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柏  张锐 《金融博览》2014,(12):49-51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要谈到P2P,都逃不开监管的问题。 银监会5月份两次召集相关人士探讨P2P平台的监管问题,部分已经投身P2P网贷的投资者听闻“监管季”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2.
雷舰 《国际金融》2014,(8):71-76
一、我国P2P行业发展现状(一)P2P行业发展水平与现状1.P2P平台数量增长迅猛近几年,P2P网贷平台数量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年均增幅接近200%(见表1)。形成这一态势的原因:一是政策层面对普惠金融的支持,二是对P2P网贷行业尚未设立有效的准入门槛。第一网贷平台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中国P2P网贷指数在选择的样本中,涉及到24个省、市;  相似文献   

3.
陆岷峰  杨亮 《首席财务官》2016,(Z1):102-105
在新监管细则背景下,加之2016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在增大,P2P平台将面临着一轮大洗牌,九成以上的平台企业会遭受到巨大生存压力。中国银监会正式公布《网络借贷(P2P)信息中介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各部门监管职责、平台经营范围、披露义务与禁止事项等,新监管细则将对保障投资者资金安全、促进平台合法合规经营产生积极作用,或将改变网贷行业超常规发展与高跑路现象并存现状。  相似文献   

4.
P2P行业是一个新兴金融中介行业。目前,我国P2P行业监管尚没有立法依据,各监管部门仅在自身权限范围内尝试进行监管。因此,借鉴国际经验促成我国P2P行业立法十分必要。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系统介绍了美国、韩国、英国P2P行业的监管经验和教训,并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使用博弈论的方法,基于现阶段P2P网贷平台的不断发展壮大及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如诈骗、非法集资等问题,以行业自律作为监管的核心,并辅以政府的外部监管,并对P2P网贷平台行业自律与政府的外部监管之间的关系进行博弈论分析,得出了以下两点结论:第一,要不断强化信用建设在P2P网贷平台中的作用;第二:政府要学会寻找更加有效的监管方式。  相似文献   

6.
徐云松 《征信》2016,(8):15-24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上普遍认为以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为核心的行为监管缺失是危机爆发的根源之一.加强金融行为监管已成为国际金融监管共识与改革导向.以行为监管理论内涵分析为切入点,论述了行为监管与审慎监管的辩证关系;并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借鉴了国际上行为监管体系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了我国行为监管体系总体框架,对总体框架中金融监管法律体系、行为监管机构体系、标准体系、工具体系、行为监管信息平台五大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深入阐述,以期为当前深化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提供模式选择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外P2P和众筹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飙  屈俊 《中国外汇》2013,(12):49-51
"P2P"和"众筹"使我们看到了投/融资领域的另一种可能,"网络新金融市场"或在不久的将来实现。伴随着大众消费和生活方式向互联网迁移,新的元素逐渐加入到现代金融的理念和模式中。这或许将使传统金融业面临挑战。除去移  相似文献   

8.
我国P2P网贷行业的发展存在行业监管缺少法律依据,投资者维权存在困境,平台缺乏充分的风险准备,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缺失等问题,本文提出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我国P2P网络融资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近年来,我国民间借贷日趋活跃,以互联网为交易平台的网络借贷方兴未艾。网络借贷是在传统民间借贷的基础上,依托信息科技手段,突破了传统的信息交互渠道与交易方式,进一步满足了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对于缓解小微企业或个人的小额融资压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缺乏行业监管和完善的信用体系等市场条件,相当一部分网络借贷潜藏着较大的问题和风险。本文将全面分析P2P网络借贷的行业发展现状及态势,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探索中资银行面对这一新兴经营模式可采取的业务策略。  相似文献   

11.
利用网贷之家2013年至2016年的周频数据,使用邹志庄结构断点检验的简称邹检验方式,从行业规模、行业竞争程度、资金端和资产端四个方面评估了《征求意见稿》和《办法》对P2P网贷行业时变特征的影响,发现监管政策对P2P网贷行业确实产生了显著的结构性影响,行业标准的形成有利于网贷行业的优胜劣汰。接着,使用logit模型分析了影响监管政策发布前后平台成交量发生变化的P2P网贷平台的具体固有特征。最后,从P2P网贷行业的发展和政府监管的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网络借贷的发展、风险及其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峰 《财会学习》2012,(9):65-67
网络借贷是民间借贷规范化、阳光化和网络化的表现,被誉为"网络版孟加拉乡村银行"。继全球首创的Zopa在2005年3月诞生于英国伦敦,网络借贷迅速席卷全球。美国的Prosper、德国的Auxmoney、日本的Aqush、韩国的popfunding、西班牙的Comunitae、巴西的Fairplace等相继出现。在中国,红岭创投、拍拍贷、齐放网、宜信、人人贷、E速贷等网络借贷平台也悄然兴起。然而,网络借贷在降低借贷准入门槛且愈加平民化的同时,也承担着更大的风险。自称"中国最严谨网络借贷平台"  相似文献   

13.
信用评级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发突出。P2P网贷平台作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信用体系建设是其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我国网贷平台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力求促进我国网贷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要加强P2P行业自律和规范,尽快完善和开放征信体系,综合利用平台信息和数据,建成一个公开、透明、安全可信的信用数据库,为P2P发展助航。P2P借贷(信贷)的英文全称是"Peer to Peer Lending",也称为P2P信贷,在我国通用的翻译为"人人贷",按照字面意思它是属于一种基于"个人对个人、点对点"的借贷模式。自2006年5月宜信成立我国第一家P2P公司以来,P2P信贷在我国近年发展已成井喷趋势。据零壹数据公司监测,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各类线上P2P借贷平台数量接近700家,比2012年增长了5倍多,年  相似文献   

15.
支付保护保险是一种对消费者债务进行保障的保险产品,当客户遇到自身不能处理的场景,进而产生个人财政状况出现恶化,其负债将由保险公司承担。20世纪70年代PPI就开始在英国银行业进行销售,其市场不断壮大的同时也给金融行业带来了一定混乱,但其所带来的经验对我国加强行为监管认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完善国内金融市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国外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使用率的上升,P2P网络借贷作为新生事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个人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是,作为一种民间借贷形式,国内网络借贷平台目前处于监管“真空”状态,“谁来管,如何管”一直是多方争论的焦点。在借鉴美、英等国对P2P网络借贷的监管模式的同时,结合目前国内监管现状,对我国规范发展P2P网络借贷平台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采用原则监管以取代原先的规则监管更是受到了有关当局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日本金融厅也宣布其将效仿英困式监管风格,由规则监管向原则监管转变.而英国在多年原则监管的实践中不断改善和发展,于2007年推出了原则监管的升级版"MPBR行动".本文在阐述原则监管的内涵与监管理念的基础上,分析推行原则监管的优势所在,并对我国推行原则监管的可行性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从2001年开始保险费率逐步市场化的实践,理论界的主流观点是放松费率监管。站在消费者保护的立场上,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完全竞争的市场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最有利于消费者。费率市场化是要由市场形成保险价格,费率监管就要保证费率市场化这种价格形成机制的有效性,因此费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费率监管面临的变革不是放松监管,而是改变监管内容。费率市场化条件下费率监管重点应该转向:限制保险公司的销售费用,促进各行业和保险公司间的数据集合和整理,完善各保险公司费率构成的信息披露,建立市场退出机制,构建剩余市场。  相似文献   

19.
陈希颖 《福建金融》2017,(10):38-42
目前国内网络借贷行业良莠不齐,风险事件频发,亟待实施有效监管。针对数量庞大的市场化主体,采用负面清单红线管理,并结合主体分类、差异化监管的方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立足网络借贷行业风险特征,构建基于网贷平台分类监管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提出制定网贷行业的统计目标、统计制度,确定统计范围及建立数据搜集途径,明确网贷平台统计数据的归口管理部门及日常分类管理的实施主体等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会计准则对银行监管的挑战和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公布了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的新会计准则体系,要求上市公司于2007年起执行。新会计准则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与我国原有规则导向的会计制度相比,新会计准则强调原则导向,增加了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