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洁 《魅力中国》2010,(25):171-172
龙门石窟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像艺术的巅峰之作,它开凿正处于佛教在我国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佛教思想和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关键时期,本文从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艺术的演变来探讨佛教艺术世俗化本土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佛教跟社会的联系越加紧密,佛教在都市中的影响也日益凸现。回顾都市佛教历史发展脉络,对我们把握佛教寺院在都市社会变迁中的特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学者对佛教与心理健总体而言.佛教与个体的生命价值、更健康的心理,更多的幸福感有关,同时与更低的抑郁、焦虑水平以及更低的自杀率有关。在面对生活中的痛苦烦恼时,能从佛教中找到应对方式。康关系进行了研究。生命意义感、健康行为和社会支持很可能是影响佛教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中介变量。本文在分析这一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在国内开展相关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龟兹是西域与内地文化交流最密切的地区之一.它是佛教东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中继站.龟兹地处天山南麓的古丝绸之路北道中段,位居西域的中心,既是中西交通孔道,又是东西方文化的重要交会地.  相似文献   

5.
敦煌莫高窟起建的年代大约在公元364至366年间,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为一体的立体艺术,本文通过对莫高窟部分壁画中本生故事画的分析、解读,认识壁画中所反映出来的佛教思想以及当时人们所追求的生活理想与希望.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个人对佛教雕塑发展的认识,以及对佛教雕塑创作中平民化的理解,对"人即佛,佛即人"的理解和对佛教造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看法。认为佛教造像艺术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有各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美的理想。在艺术形态、创作观念、审美欣赏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挑战。  相似文献   

7.
在山东省临朐县博物馆内沉睡18年之久的1200余块1400年前的残碎佛教造像,最近在考古工作人员手中恢复原貌,千年佛教雕塑艺术重放异彩。 1984年秋,位于沂蒙山区沂山脚下  相似文献   

8.
1996年10月,青州市博物馆在龙兴寺遗址发掘一佛教造像窖藏,出土北魏(公元五世纪)至北宋(公元十一世纪)时期造像四百余尊。这批造像数量巨大,雕刻精美,保存状况尚好,是中国佛教艺术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被评为1996年  相似文献   

9.
《开放导报》2005,(4):i0014-i0016
西夏的佛教术语有两个不同的来源和两种不同的借用方式:表由成语的词一般采用意译,来自汉语的词一般采用音译。这两套术语中有一些已经进入了西夏人的日常生活,成了西夏词汇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阜新佛教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本文分别对辽、金、元、明、清、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后的阜新佛教文化的兴衰进行了详细的陈述;发展阜新地区佛教文化,要加大宣传力度,全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强化学习培训,提高佛教人员的综合素质;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发展特色旅游;加强领导,巩固长效管理;挖掘和整理阜新佛教文化的优秀遗产;强化开发保护,确保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