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硕依 《财富时代》2023,(11):100-102
<正>在全球经济高度竞争的时代,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变革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传播作为一个关键的媒介平台,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变革和创新的重要引导者。本文对新闻传播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探析,主要包括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对区域经济变革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三个方面的论述。其中涵盖了新闻传播对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品牌塑造、政策效果传递、技术创新发展、跨境合作、社会文化发展以及企业社会形象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界定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概念基础上,运用发展经济学理论,构建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并利用2000~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从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四个维度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旅游经济非均衡程度是促进全国和三大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正向因素;区域旅游基础设施在全国以及东部和中部地区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作用减缓,而在西部地区仍然是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区域产业结构水平仅在全国范围对旅游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区域制度环境还不健全,对旅游经济发展没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促进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需要贯彻执行分类指导的基本思想,实现宏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加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提高旅游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还需要协调旅游经济与其他第三产业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但是人口问题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以解决区域的人口问题,从而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关系以及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人口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问题的对策。只有使区域人口问题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才能更好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瑞珍 《经济论坛》2010,(11):79-81
本文通过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影响的实例,研究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促进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发挥区域经济优势,带动农牧民增产增收,使区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得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经济快速持续扩张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状态不断加剧和放大,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表征,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和问题.为此,如何缩小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我国经济的协调与和谐发展与进步,成为当前思考的热点议题.要探索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路径,要从制度方面加以分析和研究,建构高效率的制度,以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集聚,使之与转型经济的改革内在逻辑相吻合,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6.
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鲜明的差异性,但是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已经离不开金融的发展,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金融发展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能够为金融发展提供扎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应该分析和研究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现状,揭示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机制,并且为推动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的促进机制提供具体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形态与功能、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而互可以推进区域经济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8.
随着渤海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区域间各级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如何界定和发挥政府职能已成为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各省市政府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定位其职能进行探讨研究,统筹区域经济规划,加强宏观调控,努力建立区域经济协调机制,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如何促进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是研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文章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和相互作用,采用DEA分析法对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评价,运用Matlab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进行了计算分析,对不同省市区域提出了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立足于我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分析地方区域媒体经济下的文化创意导向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和国外的文化传媒现状,在此平台上如何更好的提升我们的文化优势,促进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让为无声的华夏文明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得以传播和发扬。  相似文献   

11.
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协调互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新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中部与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二者存在协调互动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加强中部与东部地区经济的协调互动发展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及中部崛起、东部发展和西部开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的兴起得益于科技与信息,民族文化与媒体的共同作用,为文化区域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借助现代新媒体技术,实现民族文化的转化与传播。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孵化多元的区域增长极。  相似文献   

13.
张楠 《时代经贸》2010,(2):39-39,38
本文运用经济学中的区域经济理论与交易费用理论分析区域经济与物流的相互关系。认为经济的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中的企业对利润和核心竞争能力的追求,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与物流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现代物流的发展也改变着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式,促进新的产业形态的形成,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是关系到高校未来发展和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之间依存共生,高校能否适应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高校的专业设置,因此解读高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依存共生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浅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信息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志丹 《经济问题》2002,(11):72-73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信息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信息化不仅能促进区域内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且能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与重建。文章以咛波市为例,简述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信息化过程中应抓好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多源数据获取不同维度下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建立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关联特性的分析流程,并用Arc GIS实现可视化表达;从区域物流集聚与经济集聚、区域物流联系与经济联系空间分布两个方面,获取云南省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关联特性。结果表明:1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性,表现于物流集聚与经济集聚的关联性、区域物流强联系与经济强联系的关联性、区域物流发展与经济发展总体格局的关联性等方面;2区域物流与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经济集聚引发物流集聚,物流集聚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3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对经济联系紧密的相邻区域物流发展有极强带动作用;4区域物流联系空间格局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区域经济联系的空间分布,在物流与经济联系较强的区域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基于军民融合战略背景,阐述高校军工科研平台开展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活动的资源优势和技术特色,深入分析军工科研平台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影响因素,提出军工科研平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对策和建议。探索实践高校军工科研平台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有效模式,推动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杨君 《经济研究导刊》2009,(21):127-128
生态环境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为切实做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河北省为例,剖析了该省生态环境恶化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促进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边成敏  陈子熹 《经济师》2022,(7):129-130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科技水平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企业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深度应用是提高区域科技水平的重要途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其自身的优势,拓宽了区域经济转型渠道,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动经济、社会等全面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带来创新动力。基于此,文章阐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政策不完善、利益矛盾等问题,探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实际应用策略,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发展,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0.
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新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备方针.中部与基本法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二者存在协调互动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加强中部与东部地区经济的协调互动发展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及中部崛起、东部发展和西部开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