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洁 《魅力中国》2010,(25):171-172
龙门石窟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像艺术的巅峰之作,它开凿正处于佛教在我国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佛教思想和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关键时期,本文从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艺术的演变来探讨佛教艺术世俗化本土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佛教跟社会的联系越加紧密,佛教在都市中的影响也日益凸现。回顾都市佛教历史发展脉络,对我们把握佛教寺院在都市社会变迁中的特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1996年10月,青州市博物馆在龙兴寺遗址发掘一佛教造像窖藏,出土北魏(公元五世纪)至北宋(公元十一世纪)时期造像四百余尊。这批造像数量巨大,雕刻精美,保存状况尚好,是中国佛教艺术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被评为1996年  相似文献   

4.
日本佛教从宁波传入,迄今还保存了大量宁波古代佛教美术作品,这使宁波在日本被尊崇为"圣地"。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是日本第二大国立博物馆,于2009年7月18日至8月30日期间举办了"圣地宁波——日本佛教1300年之源流"特别展。该展览由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读卖新闻大阪总社主办,  相似文献   

5.
邓氏事 《魅力中国》2014,(22):69-71
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已有2650年余了,所以佛教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雙重文化互相摄入,它已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范畴。但佛教是来于印度,印度的文化特色,有些是中国人所不易明了的,受了中国习俗的影响,有些是不合佛教的本意的,所以佛教在中国,信佛法的与不相信佛法的人,对于佛教,每每有些误会,不明佛教本来的意义,发生错误的见解,因此相信佛法的人,不能正确的信仰,批评佛教的人,也不会批评到佛教本身,信佛教或者怀疑评论佛教的人,对于佛教的误解应该先要除去,才能真正的认识佛教。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个人对佛教雕塑发展的认识,以及对佛教雕塑创作中平民化的理解,对"人即佛,佛即人"的理解和对佛教造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看法。认为佛教造像艺术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有各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美的理想。在艺术形态、创作观念、审美欣赏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挑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学者对佛教与心理健总体而言.佛教与个体的生命价值、更健康的心理,更多的幸福感有关,同时与更低的抑郁、焦虑水平以及更低的自杀率有关。在面对生活中的痛苦烦恼时,能从佛教中找到应对方式。康关系进行了研究。生命意义感、健康行为和社会支持很可能是影响佛教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中介变量。本文在分析这一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在国内开展相关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李松 《魅力中国》2011,(7):274-274
佛教在传入中国以后,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地积极适应中国国情,融合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在佛教的众多分枝中,当今以少林寺的最为声名显赫,成为中国佛教在国际社会最为响亮的一块招牌。从发展的历程来看,少林寺称得上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代表。本文以少林寺为例,谈谈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9.
佛教与慈善素来有着不解的渊源.尤其近些年来,佛教在社会福利事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成为推动社会慈善的一股积极力量.众多学者开始关注“佛教慈善”,对其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本文通过梳理众多学者对佛教慈善的研究,探讨佛教与慈善的渊源、佛教参与慈善事业的现实基础及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0.
李平 《走向世界》2003,(4):68-71
汉传佛教的宏远 佛教是佛陀的言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若按佛历计,距今已有2547年。 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中国佛教由于传入时间、路线、民族等因缘不同,就构成了“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三大教派俱全这一独特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