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农民工就业相互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本身对农民工来说就是一种保障,只有就业了才能保障他们的生活来源,保障改善他们家庭的经济状况,解决自身和家庭成员的医疗、养老等问题。农民工充分能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壮大农村经济,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增强经济基础,使当地政府有足够多的财力为农民建立社会保障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农民就业有促进作用,就业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会保障制度是个人生产生活的"保护伞"、"安全网",又是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2012年,六合区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民生工作的各项部署,以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克服困难,顶住压力,扎实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特别是加大农民群众的民生投入,形成了全区农民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全覆盖、就业与创业相结合、农村社区环境逐步改善、特别困难群体重点保障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农村居民主要用于基本生活、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支出比例较大,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减轻其在医疗、养老方面的负担。共生理论视角下,要发挥农村社会保障和农村居民基本消费之间的联动效应,当务之急,我们要结合各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主要措施,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手段促进农村居民的基本消费升级。  相似文献   

4.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能否建立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发展的后顾之忧,是解决“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构建统一性与差别性相结合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村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宪法赋予政府的基本义务,是农民享受的基本权利,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经过50多年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条件已基本具备。农村社会保障的框架内容与城市是有区别的,其重点应在就业,养老、医疗、社会救济、义务教育等方面;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必须首先抓好保障制度、保障基金、社区保障等工作。  相似文献   

6.
他们在担心什么:风险与保障视角中的农民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民大部分已经解决温饱问题,但多种风险形式的威胁,特别是疾病与医疗、子女学费压力等,很有可能使农民重新陷入生活无着的贫困境地。以风险与保障视角来分析农民问题会发现,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已难以规避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所面临的巨大风险,它们有可能累积成社会风险并威胁农村甚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农民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需求非常迫切,包括针对贫困问题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扶贫开发项目,以及帮助农民减小甚至消除疾病的医疗保障和老年生活风险的养老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7.
德国农民的权益保障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德国农民组织是德国农民权益的代表,全权维护农民各方面的权益;德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民养老和医疗等方面能充分体现其作为农民权益支柱的作用;德国政府在依法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民进城工作权益、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以及确保农民获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涉及农民权益保障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伴随着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城市周边大量农民的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了土地保障;进而传统的以"家庭养老、土地养老"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受到冲击,其结果必然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因此,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农村社会保障所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9.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农村居民难以和城镇居民一样均等地享受到医疗、养老、失业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待遇。作为典型的保障性物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承担着社会保障的部分职能。由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特点与人役权的特点具有较多的契合,所以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改革应以生存保障作为其基点。  相似文献   

10.
近日,我区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试行办法》,失地农民将在养老、医疗、最低生活等方面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庆仙 《农业经济》2006,(12):34-35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在农村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和土地保障功能日益弱化的背景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创新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传统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农村养老保障方式已难以为继。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客观上要求必须建立与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湖北省孔镇343个农民的问卷调查,本文考察了农民的养老担心,并通过建立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家庭保障、社会保障与农民养老担心的关系。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民的家庭保障和社会保障状况对农民的养老担心有显著影响。总体来看,家庭经济状况是农民养老的基础,而相对于子女数量,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减轻农民养老担心的关键。研究还发现,新农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的养老担心,发挥一定的养老保障效用,但是新农保的保障水平并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也即新农保仅是有限保障。  相似文献   

13.
农村社会养老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态度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认可度与执行的主动性。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保障水平低,县级承担补助比重大,执行标准不一以及与老农保、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衔接不畅等问题。鉴于此,应充分认识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和家庭养老面临的困境,高度重视农村社会养老工作;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拓宽农村社会养老的筹资渠道,创新农村社会养老的形式。  相似文献   

14.
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民普遍面临着养老、疾病和贫困等诸多难题,而传统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功能却不断弱化,使得农民更加迫切地希望通过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来解决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问题。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严重缺失且立法滞后,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产生了大量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因而有必要立足农村新形势构建新型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5.
土地流转后农民依托于土地的长久稳定收入模式被打破,农村地区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因此,在我国城镇化发展和老龄化问题的影响下,农村土地流转后农民养老保障问题成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社会和谐稳定。本文对当前我国土地流转后农民养老保障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目前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基于此,提出了土地流转背景下完善我国农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息息相关,社会养老保障水平的提高是否会形成对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的替代正是本文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的数量和质量双重视角,使用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CRHPS)的农户面板数据,运用世代交叠的农户效用最大化模型和农户固定效应模型从理论和实证上检验了农户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对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的影响。研究发现,中青年人的社会养老保障水平提高总体上并不会促进农地流转市场的发育,但在面临较小规模的农地流转时会起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于老年农户来说,社会养老保障水平的提升确实能对农地流转市场发育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为此,本文认为相应的政策应更加关注高水平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同时重视城乡区域的平衡发展以及相关社保与土地政策的联动。  相似文献   

17.
李柯 《山西农经》2022,(9):18-20+88
将农村养老的现实问题置于新时期土地制度改革视域之下,研究了农村土地流转补偿养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困境,提出了土地有偿退出补充养老的政策构想,强调将土地权益转化为养老收益,以提高老年农民的经济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我国农民工劳动力供给紧张和农村劳动力短缺的背景下,养老保障对农民劳动供给的影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过运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査"(CHARLS)调研数据分析养老保障对农民群体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方法]根据2013年CHARLS数据,运用Tobit模型研究分析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对农民群体每周和每年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结果]养老保障可以降低农民每周的劳动时间,但对全年的总劳动时间影响不显著。其中:(1)根据年龄,养老保障可以降低老年农民的劳动时间,对中青年农民的影响不显著;(2)根据性别,养老保障可以降低男性农民的劳动时间,对女性农民的影响不显著。[结论]养老保障减少农民每周的劳动时间,降低了农民劳动的时间密集度,尤其对老年农民的短期劳动供给影响非常明显。众所周知为了促进我国经济更有效率地发展,关键要提高农民劳动的供给结构和效率而不仅仅增加供给时间。养老保障减轻了农民的心理负担,理性的农民会降低劳动时间或者将劳动平均分配到更长的时间段进而改善健康。出于改善农民生活和提高幸福指数的角度考虑,建议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的建设,减轻农民劳作负担。  相似文献   

19.
失地农民养老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解决的必然任务。失地农民是在大规模土地征收中出现的被城市化人群,以中老年人居多,既缺乏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也不享有农村的土地保障,体现了新增城市居民市民化中养老困境。在中国当前社会养老保险金供需严重失衡的背景下,解决失地农民养老问题要求完善土地市场和金融制度,完善土地增值收益长期分享机制,让失地农民利用土地和房产收入扭转养老困局,并通过强化教育以提高农民人力资本,恢复农村居民退出城市化和退出城市的自由以降低农民养老风险。失地农民养老制度创新有助于完善新型城镇化下新增城市居民养老体系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20.
土地是民生之本。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农地还附属有丰富社会保障的社会功能:农地是农民的生活来源,农地承载农民的基本就业功能,农地是农民的基本收入来源,农地收入是养老育幼的基础,农地还可以作为失业保障。依法确立农地的社会保障属性是农地制度安排的大势,为此要重点做到:建立农地物权化机制、建立农地物权化机制、推进土地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