1996~2007年,中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从69.3%下降到57.5%,累计下降11.8个百分点。工人工资水平普遍偏  相似文献   

13.
陈峰燕 《经济师》2012,7(3):216-218
"十二五"是南通发展的关键时期,居民收入能否实现快速增长,不仅关系到发展方式的成功转型,也关系到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因此,"十二五"期间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意义重大。文章结合南通实际,提出南通要实现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其基本条件已具备,但也存在制约因素和一些不确定因素,同时有针对地探讨了南通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的对策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资本论》是对收入再分配之后所形成财富数据综合状况的考察,本文综合利用UNSD、BEA、RIETI和NBS的国民核算资料,从收入初次分配视角给出世界各经济体2003-2014年国民收入分行业初次分配结构概貌.研究发现,世界各经济体初次分配结构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俱乐部趋同",在时间上一般满足"不变收入份额"假定;"收入份额具有长期稳定性"的经验规律在中国几乎无从考证,可能是由于我国要素价格体系严重扭曲,无法有效反映其实际贡献;此外,世界各经济体对政府介入初次分配的深度有别.  相似文献   

15.
我国对于国民的收入分配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国民的收入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对国民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反过来国民收入结构的变化也同时作用于经济,本文将就国民收入分配制度的发展对经济的作用作一些分析,并提出个人对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建议,使其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为我国经济第二次起飞、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需厘清当前人们对收入倍增计划的一些认识误区,深入分析实施收入倍增计划以来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并且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增加收入与公平分配、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收入倍增计划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7.
国民收入的分配关系体现为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的分配比例,这关系到国家的富强、百姓的富足程度和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政府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大小直接影响到企业和家庭收入分配的多少,从而对投资、就业和居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产生影响。合理的分配关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稳定。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理顺税收关系,降低整体税负。应增加公共财政支出,降低居民教育费用、医疗费用和住房支出。  相似文献   

18.
"第三次"国民收入分配理论揭示了社会捐赠在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分配公平方面发挥着"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无法替代的补充作用。因此,完善我国社会捐赠的法制建设、机构建设、税制建设、项目建设、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制度,加强舆论宣传力度,强化民众慈善捐赠理念,营造和谐的社会捐赠氛围是实现国民收入公平分配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重要内容。2009年山西省城  相似文献   

20.
刘烨 《新经济》2014,(11):47-48
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是社会建设的一个必然要求,在2011年12月26日的“经济每月谈”交流会中,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长顾长东就江苏省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进行了详细介绍,为真正提高居民收入倍增创造了良好的舆论背景。本研究主要探讨江苏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实际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