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阿米莉亚》是18世纪重要的小说家亨利·菲尔丁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他本人最喜欢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既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对社会的黑暗做出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同时他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因为他美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美化了该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阿米莉亚;同时他还充当了理想的道德审判者,因为无情的现实无法给他的主人公幸福,他就行使理想的正义,让他们得到一个美好的结局。他的理想主义还表现在他批判了城市生活的腐败堕落和美化了乡村生活的纯朴与和谐快乐,具有朴素的田园生态情怀。除了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他还有浪漫主义者与感伤主义者的情怀,具有多元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刘醒龙的小说《分享艰难》和他的其它小说一样闪耀着一种精神光芒,小说以一个作家、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通过农村基层干部在农村转型时期当与民众分享艰难的问题。表现了对社会时代问题的关注,同时又以正视现实的眼光.表达了这种分享艰难的艰难。  相似文献   

3.
《阿拉比》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一篇作品,这篇小说是关于一个男孩在其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梦想被现实无情地击碎的故事。乔伊斯在这篇小说中运用了一种独特的"顿悟"写作技巧实现了自己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创作常常蕴含着深刻的道德主题,他的“丛林小说”更是着力于探讨欧洲文明社会所谓的“进步话语”的实质。文章将以《海隅逐客》、《进步前哨》、《黑暗的心》等三部小说为研究对象,以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分析为切入点,揭示出“进步话语”背后殖民掠夺的本质,展现在“物”的诱惑下人性的沉沦。  相似文献   

5.
朱利安·巴恩斯是英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大师。在他的代表作《101/2章世界史》中,巴恩斯用非线性结构谋篇布局,以《圣经》中的诺亚方舟为基本意象贯穿十又二分之一章故事。在第五章《海难》中将"梅杜萨号"遇难这一历史事件和以此为创作题材的籍里柯的名画《梅杜萨之筏》并置,从而诱发读者审视并思考历史、艺术与真实三者之间的关系,展现出巴恩斯所倡导的艺术应该是"真"与"美"的统一、现实美应高于艺术美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约翰·班扬在《天路历程》中把宗教理想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把具体的社会现实赋予抽象的宗教理想。小说中的地点、人物、事件、寓言均取材于班扬生活的时代或亲身经历。班扬通过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角色塑造,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揭露与批判。  相似文献   

7.
谭恩美是美国华裔作家的代表人物,《接骨师之女》是其第四部力作.该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三代女性截然不同的故事和命运.本文试图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读《接骨师之女》中四名女性不同的婚姻观,挖掘其深层原因,即华裔女性所承受的父权社会及美国白人社会的双重压迫.  相似文献   

8.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作者最富争议的一部小说。小说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它那直露的性描写,还在于它是劳伦斯作品中唯一一部三个手稿都正式出版的小说。现在读者通常看到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劳伦斯反复修改并在生前出版的最后一个文本。第一稿《第一查泰莱夫人》于1944年在美国首次出版,第二稿《约翰.托马斯与简夫人》于1972年在英国首次出版。国内研究界对《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早已不陌生,但对这部小说的前两个文本却鲜有评论。本文着重比较了小说中重要人物克利福德在三个文本中的发展演变:他从第一稿中的博人同情的战争受害者变成了一个完全被机器异化的反面典型,成为冷酷的非人性的工业化象征。劳伦斯通过不断修改文本中的这个人物形象,更深入地揭露了工业化社会对人性的异化,表达了对和谐自然人性的倡导。  相似文献   

9.
《活着》是一部简单的小说,"活着"这一词语总会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来自于我们对现实生存的承受能力,《活着》这部小说正是余华以朴实的文字讲诉主人公福贵是怎样在苦难中寻求生存的,同时向人们展示了人在极度苦难状态下的生命承受能力,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思想和对人生的态度,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描绘的“桃源”式的社会体现了沈从文以儒、道两家思想为思想基础的道德理想,使得《边城》这部小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11.
特蕾莎是法籍作家米兰·昆德拉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女主人公,她是昆德拉笔下追寻精神家园的代表人物,她的一生不断挣扎在轻与重、灵与肉、生与死的两难境地中。透过她充满曲折的人生道路,可以反观我们现代女性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2.
德莱塞被称作“20世纪美国城市小说的开拓者”。在《嘉莉妹妹》中,他通过对纽约和芝加哥两个城市空间观念的透视,描述了城市表面的繁华与喧闹对人欲望的刺激与放纵,揭示了城市生活中的道德滑坡、物欲横流所蕴涵的价值观念,即城市是一个罪恶的象征,充满欲望与堕落的生活方式,是一个表面具有吸引力但实际使人迷失方向的陷阱。  相似文献   

13.
电影叙事手法的越界使用是拉什迪小说《午夜之子》的一个显著特点。《午夜之子》具有经典好莱坞叙事结构的特征。小说各部分之间的篇幅比例与好莱坞经典三幕叙事结构中各幕的时长比例吻和,小说的内容也与三幕叙事结构中各幕的内容相符。《午夜之子》的叙事结构也嵌套了其他好莱坞经典叙事结构。小说所体现的好莱坞经典叙事结构使小说易于以影像形式传播,更增加了小说本身的表现力,使小说整体性更强,也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从农村中走出的作家,刘震云一直试图对乡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在他的小说中,对乡村文化中的关系、权利和历史进行了深刻而独特的思考,他所反思的是农民文化历史观中对人精神禁锢和毒害的部分,也就是乡土社会里几千年来封建传统的官本位文化和现实功利精神。  相似文献   

15.
纵欲与禁欲是性爱生活中通向死亡的两条路径.张资平小说中的人物一方面沉溺在纵欲的享乐中,另一方面又摆脱不了死本能的威胁;身体意象在穆时英和张爱玲的小说里作无生命的比喻;《塔里的女人》中不食人间烟火式的恋爱,最终走向了失败与死亡;许多研究者喜欢从佛欲冲突的角度解析叶灵凤的《昙华庵的春风》,这篇小说其实讲的不是一个佛欲冲突的故事,而是一个少女怀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认为人的主要动机是自利的,但他同时还承认存在次要的利他动机。因此,斯密实质上是人性二元论者。而在《国富论》中,其关于行为动机的自利设定只是出于构建理论体系的需要而对现实人性所作的必要抽象。综合考察《国富论》的研究主题和内容、斯密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及他关于自利设定的隐含预设,我们揭示这种抽象是合理的。因此,正是在上述意义上,"斯密问题"才是一个伪问题。澄清"斯密问题"的理论启示是:在构建经济理论时,需要基于现实情境合理地抽象出基本假设;实践启示是,构建适宜的道德基础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在文学作品中,象征符号被广泛应用,为主题服务。论文旨在探索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中象征符号的效用。通过对该小说中各类符号的研究学习,试图揭示小说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复杂的性格特征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并指出,霍尔顿.考菲尔德作为战后青少年中的代表人物,表面乖张不羁,实则纯真朴实,有同情心。在小说中,众多象征符号勾勒出了一幅幅文学场景,展示了主人公所处的现实世界以及他所追寻的理想国度。  相似文献   

18.
《华盛顿广场》是亨利·詹姆斯的早期作品,历来不受学者重视。该小说真实地再现了十九世纪中叶纽约中上层社会的家庭生活,是一部反映时代伦理道德的优秀作品。它承载着詹姆斯对社会伦理问题的思考:既体现了作者对美国逝去的传统文化的反思,又表达了其对新生资本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质疑。从道德层面去挖掘作品中体现的伦理内涵和伦理价值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该作品折射出的社会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9.
劳伦斯是英国现代文学史上才华横溢但又颇受争议的作家。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他以社会批判和心理学探索相结合的方式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自然和人性,以及对人的价值的摧残。本文从劳伦斯的两部小说《虹》和《恋爱中的女人》来分析他的写作特色是如何在其中得以体现的。  相似文献   

20.
席勒的《美育书简》主张让用美来健全人性实现他的道德和社会的理想,然而这样鸟托邦式的设想在今天并没有实现。在消费社会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环境中,审美的作用开始彰显出来,却并非走向席勒所设想的方向。分析席勒的美育理想,加深认识这个消费社会中的审美现象,美育对人们识破幻像,把握现实的真实,依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