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迅速膨胀,债务风险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过高,债务违约可能会导致系统性风险。为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的违约风险,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十分关键。本文以河南省为例,从地方债务规模、偿债能力和偿债压力评估河南省地方债务风险,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以进一步控制地方债务风险,从而促进河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陈娜 《福建金融》2016,(4):42-46
纵观近几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数据,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较为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省内各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对地方政府债务布局的分析和债务范围的计算,揭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并提出相应防控措施来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3.
地方债务管理问题的研究不仅包含债务风险方面,还涉及到债务使用效率及分析二者间的关系。本文运用Cov-AHP和SBM模型分别测算全国30省市地方债务风险系数和使用效率,并根据灰色关联度模型测算地方债务风险与使用效率间的灰关联度,研究结果显示:全国30个省市地方债务风险程度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地方债务使用效率具有两极分化的差异性特征;全国地方债务风险与使用效率综合灰色关联度高,表明全国地方债务风险与债务使用效率有较强空间相关性,即债务使用效率的提高能够抑制债务风险;不同省市的债务风险和债务使用效率分别与对应的最高债务风险和最高债务使用效率的省市灰关联度也高,表明地方债务风险最高的省市会对其它省市风险产生"传染效应",以及债务使用效率最高的省市会对其它省市债务使用效率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沈泉江  韩健 《财政监督》2023,(23):82-87
地方政府性债务可以划分为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两种类型,显性债务与隐性债务关系密切、相互影响。鉴于日本的财政体制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本文以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防控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日本夕张市财政重建典型案例,深入研究地方债的综合治理,为我国实施更加精准的地方债政策、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地方债务规模膨胀所引发的现实以及潜在的政府信用风险已经引起了理论界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把握地方债务风险的形成原因、正确评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采取有力措施规避由地方债务风险引致的财政风险,从而保证财政安全运行。一、地方债务风险现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指地方政府无法清偿到期债务的偿债风险以及由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债务是政府债务管理中极为敏感的话题。为正确认识发达地区政府的债务风险,进而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笔者选取发达地区某市的地方政府债务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认为该市的债务具有隐性化、或有化、投资性和公共性并存的特征,而其债务风险并不在于财务风险、挤出风险、金融风险、经济风险等,而在于由于制度和组织设计造成的管理风险。据此,笔者从债务制度供给、债务需要约束和地方债务管理三方面提出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控制地方政府债务及债务风险,审计署三次摸底地方政府债务情况,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引起各方关注,由于数据的缺失和信息的不对称,债务规模引起各方的猜测。本文认为,总量和规模只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一个方面,为能够全面深入分析债务问题,本文以审计署公布的2010年的数据为分析基础,从宏观经济基本面、金融系统以及政府部门三个层面分析风险的产生、可能的风险积聚,以及通过融资平台枢纽风险的金融、投资及政府三个传导路径,显然,防止局部风险的集聚、扩散以及切断传导途径是控制和化解债务风险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段晓凯 《中国外资》2014,(2):241-243
我国自1994年推行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逐年扩大,其风险已经凸显出来。本文在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和风险。最后提出解决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措施在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地方政府投融资体系、债务管理体系、政绩考核与激励机制,加强法律对地方政府举债的约束,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阶段,而政府债务风险是影响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新常态经济发展为研究背景,从三方面风险来分析目前我国地方债务风险的现状,从而指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特点及成因,借鉴发达国家风险防范经验,结合经济发展现状,形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玲玲 《时代金融》2014,(7Z):53-54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是我国财政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了地方政府债务理论的基础上,收集数据和资料,说明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和特点,阐明了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机理,包括债务规模扩张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解释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度量及预警研究的必要性,定义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系统,阐述了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度量体系和风险预警体系的常用方法。最后给出了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是我国财政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了地方政府债务理论的基础上,收集数据和资料,说明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和特点,阐明了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机理,包括债务规模扩张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解释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度量及预警研究的必要性,定义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系统,阐述了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度量体系和风险预警体系的常用方法。最后给出了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审计署2011年6月发布的第35号公告显示,截至2010年末,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174.91亿元,这一债务总额超过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一旦爆发将引起银行不良贷款率增加、地方经济发展停滞、政府公信力减弱,甚至影响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安全。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我国整体债务风险指标的评估范围,从新的视角分析中国的债务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13.
蔡一璇 《会计师》2019,(9):48-49
债务风险贯穿于地方政府负债的整个过程,呈现出微观风险与宏观风险互相传递、放大的特征。随着地方政府借债规模的日益扩大,不但使地方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还对政府审计层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加大审计环节的取证难度,也扩大了审计风险的影响层面。因此,如何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科学有效的管控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大话题。本文将从地方政府债务管控的角度出发,探讨政府债务形成的原因和潜在的风险,并结合政府审计风险的防范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地方政府债务管控体系。  相似文献   

14.
赵碧 《财会学习》2020,(14):240-241
地方隐形债务风险指的是由于地方政府未按规定在限额范围内进行举债,或者承诺以财政资金来偿还债务以及提供违法担保的债务而引发的债务风险危机。本文首先分析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产生背景,然后简要论述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类别,最后结合地方政府的债务实际提出有效遏止增量隐性债务、化解存量隐性债务的风险防控策略,希望能为相关政府部门及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加强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工作变得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的作用,包括预防债务风险、有助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确保债务资金使用效率等。同时从审计的重点、方法和成果利用三个方面分别指出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也累积了大量的债务。本文从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内涵出发,进一步分析青海省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现状、特点和偿债能力,阐述了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影响,最终提出规范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随着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加强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工作变得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的作用,包括预防债务风险、有助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确保债务资金使用效率等。同时从审计的重点、方法和成果利用三个方面分别指出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以国内外相关文献为基础,结合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内涵,编制我国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并通过净资产、资产负债率、债务负担率、KMV 等的分析,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进行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很小,总体可控,并提出了改善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政府将"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列入宏观层面重点抓好的工作之一。2011年,银监会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列为当年银行业三大风险之首。2012年1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对今后一个时期金融改革发展部署时强调,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并指出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妥善处理存量债务。由此可见,防范与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正亟待解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已给我们深刻警示。借此来探讨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及措施,对于避免发生系统性金融财政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阐明的政府债务以及地方政务债务的含义,指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多潜在的风险,进而分析我国地方债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我国的地方债务危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