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红芹 《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8,(2):243-245
《吕氏春秋》借鉴了当时各家学派的语言观,并对之加以整理、综合,最终形成了自己对语言的认识与看法。《吕氏春秋》对语言问题的探讨,体现了作品内涵丰富的特点,在今天仍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曾文芳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25(4):120-123
《吕氏春秋》作为先秦最后一部综合性的文化会通成果,也是战国晚期秦文化的代表作,系统地总结、提升和创新了诸子百家的军事思想。其从治国立场出发,肯定了战争的作用,丰富完善了义兵义战之说,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是对秦军事文化的总结和提升,也反映了秦文化尚武重功与融合会通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刘红芹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243-245
<吕氏春秋>借鉴了当时各家学派的语言观,并对之加以整理、综合,最终形成了自己对语言的认识与看法.<吕氏春秋>对语言问题的探讨,体现了作品内涵丰富的特点,在今天仍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正奇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20(6):38-40
秦国吞并六国,完成天下一统,自然与其积极进取、求实重农、好武重法等秦文化特点有关,但秦文化留下的文字典藉很少,成书于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则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该书被视为杂家的代表作,主要因其汇萃了先秦诸子的一些思想。这既体现了秦文化兼容并包的文化趋向,而且因统一后的文化禁锢,使其资料价值更显珍贵。由于秦文化重农求实的功利色彩很浓,故该书中关于农业的内容较多,本文主要就此进行一些评析。 相似文献
5.
杨志飞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S5):61
《宋高僧传》记录了唐高宗至宋太宗320年间656位高僧的行迹,是研究唐五代时期佛教及社会各方面的重要文献。文章通过对其书编修的起因、分科的标准与体例、成书的文献来源等进行辨析,对学界利用该书,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基于自建的经典文本《老人与海》英文语料库,通过对question,problem,issue,matter,affair,topic,point等具有问题意义的词语使用的研究,发现海明威的作品语言简洁、清晰、果断、有力及作者通过语言体现出目标高远、举重若轻的主题内涵。教学实践证明,经典文本语料库在大学外语教学中起到了方便教学应用、提高外语应用能力、方便知识梳理和储存、提高文本内涵分析素养等作用。 相似文献
7.
戴俊霞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1):58-60
运用描写翻译学研究方法分析《论语》英译的历史进程及文本形态,将《论语》英译历史分为五个时期:肇始时期、传教士翻译时期、交流与沟通时期、转型时期以及多样化和再诠释时期;英译《论语》的文本形态主要表现为:作为神学比附的《论语》,传递东方智慧的《论语》和追求文化还原的《论语》。 相似文献
8.
9.
陈山漫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4):129-130
《增广贤文》是一本以人生哲学、处世之道为中心的劝世箴言集,其基本思想和价值取向是儒家的基本道德观念。它以中庸之道为要旨,警示人们应遵循的处世方略。本文对《增广贤文》所体现的中庸之道进行了分析,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究了中庸之道的受众群体、实现条件及现实表现。 相似文献
10.
何文鑫 《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6):43-49
隐喻和反讽是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重要表现形式,以往对二者的讨论不少,但也存在概念庞杂不清的问题。《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不容忽视的一篇小说,其中充满幽默的语言,反讽和隐喻。从"符号学"的角度切入小说,将隐喻、反讽和伴随文本组合起来阐释《黄金时代》,既可以厘清一些文学概念,看到隐喻、反讽和伴随文本的互生关系,又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小说的精神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吴冬梅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美国作家霍桑的代表作《红字》的巨大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长久以来一直被学者和评论家们所关注。大家对此作品的不同见解和解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含混。在《红字》中,作者在文本设计上多处使用了含混手法,从而赋予作品多重意义和主题,也赋予作品经久不衰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前,<圣经>汉译经历了唐、明和清三个阶段.译者主要采用了文本内翻译策略和文本外翻译策略.文本内翻译策略包括政治适应性、翻译并行性、文学趋向性和翻译渐进性;文本外翻译策略包括增译、减译、替代、注释、音译、直译.这些翻译策略对<圣经>文化的传播、读者的培养和后来<圣经>汉译有着巨大的推动和借鉴意义.<圣经>汉译不仅推动了中国与信仰基督教国家之间的交流,也推动了中国古代翻译事业的发展,深化了人们对翻译本身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赵颖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206-207
"文本细读"的严重缺失是新诗遭逢冷遇的重要原因。本文借《沙扬娜拉》的解读,强调"细读"对于彰显诗性魅力的重要性。唯有借"文本细读",读者才能直面并潜入诗作的艺术肌体,真切感受到诗人的技艺精纯与情感脉动;唯有借"文本细读",新诗教育才能真正摆脱机械的知识传授,而在艺术审美层面完成独特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李中华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3):71-74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余华的创作发生了从“可写文本”到“可读文本”的巨大变化,原因何在?“文学场”的巨大变迁及作家的自觉顺应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张欣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8(2):105-106,121
丛书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种重要的专类图书,是我们学习研究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丛书的分类、丛书与类书的区别,论述了《金华丛书》的性质、内容以及学术价值等。 相似文献
19.
张金发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12):88-89
巴金的《小狗包弟》是一篇烙着鲜明时代印记的散文作品。如果仅仅从单纯的语言修辞技巧层面来考察《小狗包弟》,它并非精彩之作,但是如果从人的精神构建的层面来看,它则是成功的。因此,文本的解读是多维的,要兼顾文本内部和文本外国,要抓住语言,更要抓住语言所构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0.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
《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的代表作,因其从孩子的眼光透视成人世界,而享有盛誉。2015年,由马克·奥斯本执导的改编奇幻动画电影《小王子》再次掀起了文学热,将文本浓缩成电影表现出艺术的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在文艺学界颇具学术价值,陌生化既是一种艺术手段,又是一种艺术效果,同时具有创造性。本文以陌生化理论为基础,在主题创作、意象视觉等方面,探寻《小王子》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后是如何营构陌生化氛围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